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马志俭与兰亭序论辩(散文)

  马志俭与兰亭序论辩(散文)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310发表时间:2017-10-28 08:50:00


   朱书陶瓶,即用朱砂书写在陶瓶上的解殃文辞,在考古中被称作镇墓文,因此又名解殃瓶、魂瓶,目的主要是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考古发现表明,东汉以来,盛行用朱书陶瓶作随葬品。
   这两件朱书陶瓶均出自一个墓的东耳室。一个小口,沿外卷,瘦长腹,靠肩部处稍鼓。通高23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8.5厘米,内有五铢钱八枚,其中剪边钱三枚。腹外有朱书行楷六行。一个形制较少,通高21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腹外壁也有六行朱书行楷,比较清楚。从其“黄神北斗主为葬者阿丘镇解诸咎殃。葬犯墓神、黄伯,口利不便,今日移别,殃害以除……黄神北斗”内容来看,是以黄神告主管阴间之神墓,为死者解谢罪过。这些带有黄道色彩的文告在东汉相当盛行,并无多大特别之处。其要害在于上瓶上的朱书行楷字体。因为汉代书迹除碑刻为大字外,另外多见出土的简帛,这件朱书陶瓶上的汉人真迹就显得尤为珍贵。
   这两件朱书解殃陶瓶,不论从用笔方法或字体结构,分行布局来看,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民间的手迹。一个朱书用笔深厚,系楷书兼行;一个朱书章法大方,起笔代锋、行笔自如,风格比较奔放秀劲,接近于今行楷。这在书法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长期以来,对于行楷书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传世的《兰亭序》是出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还是由隋唐人之“伪托”?由于找不到确证,一直聚讼不休。特别是郭沫若先生1965年在《文物》上发表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震动!文革时期,郭沫若为了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开始批斗古文化,尤其是在书法领域,发起了“兰亭序贴真伪”的研究。1965年的时候,他发表了几篇文章,否定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认为是隋代人所伪造的赝品。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否定《兰亭集序》的风潮,有一批文化界的人士,也跟着摇旗呐喊,其中最卖力的就是启功。他为了巴结上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文章《兰亭序的迷信应该破除》,当时轰动很大,用一些事例,恶毒的攻击《兰亭序》,他说:“一千多年间,许多人和书法家把兰亭序说得越来越神秘使我感到非常可厌,是郭沫若同志给了《兰亭集序》当头一棒,确实是件痛快淋漓的事,我是非常拥护的”。可是,就是这么个在文革时期大力批判《兰亭序》的人,在2001年6月,竟然获得了“兰亭终身奖”!全国书法工作者表彰大会说启功由于热爱并保护《兰亭序贴》,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特将全国书法最高成就的荣誉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
   这两件朱书陶瓶出土后,宝鸡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马志俭先生首先对郭沫若在《驳议的商讨》一文中提出的“篆书时代的人不能写隶书,隶书时代的人不能写楷书”、“楷书始于唐代”的观点大胆的提出了质疑!并提出,这两篇朱书陶文的发现说明在东汉晚期,真书和行书字体确已出现,像《兰亭序》那样的字体,在东晋是完全可能有的。从瓶上字迹可以肯定,在我国东汉时期,楷书、行书字体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流行。它的出土,说明不存在汉代没有楷、行书这一说法。它的出土,说明不存在汉代没有楷、行书这一说法,同时说明了这种无波折的楷体笔法的发展,给汉以后书法艺术在体势、笔法不断转变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以至于到魏晋时期书法向多体发展,形成一片繁花似锦的形势。由此可见,晋代书法出现的类似于王羲之的《兰亭序》那种轻重相间而秀逸的书法风格是毫不奇怪的。这两篇朱书陶文的书法给我们提供了我国书法发展的实物资料。
   在上个世纪的那场《兰亭集序》的否定论去的决定性胜利的时候,马志俭先生在1981年拿出了反驳郭沫若的有力证据,并撰写了论文《兰亭论辩与隶书时代考》,用当时高二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这篇文章的,一举推翻了郭氏否定《兰亭序》的立论”。而且,这篇文章当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很大。
   马志俭发现朱砂书写的陶器是件解殃瓶,上面书写的书体早于王羲之的东晋年代有二百余年,其中有些字体与《兰亭序帖》中的字格式用笔相似,据此他不敢懈怠,翻出兰亭激辩中郭沫若先生发表的文章仔细对照,写出论文初稿,为了阻止全国各地愈演愈烈的否定古文化、禁学古法帖的风潮,他将论文连夜整理寄到了文物杂志社。
   可是这篇文章,反对启功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的“研究成果”,文化局拒绝同意盖章通过,但是当时《文物》杂志社的编辑们看到这么重要的文章不能公示,非常着急,让步建议修改文章后以马志俭为执笔人的名义发表。当时俞伟超教授高度赞扬了马先生的考古发现,书史家钟鸣善先生对他的评价也很高。“马志俭先生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以充分的证据证明在汉代行楷已经开始产生,并广泛使用,郭先生断定行楷产生于隋唐,并以此来否定王羲之《兰亭序》是站不住脚的。”就这样,社会上这股否定《兰亭序贴》的风潮一下子被有利的遏制住了。
   国外学者,德国东方史研究专家法罗太先生也专程到宝鸡拜访马志俭先生,日本的西林昭教授也率领十六位专家团抵达宝鸡,尤其是日本的书法专家们,对马志俭先生的研究更是感激不已。因为日本可以在任何方面瞧不起中国人,可是,唯独在汉文化,尤其是书法方面,对中国书法有极高的崇拜之情。他们自小学习书法,听到中国竟然开始了一场批判《兰亭序》真伪的风潮,而且要消灭一切古文化,日本文化界感到了极大地枕恐,直到马先生将这股风潮扼断,日本举国欢庆,专程到中国拜访马志俭先生。

共 21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文物的鉴定,需要深厚的鉴定知识与考古方面扎实的文化功底,还要有经历反驳的涵养与从容。文中,作者据八十年代兴起的《兰亭集序》风潮,表述马志俭先生《兰亭论辩与隶书时代考》被认可的艰辛历程,不管是学识与人品,还是鉴定者们彼此文化的辩论,对于读者,都是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作者在文中肯定了马志俭先生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读者学习,欣赏! 【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0-28 10:43:17
  文字富有一定的知识性,读来受益,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长安之后        2018-04-27 15:55:25
  欣赏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生活愉快!
不见长安·之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