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略论律诗创作的有关问题(杂文)

编辑推荐 略论律诗创作的有关问题(杂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74发表时间:2017-10-26 09:25:02

笔者学习律诗创作已有十多年了,在这方面有些心得体会,愿将其总结出来,与各位爱好者交流和分享。
   律诗的创作可以说要比现代诗(含新诗、长短句、自由诗、朦胧诗)的创作要艰难得多,因为律诗有极严格的形式规定,强调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尤其在形式上不可以自由发挥。于是近代不少学者认为律诗的形式束缚了内容的充分表现和思想感情的尽量表达,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国人对律诗的创作热情日渐式微。诚然,国人对律诗创作的冷淡,律诗创作难度之大也是其原因之一。
   另外又有一种现象是,现今不少爱好者没有深入研究律诗创作的基本知识,就肤浅的认为“七律”和“七绝”就是“七字八句”和“七字四句”;“五律”和“五绝”就是“五字八句”和“五字四句”。这是一种严重的曲解和误解。于是,多年来在不少报刊和杂志上看到不少“伪七律”。那些“伪七律”就是在上述的肤浅认为思路下写出来的。诚然,本人在早期的创作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现如今为什么又要谈论律诗的创作呢?难道又要复古吗?不是的。因为律诗确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的形式美更为突出。不是吗?千百年前的古诗词,为何能流传至今,有的甚至达到欲忘不能的程度,这就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证据。
   所谓“律诗”,一般是指有严格“韵律”要求的诗,譬如“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排律”等。所谓“韵律”就是“韵”和“律”;所谓“韵”就是诗句末字的“韵母”;所谓“律”就是诗句各字的“平仄”。
   一首“律诗”当中有的句子是“白脚”,有的句子是“韵脚”。“白脚”之句不能“押韵”;“韵脚”之句必须“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各“韵脚”之句的末字必须是同一韵母的。一首“律诗”当中“白脚”句和“韵脚”句是相间的。
   学习律诗创作,首先知道“韵”,即要掌握汉字的所属“韵部”。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能进入“韵部”的;并不是所有韵母相同的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的;并不是一个字只在一个“韵部”中的。要掌握这些情况,得去查阅《韵书》才行。《韵书》有多种,有《切韵》、《唐韵》、《广韵》、《佩文诗韵》、《平水韵》等等。一般写辞以《词林正韵》为准;写律诗以《平水韵》为准。《平水韵》中,上平、下平各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合计106部。《韵书》在网上均可查到。
   写律书之前要考虑“用韵”问题。一首诗选用什么“韵部”要自己考虑,这里就有一个艺术手法问题,多练习才能体会,熟能生巧。所谓“用韵”,就是一首诗中必须押韵的各个句子,其末字必须使用同一“韵部”中的字,这个“韵部”之外的字不能使用。
   其次要知道“律”。“律”是汉字的声律。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然而“平声”中又有“阴平”、“阳平”之分。现代汉语拼音法则中,汉字有四个声调。一般的,第一声调为“阴平”、第二声调为“阳平”、第三声调为“上声”、第四声调为“去声”。现代汉语拼音法则中不再分出“入声”字,而把“入声”字打散后混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里面去了。
   律诗讲究字的“平仄”。所谓“平仄”,就是“平声字”和“仄声字”。在声律规范中,将“阴平”和“阳平”的字归为“平声字”;将“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都归为“仄声字”。由于现代汉语拼音法则把“入声”字混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里面去了,这就需要在“阴平”和“阳平”的字中分辨出哪些个字原本是“入声”的。因为律诗规定“入声”字是“仄声字”。解决这个难题的最简方法是直接找到《平水韵》字表,直观应用。
   写律书时,没有必要去分辨“上声”和“去声”字中的“入声”字,因为它们都属于“仄声字”。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今体诗。古体诗又分两类:五古和七古。五古每句五字,七古每句七字。今体诗(注:不是“现代诗”)在每首诗的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而古体书则没有诸多讲究。
   今体诗要求:“五绝”和“七绝”都是四句。“五绝”每句五字,“七绝”每句七字。“五绝”和“七绝”,第一、第三句不押韵;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
   今体诗要求:“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五律”每句五字,“七律”每句七字。“五律”和“七律”,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句不押韵;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必须押韵。“七律”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也可押邻韵。
