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一)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一) ——教育的宗旨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89发表时间:2017-10-26 13:32:53
摘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经文如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让末学收获不小。
   一、经文的大意
   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彰显人民光明的德性,在于爱人民、服务于人民、教育人民,引领人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其实这四句话有个逻辑关系。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彰显人民光明的德性,彰显了光明的德性干什么呢?在亲民。
   光明的德性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善”,是指每个人的本性都完善的,完美的。用个比如,每个人都是一颗夜明珠。孩子本来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后来不一样了呢?夜明珠如果掉进水里,捞出来,干干净净,它就是夜明珠;如果掉进尘土里,光明就受了污染,就发暗了;如果掉进泥里,就是泥球,就没有光明了,看不出它是夜明珠,它不发光啊;我们人的德性本性是明德,为什么不光明了呢,只是因为人的习性蒙蔽了它的光明。怎么样让它重新放出光明来呢?通过教育,通过大学的教育,让夜明珠的表面灰尘,泥土给擦掉,光明透出来,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在“明明德”。德性好了,干什么呢?亲民。有了自己这种德性的提升,其实就会做人了,也就是说立德以后,就亲民,亲民可以说是爱护人民,也可以说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说教化民众,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教育人民,引领民众,易风易俗,化民这都是亲民的意思。亲民要达到至善,达到至高无上的一种境界。这个至善不完全就是做到什么都第一,而是合道,合中庸之道。这是在亲民上能达到中庸之道,第二个是自己,在明德上、在修身上、在立德上能达到至善,至高无尚的境界。
   二、对教育的启示
   我们学传统文化,更主要的是用古老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现代的教育,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找到正确的方法途径。解决我们今天教育中的困惑。这四句告诉我们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教育的宗旨就是这四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过去称《大学》这几句话为“三纲”。三纲就是:第一,明明德;第二,亲民;第三,至善。那么教育的宗旨怎么说是三纲呢?我们教育学生,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使他原本的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换句话说,让他立德,让德性提升,学会做人,健全人格,这就是“明明德”。大学的教育就是立德,把德立起来,把原本的光明德性突出来,突出来干嘛呢?亲民,爱人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面,每个阶段里,一开头就是爱,都是“爱党,爱国,爱人民”。怎么爱呢?在明明德,明明德没做到,就不可能去爱,就不可能亲民。原来这份德性不能光明,他就会自私自利,就不可能亲民。而且亲民要怎么亲?而爱人民怎么爱呢?还要合道。所以爱党、爱人民、爱祖国合符道,所以爱人民不是空洞的,它的内涵很丰富。要止于至善,为人民服务,要达到至善,要达到中庸之道,不光物质上给人民以好的生活,好的环境,而且精神上去提升民众的境界,还要教化人心,转变风气。这是教育的宗旨。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这句话。
   首先我们从教师的职业精神来看这三句话。教师是干嘛的呢?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传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有德,道德道德,“道”是宇宙人生的法则与规律,顺这个道叫“德”,所以传道就是“明明德”,就是让学生立德。“授业”呢?那就是“亲民”,让孩子学会一些技能,一些方法,然后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为国家、为民众服务,就是“亲民”。解惑呢?就是让学生明了人生,没有障碍,不走邪路、偏路,就是“至善”。至善就是一切事情合于道,不走邪,走正道,这就是“解惑”。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这三纲。
   再从我们儒家文化的宗旨来看,儒家文化里讲到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历史上能够实现这三立的有两个半人,第一个是孔子。“立德”,孔子德行很高。“立功”,孔子周游列国,教了那么多学生,3000弟子,72贤人, 开创了贫民教育的先河。“立言”,三诗书,定礼仪,著春秋,流传后世,教化后人。第二个是王阳明,他也是一样,立德,立功,立言。还有半个人是指曾国藩,他没有完全达到,称为半个。其实儒家的“三立”也是指这“三纲”。“立德”就是明明德。“立功”就是亲民,功德功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是为民众服务,为百姓服务。而“立言”,就是把人生的道理流传后世,用思想来教化民众,这是至善。所以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不是光给人民吃给人民喝,如果光给吃给喝,而把人民的贪欲勾引出来,那是引导民心向恶,那也不对,所以亲民怎么亲呢?要止于至善,使民心向善,才是对的。如果使民心向恶,人人都想升官发财,这也不对了。所以说止于至善,就合于中道,合于道德。这是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来看三纲。
