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生产队的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生产队的往事(散文)


作者:汉水烟柳 布衣,17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70发表时间:2017-10-26 16:15:07
摘要:我出生在农村,赶上大集体时代,参加工作之前的学生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度过。将自己知道和印象较深的一些生产队的往事,叙述出来,就教于大家。

【流云】生产队的往事(散文) 我出生在农村,赶上大集体时代,参加工作之前的学生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度过。将自己知道和印象较深的一些生产队的往事,叙述出来,就教于大家。
  
   忆苦思甜
  
   我五六岁记事的时候,朦朦胧胧记得,生产队队长明旺带队,领着一班人,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地到薛集街上,去迎接红丝绸包扎“红宝书”(《毛泽东选集》)。回来后,又举行隆重虔诚的仪式,将“红宝书”分发到贫协队员和先进社员的手里,然后由社员捧回家,摆在堂屋的主席台中央。
   那时人们上早工,到地里干会活,再回来吃早饭。吃早饭前,还有一样重要内容,就是社员们分几组,一个组十几个人站一排,背诵“老三篇”,背得到的才能回去吃早饭。开始时慎重严肃,年轻记性好的,一次背一段,还能过得去。但岁数大的,记性差,提醒几次,还是背不到。遇到一根筋的村官,不仅社员受罪,也耽误了农活。有头脑活泛的人,与村干部商量说,让记性差的社员,一次背一两句,慢慢完成学习背“老三篇”的任务,吃饭、生产两不误。大家都认为这办法不错。好在这种表忠心的形式主义,持续时间不长,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根据上级批示,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先是吃“忆苦思甜”饭。就是生产队里,在仓房旁架口大锅,把地里薅来剌脚芽之类的野菜,放进锅里煮,糊上红薯面,像稀糊辣汤一样,但比糊辣汤不知难喝多少倍。按要求,每个社员都要喝上一大碗。有胃病的社员,直反胃,端着碗,装着到远处喝,悄悄倒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这算是达到了“不忘过去苦,牢记血泪仇,不吃二遍苦,不受二茬罪”的学习效果。我们小孩子们觉得好玩,也跟着跑去喝黑乎乎的野菜糊糊,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尝了一口,一个个伸着舌头,呸呸直吐。
   接着还要开“忆苦思甜”大会。社员们白天一般忙生产,大会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开。会场布置在村里空场地上,搭上台子,两边木杆上挂着两只马灯。民兵队长二狗把四五十岁、驮背的地主和地主婆押上来,弯腰勾头地站在台前,面向黑压压的社员。一个仇大苦深的老贫,上台揭发地主过去,如何欺压剥削长工。
   妇女队长张光秀叫几个歌唱得好的妇女,在台上互相搀扶着,唱起一支歌名叫《不记阶级仇》。当时这首歌,在大江南北很流行,前几句歌词是“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婉转悠扬,加上妇女们带上哭腔同唱,唱得人们直抹眼角,掉眼泪。
   会议进行到高潮处,民兵队长跑上台去,照着地主的又黑又瘦的脸就是几巴掌,抽得他歪倒一边,又被抓起,边打边呵斥:“还不老实,跪下!”一脚又踹得地主跪在台前,地主婆也乖乖跪在一起。朦胧的灯光下,看到有隐隐暗血,从地主黑瘦的嘴角流了出来。突然,有一个人冲在台上振臂高呼,“打倒恶霸地主!”,台下群众就举起胳膊跟着呼应“打倒恶霸地主!”“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吃水不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那时我只有六七岁,觉得热闹好玩,跟着小伙伴们台前台后地乱跑乱窜。会场凉风吹拂,木杆上马灯摇晃,灯焰跳动,光线昏暗。背后是无边的黑沉沉夜色,这激动人心而又有些叫人害怕的场面,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想又像一个遥远的梦影。
  