   一首律诗最主要的讲究有三点:一押韵,二平仄,三对仗。
   1、押韵
   讲究“押韵”就是讲究律诗的“韵”。所谓“押韵”,就是五绝、七绝的第2句和第4句,它们的末字要在同一个“韵部”;五律、七律的第2、第4、第6、第8句,它们的末字要在同一个“韵部”。第1句可押可不押,要押时可以用“邻韵”(相邻的韵部)。全部的句子都用韵也是不行的。若发现该押不押或押错“韵部”的这种毛病,就叫做“出韵”或“落韵”。各个“韵部”在“韵书”里有明确规定。
   2、平仄
   讲究“平仄”就是讲究律诗的“律”。按规定,在每一句之中,该用“平声字”就得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就得用“仄声字”。如果平仄不符合要求,这个毛病就叫做“出律”。“出律”就不成律诗了。
   3、对仗
   对仗就是要求在“五律”和“七律”的8个句子当中,第3第4句构成一副对联;第5第6句也要构成一副对联。对仗有“严对”和“宽对”。“严对”就是对仗严格工整;“宽对”就是对“对仗”放松要求,大概过得去就行了。“严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数字对数字等等。还有,一词有两层意思的,不能对以只有一层意思的。例如:“天地”可对“山水”,却不宜对以“河流”、“高山”、“大海”之类;又如“日月”可对以“春秋”,却不宜对以“时间”、“光阴”、“长夜”之类;再如,“月色”可对“花香”、“树影”,却不宜对以“蜂蝶”、“花鸟”、“草木”之类。
   第1第2句或第7第8句也用“对仗”的做法也是允许的。但是第3第4句和第5第6句不“对仗”是不行的。
   写律诗要掌握“绝句”和“律诗”的16种结构形式。这个问题说易也不易,说难也不是很难。只要掌握如下的技巧就行。
   一、“五言”的4种句式
   1:“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
   3:“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仄”
   在这四个句式中,除第1句式外,其余3种句式的第一字可放宽平仄要求,即可平可仄。第1句式的第一字不能为仄声,否则就犯“孤平”之大忌。
   二、“七言”的4种句式
   1:“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
   3:“仄仄平平仄仄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在这四个句式中,除第3句式外,其余3种句式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第3句式的第一字也是可平可仄的,但其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犯“孤平”之大忌。
   三“拗救”问题
   在写诗时,在组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该平的字却为仄,该仄的字却为平,这种情况就叫“拗”,出现“拗”时就得去“救”它。“救”就是对“拗”这种不足的补救。拗救”有“自救”和“相救”两种。“自救”是指五言第1句式、七言第3句式犯“孤平”时的补救。其法是“前字拗时后字救”。“相救”是指两个对仗联即“颔联”和“颈联”的“拗救”,出句“拗”时对句“救”。有口诀:“五言4式,四拗三来救”;“七言2式,六拗五来救”。
   关于“拗救”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言难尽。在此笔者介绍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与读者分享。即:对于五言来说,第1句式可以变成“仄平平仄平”;对于七言来说,第3句式可以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自救”的两种情况,也是仅允许的两种情况。
   另外又有两种且仅允许的两种“相救”情况。即:对于五言来说,允许有这样的相邻两句:上句,“仄仄平仄仄”;下句,“平平平仄平”。对于七言来说,允许有这样的相邻两句:上句,“平平仄仄平仄仄”;下句,“仄仄平平平仄平”。这都是上句“拗”下句“救”的办法。
   四、“绝句”的组合
   不论是“五绝”还是“七绝”,都是四种组合形式:1341;2341;3123;4123。写诗时任选其中一种即可。
   五、“律诗”的组合
   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是四种组合形式:1341+2341;2341+2341;3123+4123;4123+4123。写诗时任选其中一种即可。
   律诗的创作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步骤。
   1、诗情。要写诗首先要有诗情。“诗情”跟人的个人性格、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人生遭遇、文化素养、文学造诣都有关系。诗情跟个人的素质和涵养有更直接的关系,这些只可培养,不可要求。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草稿。写诗前要先打草稿,先不管押韵、平仄、对仗之事,先按自己的想法,如要写些什么内容,要着重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奇思妙想等等。先写成8至10句左右,每句字数可多些或少些,先不必要求都是五字和七字。
   3、决定用什么韵部。选用韵部一般是任意的,如要最佳的选择,得有写诗的丰富经验才行。因为《平水韵》各韵部的字数不同,有的很多,如“上平四支”部、“下平七阳”部;有的很少,如“上平三江”部、“下平十五咸”部。选用字数多的韵部在写诗时就比较从容,回旋余地大。
