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志俭与中华石鼓复原(散文)
石鼓,是10个铭刻着古篆字的石鼓,因形状像鼓,称之为“石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箍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做工精美。如今,10面石鼓一字排开,置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中,展示着身上古老而典雅的文字。这些石鼓被尊为国宝,其价值和地位无与伦比,而它们就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石鼓山,可以说是宝鸡最引为豪的文化瑰宝。
宝鸡是石鼓之乡,应该将石鼓上磨损的字想法复原。为此,1993年,马志俭亲自来到北京故宫石鼓棺,搜集石鼓资料。由于不能拍照,他在故宫待了三个月,从不同角度为10面石鼓写生,仔细临摹出石鼓上的大篆文字。年底,马志俭完成了对石鼓四百多字的描摹、雕刻。没有石鼓原件,仅靠写生稿和杂志上的石鼓照片,要用仿石原料做出石鼓,刻上所有文字,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更加精确,马志俭仔细研读了杨宗兵写的《石鼓文新鉴》,研究石鼓文的很多拓本、摹刻本、临写本、影印本,把我国近二十来年对石鼓文字研究的成果通读了很多遍。他严格按照圆笔“凤格篆法”,上紧下松的篆书范式,均衡和谐、规整简明的章法楷式,在宝鸡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桦的协助下,琢磨按四分之一比例复原中华石鼓。马志俭复原的石鼓共十个,高2尺,直径一尺多,形像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箍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劲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构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细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期的文字,学《石鼓》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此后经过无数个日夜,马志俭写出了极具艺术价值的《陈仓石鼓北宋原貌复制录考》,同年还创作了二十多米的千古字谜《石鼓长卷》,在学术界兴起对国宝石鼓的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