   夏夜听故事
  
   大集时,不仅缺吃少穿,就连文化生活,也很奇缺。能看场电影,看场戏,听回说书,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
   我们生产队有一个下乡知青,叫李忠文,不仅字写得好,肚子里墨水也多。因为家庭历史问题,是最后一个从生产队走的,被推荐上大学,后来留校任教,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
   夏天晚上纳凉,队上几个岁数大的男的,感到无聊,知道李忠文知识多,有学问,就找他讲故事。李忠文人品好,大伙遇事请他,没有架子,总是热心快肠地帮忙。他讲的《西游记》,更是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说到精彩处,手脚比划,高声断喝,抑扬顿挫,叫人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使大伙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迭荡起伏。不知是他学说评书的惯例,还是章回情节使然,到了关键处,留下悬念。夜深了,大家恋恋不舍地离去。第二天,大伙在地里干活,还在议论和回味昨晚听的故事,又牵挂着后面的人物和情节是什么结局。
   晚上,饭碗一丢,大伙就云集到知青们住的屋里。后来,小屋坐不下,就坐在有月色星光的门前树下,呈扇形围坐一片。李忠文讲的故事,记得最清楚的是唐僧师徒四个过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与铁扇公主斗法,钻进铁扇公主肚里捅肝扯肺。铁扇公主疼得死去活来,才说出芭蕉扇的使用秘诀,终于扇灭了火焰山。还有一个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白骨精,一会变成送饭年轻的媳妇,一个变成找女儿的老妪,一个变成找女儿找老婆的老头。把唐僧,猪八戒,沙和尚都迷惑住了,只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心里清楚。无奈人妖不分,糊涂至极的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在唐僧快要成为白骨精盘中之餐之时,还是猪八戒请回孙悟空救了唐僧。
   从那时开始,我非常敬佩李忠文这个知青。他不仅书看得多,记性好,还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精彩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使我以后长大了,专拣《西游记》这几个章回看,就像读剧本与看戏的区别,还是没有小时听故事时那么生动形象,精彩过瘾。
  
   偷“青”
  
   用现在的时髦话,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都有一些关于饥饿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最难熬的是黄春头上、青黄不接的时候。春上天长,农活正忙,社员们饿得实在没办法,只有偷吃未成熟的庄稼果实充饥,被称之为偷“青”。而不是少数民族的男女青年在“偷青节”,偷来青菜,互相增送蔬菜,谈情说爱,表达情愫的风俗。
   那时,家家户户粮食都不够吃。黄春头上,只有采摘野菜和树花充饥。野菜,有荠荠菜,灰灰菜,马齿苋,还有生产队种的一样叫紫云英壮地植物。人们也把嫩尖摘回去,拌上豆面蒸熟,浇上蒜泥吃。树花有槐树花,榆钱,还有吃榆树叶的。甚至还有偷队上育红薯苗的红薯母子吃的,发了芽的红薯母子虽然有毒,饿“敌”当前,人们也无所顾忌。还有变卖东西,到河南都司买红薯干,或找亲戚借红薯干回来度饥。
   既便如此,办法想尽,人们还是普遍感到不够吃。春耕的农活又重又忙,社员们干活干到快晌午时,肚子饿得咕咕噜噜直叫,胃痉挛,出虚汗。这时候,有些年轻的社员,心窟眼多,胆子大,借解手之机,跑到远处河滩柳树林,偷豌豆、蚕豆吃。等蚕豆长老一点,掰半干豆角,找点干柴,烧熟吃,清香气味,直钻鼻管。还有麦子灌浆后,直接搓搓生吃的,有点豆浆味道。等麦穗青黄时,有掐麦穗烧麦籽吃的,嚼到嘴里甜丝丝的。队长知道后,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人抗拒不了胃的需求。这个时候,谈礼节、尊严、羞辱,显然是奢侈的,愚腐的。后来更多的人加入到偷“青”的队伍。我们这些不大不小娃子们,也跟着学了些偷“青”的经验。
   新麦下来后,情况有所改善,但粮食还是按人头按月按标准分到户,只能吃个半饱。那时有个说法,忙时吃稠,闲时吃稀。入秋时,有掰半熟的苞谷棒啃的,有偷长得像老鼠一样大小的红薯,在袖子上抹抹就吃的。最好吃的,是黄豆下来,薅几窝,跑到河坡里,捡点干树枝,边烧边剥着吃,喷香喷香的,一个个嘴上都是吃得黑乎乎的......
   分田到户后,彻底结束了农民们种粮吃不饱肚子的历史。痛定思痛,同样的地,同样的人,为什么现在能吃饱,那时吃不饱,甚至饿死人?古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无论什么时代,吃饭,都是第一位的。饭都吃不好,许诺的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养统购猪
  