   另外我们从熟悉的经典《弟子规》来看三纲,我们依经解经,也看得非常清楚。“明明德”,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在《弟子规》里面就很明白?“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明什么德?就是明这些德,明“孝悌”,明“谨信”。明德的根子是“孝悌”,《孝经》里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就是光明,德性本身也是光明。“亲民”呢?亲民“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怎么我们就合道了?怎么我们就完美了?做人完美,做事完美,要想完美,其核心还是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成圣成贤,那就没错了。“止于至善”与《弟子规》里对应的就是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所以从《弟子规》来看大学,就不抽象了,《弟子规》是教育,《大学》也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明明德,就是首孝悌,次谨信,亲民就是泛爱众,成圣成贤,就是止于至善。这是我们的大学之道,教育的宗旨。所以古代讲,读书志在圣贤。
   而且到了宋代,宋代的大儒张。。。对教育的宗旨又有一个描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这四句话看三纲,也很明白。“为天地立心”是什么?立一颗天地无私之心,天地也是阴阳,也是日明月,日月的光明。所以说让自己的这颗心如天地一样,这叫天人合一,这就明明德。就如《易经》里讲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与鬼神合其凶”。“为生民立命”是“亲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至善”。所以教育怎么样达到圆满的地步呢?“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里提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新时期教育的宗旨。“立德”不就是“明明德”吗?你“明明德”以后,不就立德了吗?树人呢?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也就是我们要做的这件事情是百年大计,是为今后百年百代着想的事业。其实这是为往圣继绝学也是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亲民”,也是“止于至善”。所以立德树人也是与三纲相通的。明明德就是立德,立德是为亲民,而且要合道,要止于至善。
   那么这是从教育的角度对三纲的阐述。
   三、古代的大学是什么样
   古代大学是什么样子呢?古代一般大约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大学读完以后,文章可以了,经老师考试通过,就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以后就直接当官。那么小学里教什么呢?小学里主要是两门功课,一是读经典,先是一些蒙学经典,然后是四书五经。二是学洒扫、应对、进退。洒扫是劳动教育;应对是礼仪教育;进退是责任教育,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种教育不是以学校为主,而是以家庭为主。家里有家训、家规、家法,基本的礼仪,劳动,基本的道理,都是在家里教会的。小学里读经典,并不讲意义,小学里读经典,一般由秀才来教,秀才没什么收入,它是一个资格,有了这个资格,县级考试考上叫秀才,秀才参加乡试,相当于省级联考,考上以后是举人,举人往上考,是进士,这是国考,过去叫殿试,殿试里第一名是状员。所以这些秀才考不上,然后就去一边教书,一边复习准备考试,找个大户人家,去做小学老师。小学老师教学很简单,只要教孩子们读经典,诵读,但不解释,学生要问就打手。小学诵读经典过去是倒背如流。倒背如流,并不是倒着顺序背,而是过去的经书是统一的版本,统一的格式,比如《大学》一共有多少页,每一页多少行,每行多少字都是固定的,所以老师问你哪一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是什么,马上能说出来,到这种程度就是倒背如流。小学为什么不让问呢?这是我们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套理论,一套体系,因为经典是靠悟的,不是靠白话文翻译出来,一翻译就失去了原意。如果这么小,老师一讲,你又没听明白,错误的根子就扎下了。老师打手是不让你想,因为圣人的思想,你一想就错了。所以说是不讲的。不讲,忽伦吞枣,背下去,然后力行家规、家训,洒扫、应对、进退,生活中去力行。然后是不是总不讲?也是不是,大学里才讲。为什么先要死记硬背呢?因为13岁以前是以右脑为主,右脑的特点不是逻辑,是直觉思维。这个时候,强记的能力很强,开发右脑怎么开发,就是通过读经典,背经典,应该这个时候把强记的能力开发出来,把经典倒背如流,13岁前把那么多经典读得乱熟于心,那肯定的这种强记的能力是完全有的。那么看文章就能过目不忘,一篇文章看两遍就背下了。13岁以后,左脑启动,逻辑思维有了,所以小学阶段读背经典。大学开始讲了,大学的老师不是秀才,一般是有大学问的,当过大官的,至少是知县以上,老了退休,带几个学生游学。不用带书,因为都背过了,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某个县,就跟着县太爷,老师问如果你是县太爷,你如何写文章,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开始写文章,考察民情,这个时候写文章,他的经典就发酵了,咕噜咕噜出来了,张口闭口,都是圣贤的语言,圣贤的思想。这是过去教学的理论,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
   小学时的任务就是明明德。不解释经典就是让他不受污染,不受污染就容易明明德,大学里,让圣贤的经典来指导生活,生活经典化,经典生活化,所以按照圣贤的思想去做人做事,这样就可以亲民,亲民以后,能达到至善。所以这是过去的教育,它是通过养正,养志,而和圣贤的思想相统一,相吻合。所以《学记》有一段经文就阐述这个道理。哪一段呢?大学之道怎么教呢?有个次第“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是七年小乘,九年大乘。这是《学记》里讲的《大学》怎么教。大成是成圣成贤,小成是成君子。七年成君子,九年成圣贤。然后怎么样呢?“夫然后。。远则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乘以后干嘛呢?他成圣成贤了,就可以化民易俗,“成圣成贤”是明明德,“化民易俗”是亲民,是止于善,周围的人都很高兴地去服从他,都听他的指引,远的人也向往他、尊敬他、崇拜他,他的教化能力就很强。所以《学记》里也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君民”就是“亲民”。这是从古代教育来看我们这个三纲。
