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家巧儿(散文) ——童年趣事
麻雀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鸟、家巧儿。在我的家乡,人们管它就叫家巧儿。家巧儿一般体长为14cm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这是家巧儿最明显的特征。
冬季和早春,家巧儿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麻雀的繁殖力非常强,常成群结伙,白天四处觅食,由于翅短圆,不耐远飞,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晚间常栖息于村民的屋檐下或阔叶树上。据说,因家巧儿初秋时节也会蚕食农田谷物,我国一度将其列为“四害”之一,后发现它主要还是蚕食昆虫,利大于害,随后为它“平反昭雪”,又归入了益鸟的行列。
小时候家里穷,经济条件差,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食。将扑捉到的家巧儿,褪去毛皮,去掉内脏,用黄泥包裹,再放到灶里烧烤,最后将烧烤好了的泥皮包开,香喷喷的家巧儿肉就可以美餐了。俗话说得好:宁吃飞禽一两,不吃猪肉半斤。哈哈,这话一点不假。至今孩提时代照家巧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家巧儿都栖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生产队牛棚的顶棚下过夜。晚饭后,小孩子们相约而出,三五成群,有条件的偷偷拿起家里的手电筒,欢欢喜喜,挨个串房檐去照家巧儿。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矮个子负责用手电筒照,高个子负责用手抓,不高不矮的就拿着个小袋子负责收藏。
家巧儿最大的劣势就是怕光,手电筒的强光一照,黑夜里它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出到了,只会缩成一团,这时就很容易被抓住了!当然也不是一定都能抓住,其中也有很多要领呢。一是大家动作必须轻,不能喧哗,不能有响声,要蹑手蹑脚;二是手电筒里的电要足,光圈要集中,光束要强,一旦照准就不能晃动了;三是抓家巧儿时出手要准,要快,要迅雷不及掩耳,一步到位,一手稳擒。四是负责保管的责任心要强。哈哈,可别小看他,如果心一疏忽,手一松,战利品就飞了。大家小心翼翼,互相配合,几个小时下来,俘虏百八十只家巧儿也不成问题,看着辉煌的战果,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