   大集体时,生产队每年都有缴统购猪的任务,社员们家家户户自然都得养猪。通常是每家春上买一二十斤猪娃,喂到年底有一百二十斤以上,才够缴统购猪的标准。
   喂统购猪,既增加了家庭收入,生产队还分给一定数量猪饲料当口粮,在粮食不够吃年代,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因此,社员们也都乐意养猪。农家无闲月,老少有事忙。家里养猪后,放猪,看猪,割猪草,有时喂猪,自然是我们这些十来岁学生娃们的份内之事。
   放猪,像是给囚犯放风一样。中午放学后,把猪从猪圈里放出来,放到村里跑跑,透透风。后来跟个人,不叫猪跑到生产队地里啃吃庄稼就行。猪崽,有时跑到沟坎边啃啃青草,边吃边轻快地摇着尾巴。有时遇着别的猪,互相嗯嗯,好像在交谈什么,有时下到堰塘边水里打会泥,卧上一阵,很会享受。当晌午饭好,再把猪赶回去。
   有些家户没看好猪的,猪往往就跑到地里啃坏庄稼。还有些不自觉的,半夜故意把猪放出去打野食,糟塌庄稼,省自家的饲料。生产队只好搞了一种看猪牌办法(一块特制、写有字的长木板)加以管理。谁家的猪跑到生产队地里,看猪牌就放在谁家,这一家就赶紧到村庄周围青苗地逮别家户的猪,看到后就攒这猪头,跟在后面,看是哪家的猪,然后就把看猪牌,放在哪家门口。看猪牌在家户里是不能过夜的,一过夜,生产队就要扣工分。哪些家门口放有看猪牌的,若是没找到下家,很是着急,早中晚,甚至晚上,都在村庄周围庄稼田里瞅猪。实在逮不到猪,又不想扣工分的,有奸滑一点的,趁晚上人看不见,就把看猪牌悄悄放在别人家门口,或是扔到村边田地里。为此闹了不少纠纷,不过猪啃吃庄稼的情况也不少了。
   那时粮食紧张,人们都经常饿着过,猪饲料更是不够。为了使猪长得快些,年底好缴上统购猪,只有春夏割青草补充。春上,青草一长出来,小伙伴们就成群结队,提着竹筐,在地里割青草。有次,我误割了一点猫儿眼、蛤蟆皮之类的野草,猪能把其他的草,吃得一个青叶都不余,唯独剩下这有毒的草。看来天生万物,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夏天里,猪草好割些。沟渠坎坎,柳树林里,河坡水边,到处都是长得茂密的青草,两袋旱烟功夫,就能割满满一筐。堰塘里长着一种浮萍,猪也喜欢吃,隔几天捞半竹筐篮回去,倒进猪槽里喂猪。秋天,红薯下来,秋庄稼也收获回来,喂猪的东西也丰富起来。
   平常的猪食,主要是刷锅水,掺麸皮,稻谷糠,附以青草。最好的猪食是,收了红薯,人们吃剩下的红薯皮,红薯头,红薯根等边角余料,掺上稻糠麦麸及红薯叶藤、菜叶。半桩子大的猪,狼吞虎咽吃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最后,连槽底都舔得干干净净,这也是猪长得最快最上膘的时候。吃罢了,猪抬起头煸动着大耳,望着主人,嘴巴直哼哼,好像在说,还没吃饱,还想再吃点。但主人家再心疼猪,也得给它节食,要细水长流么。猪只得围着猪圈转转,这儿闻闻,那儿拱拱,意犹未尽地躺下。
   到了年底缴统购猪那天,主人家赶早做一锅最好的猪食,把猪喂得饱饱的。然后,捆了前后脚,抬在板车上,拉到收购站。希望多卖几斤,多换几个钱,改善下生活。
  