   4、炼句。炼句就是要把长短句的草稿变成每句5字(或7字)的正稿;要把句数不足或句数超过的草稿进行调整、分解、整合,将草稿加工成只有4句(或8句)为止。定韵部之后,就在所属“韵部”里找出有关可用的字。一般是一边找字就一边考虑使用这个字的组词办法。实在无法时就换一个字再考虑。也就是一边看着韵部里的每一个字一边思考诗意的表达方式和手法,这一步是最费脑筋的。
   5、考虑在组词的时候,用字的平仄问题,如果平仄不合,就得考虑换用同义或近义的别的词或别的字。注意有很多貌似平声的字,其实是“入声”字。“入声”字归仄声,要查表才可靠。
   6、考虑第3第4句之间,以及第5第6句之间的对仗问题。尽可能使之“严对”,实在无法“严对”时就只能用“宽对”了。初学者可熟读《笠翁对韵》一书,然而此书只取其启发,不可拘泥格守。
   7、老虑适当用典。就是引用古人的经典故事和经典词句,用来比拟、美化和润色,以加重其诗的文学份量,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8、炼诗。要在诗的写法上、表现艺术上、立意创新上狠下功夫,以增强诗的份量和魅力。正如贾岛诗中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清顾文伟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这就是“炼诗”。“炼诗”就是诗写成之后要反复推敲,炼字、炼句、炼意。平字见奇,俗字见雅。句子则是宜今不宜古;宜简不宜繁;宜畅不宜涩;宜亲不宜隔。诗意则要有激情、有奇景、有雅趣、有蕴意。
   如果要求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尽量地完美,则要检查所写的诗是否犯了“律诗十二戒”的问题。所谓“十二戒”,就是考究诗句中各字的声律与“韵脚”的关系和“韵脚”与“韵脚”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在律诗创作之后,如果不作严格审察,往往就有可能犯了如下所谓的“律诗十二戒”。
   一戒“出韵”。“出韵”又叫“落韵”,是一首诗中某句的“韵脚”(即某句的末字)不属于本诗“韵部”中的字。这个误用的字往往是属于相邻“韵部”的。“出韵”应该算是较大的问题。
   二戒“重韵”。“重韵”就是一首诗中出现两个或多个同一个韵字的情况,即两个或多个押韵句的末字相同。
   三戒“凑韵”。“凑韵”是为了押韵而勉强使用韵部中与诗意不谐调的字。
   四戒“倒韵”。“倒韵”是为了押韵而将常用的词倒过来写。如“雨风”、“电雷”、“鸟花”、“女男”、“幼老”等等。
   五戒“僻韵”。“僻韵”是使用不常见、不常用的韵字。如“下平二萧”韵部中的冷僻字:“岧”、“轺”、“铫”;“上平十一真”韵部中的“莼”、“肫”、“皴”等。故有一位高人曰:“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六戒“哑韵”。“哑韵”是用那些并不纳入韵部的同韵母、同声调的字当作韵字。如用“拆”作韵字,“拆”字不入韵,“拆”与“钗”虽同音,但它却不在“上平九佳”的韵部之中。
   七戒“挤韵”。“挤韵”是指诗句之中有与韵脚同韵部的字。比如“逢兵烽火冒高峰”之句。此句韵脚“峰”字是“上平二冬”韵部的,而句子中的“逢”、“烽”也是“上平二冬”韵部的,它们与韵脚“峰”字同一韵部,即与韵脚“挤”在一起了。
   八戒“复韵”。“复韵”是指一首诗中出现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韵字,即两个或多个押韵句的末字,其意义相同或相近。比如“忧”、“愁”、“惆”这三个韵字,其中有两个或全部都在一首诗的韵脚上。又如“伤”、“殇”、“亡”用其两字或全用作韵字是犯忌的。
   九戒“撞韵”。“撞韵”是不该用韵的地方也用韵了,即“白脚”的地方也用了韵字。这样一来,相邻韵脚已押韵,相邻两句再押韵,“三韵连珠”,读起来像“顺口溜”,破坏了诗的形式美。
   十戒“连韵”。“连韵”也叫“合音”,即相邻韵脚用了同音字,如“公”、“功”、“弓”、“宫”,这样读起来更像“顺口溜”,严重破坏了诗的形式美。
   十一戒“窜韵”。“窜韵”就是用有异音异义韵字,如“看”、“纶”、“教”、“行”、“兴”、“重”、“应”等等。
   十二戒“三阴平韵”。所谓“三阴平韵”是指一首诗中有三个韵脚的韵字都是“阴平”声。这样读起来没有起伏感,显得平淡无味。
   此外,要尽可能避免一首诗中重字太多的问题。一字不重是比较困难的,但也不能说不可能做到。
   诗重意境,雅趣、气魄、力量,而其形式则其次矣,作诗当先重前者。若诗意很美,略为犯戒,瑕不掩瑜;若诗之意境上乘,而平仄对仗上有所不就,也是可以原谅的。

共 56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律诗作为古诗词的一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具有趣味与韵律的、意境深远、语言高度凝练的文体。学习律诗创作,非常锻炼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需要高度的概括、相关古典知识的铺垫与语言的锤炼!文中,作者根据自身对律诗的写作经验,表述律诗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罗列需要去学习并牢牢记住然后灵活为已用的东西,详尽细致,并于写作手法与技巧上给出相关创作方法,值得古诗词朋友们借鉴学习,欣赏! 【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0-26 09:26:00
  对于律诗写作,本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值得学习,欣赏,祝福愉快~!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