   那么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老师在教,学生在学。我们看一看今天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它的宗旨是什么。当然,如果从我们的文件上讲,是立德树人,这是正确的,可是实际落实的时候呢?我们怎么教呢?你要好好学习,学习为什么呢?学好了考重点高中,好重点为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买车买房,享乐啊,所以我们现在好多教师的教育目标,并不是这三纲,而是一种功利。家长怎么教?要好好学习,挣大钱,光宗耀祖,这为了自私自利,为了荣华富贵而去学习,这是与三纲相违背的。所以我们今天教师家长多数在教孩子富贵发达,享乐主义,这是我们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忙碌,虽然是很苦很累,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一种功利,说近一点,是为了升学率高一些,是为了名次排前一些。所以老师和老师在竞争,学生与学生在竞争,争来争去,是为了分数。有些老师会不承认,说自己就是为了孩子考上学,为了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走上上层社会,为了让他出国留学,有一个好的前途。这是好一些的,可是我们只要从三纲来衡量,就知道这还是不对的。你教来教去,你是让孩子向善了还是向恶了。所以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我们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我们怎么落实我们国家教育的“立德树人”?我们把教育当成商业投资,这不对,而应该把教育当事业。什么是事业,你做的事情能够惠济天下人民,让百姓人民得到实惠,这才是事业。而我们是让部分人得到利益了,考清华北大的就那么几个,而大多数孩子陪着他们学习,最后很多孩子就以失败的心态走向社会,所以我们把教育做成了商业,这是不对的。第二,我们即便是说让孩子为了将来有好的生活,好的收入,这应该没什么错,但是我们教育从三纲来看,要止于至善,要合道。其实我们教育也就是两件事,教做人,教做事,要止于至善,要合道。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的行为做出来以后,是为培养孩子的善心善念。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利他是善,利已是恶。教育工作其实就是通过我们的行为,使教师,使学生们人心向善。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级,虽然升学率很高,如果孩子们通过你的教学,都是为升官发财而学习,孩子们变得自私,这就是让孩子们人心向恶了,你就没有按照三纲去教,就没有按“立德树人”去教,孩子拼命竞争,自私自利,这也是恶的。老师拼命去争,虽然升学率提高,但是自私自利,也是恶的。所以通过我们教学,能够使老师向善,学生向善,这是止于至善,这样教,我们的做人教育,做事教育才合于道,才止于至善。
   四、心得体会
   学习了这一课,我真的感到自己做了几十年的教育,原来都是在白忙活。我们就拿三纲里的第一纲“明明德”来说,就远远没有做到。说实在的,我们哪一个学校不在乎升学率?哪一个班级不在乎成绩的排名?只是当我们过度地把这些东西做为教育唯一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背道而驰了。
   我们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难教啊?为什么有很多老师说,一个班找不出几个真正爱读书的学生?哪怕是有几个用功的学生,你问问他为什么而读书,有几个回答为了祖国兴旺,民族富强而读书的?这都是因为在“明明德”上就出了问题。我们没有尽心尽力去拭去孩子心灵的灰尘泥土,他们的明德彰显不出来,他们的良知、本善发掘不出来,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敬,他们如何能尊重老师?他们不尊重老师,又如何能真正增长学问?不增长学问,又怎么有能力去“亲民”?不光没有能力,他根本就没有一颗要亲民的心,他自私自利,想的只是他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会有任何的责任感,没有担当,很可能连一个家庭的担子都担不起,更不用说成为民族的脊梁,那还谈什么“止于至善”呢?所以,一步走错,步步错,最终就只能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
   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现在从政府到民间,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了,而我们这些在共同学习传统文化的家人们应该更加明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我们是幸运的受益者,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获益体会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长,更多的家庭获益。《弟子规》教导我们“己有能,勿自私。”何况,做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本分。当然,自己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态度。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没有诚敬就没有利益了。如果通过学习,自己的明德都不能彰显出来,反而长养了一身的傲慢,所谓“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那不只是不能给学生以好的引领,反而会教坏了学生,这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所必须小心谨慎的。
  

共 617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当今大学生应该成为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杨老师这篇富有哲理的文字,诠释其涵义及它深远的意义。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难教,为什么不听话,不仅社会有责任,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10-26 13:33:19
  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