   参加修滕庄水库
  
   一九七五年兴修滕庄水库,是薛集全公社的集体会战。那时修水库相对简单,就是根据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坝基,然后从库区挖土。用人力板车,把土一车车拉到坝基坝上,随后拖拉机带着大石磙碾压瓷实。然后,再填土,填一定厚度,再用施拉机碾压,就这样一层层垒到一定高度,水库就建成了。通常情况是坝基宽,顶部窄,成梯形。在水库最深处设有放水闸门。条件许可,为使水库坚固,在迎水面和坝顶用水泥浇筑,以抵御水浪的冲刷。
   当时兴修水利,都是安排在冬季农闲之时,以生产队为排,以大队为连单位参加水利建设。记得有一年放寒假,因修水利任务紧,我们几个上初中的,也被生产队安排去参加修滕庄水库。
   我们几个随着生产队的送粮送柴的牛车,来到工地上。只见这里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人欢马叫。歌声嘹亮,高音喇叭不断地播放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动人事迹。我们立即被这战天斗地的火热气氛所感染,既好奇又兴奋。
   公社指挥部把修坝任务分解到每个大队,大队再分到各个生产队。生产队用牛把坚硬的土地犁虚。然后,有铁铣装上板车,再用人拉到坝上。有时牛犁不动,只有用人抡镢头一点一点挖了装车。当坝垒高后,一个人拉不上坝,就一个人带掌把带拉,左右两边两个人推拽。上陡坡板车侧翻的,下坡跑得快,车轮跑掉的,经常有工伤事故出现。我们几个中学生,力气小,铲装不动土,只能扶的板车把,或帮着推上陡坡的重载板车。为了赶进度,人们常常加班加点,天麻麻亮就上工,抹黑才收工。
   睡觉是在附近村庄搭的工棚,地上铺稻草或麦秸打的蒿扦,打地铺。人们白天累了一天,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往床上一倒,鼾声四起,雷声一片。在风洞工棚内,如何寒冷,外面寒风如何呼啸,人们也不知道。早餐每个人一个杠子馍,一碗米汤。有细顾舍不得吃的,留一点装在黄挂包里,有人回去捎给家人吃。中饭,萝卜蒸米饭,饭菜都有。晚饭是面条掺红薯或红薯干。

共 66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感谢作者细致的将生产队的往事一一叙述,让我们许多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多些见闻。用小标题的形式分述,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忆苦思甜、夏夜听故事、 偷“青”、养统购猪、参加修滕庄水库、曾经的票证,这些往事中,有追忆辛酸的回忆,也有美好生活的情趣。真实可信地再现了那个困难的年代,物质匮乏,饥饿贫穷,阶级斗争激烈。那是一代人最痛苦的回忆,然而听知青讲故事,一起参加劳动,偷青养猪,无不镌刻着苦难生活中的一点乐趣。现在记录下来,既是是过去的怀念,又是对年轻一代人的教育。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身在福中不知福,吃穿用度追求高消费,讲究名牌。和上一代人相比,我们现在的日子是多么地幸福啊!语言质朴自然,真情流露,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10-26 16:30:37
  感谢作者赐稿流云,期待更多精彩。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2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0-26 17:11:30
  情感真挚,文笔细腻优美,角度新颖,手法独特,阅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欣赏佳作。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0-26 17:13:28
  接地气的一篇好文,祝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0-26 17:15:04
  感谢赐稿流云,期待老师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0-26 18:16:40
  美文美编,你们辛苦了!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6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0-26 18:18:44
  旧时的生活片段,连缀于一起,让人感觉如昨,回味无穷!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7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27 08:21:25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秋安,学习了:但主人家再心疼猪,也得给它节食,要细水长流么。猪只得围着猪圈转转,这儿闻闻,那儿拱拱,意犹未尽地躺下。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