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行之旅(散文)
一、大美青海
“青海——甘肃环线,穿越南北丝绸之路”,青海湖的壮美、莫高窟的神秘、沙原隐泉的神奇……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提前几天打点行囊,终于到了起程的日子。早上六点准时出发,上了青银高速,一路向西向北。一开始极不习惯卧铺车的噪杂拥挤和混合了各种浊味的乌烟瘴气,加上晕车,有些后悔这次独自一人的出行。转而想想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越数万公里,”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这点苦算什么呢,我出来也不是为了去享受的呀。我把目光投向窗外,欣赏着流动的风景,尽力让自己拥有一份心的宁静,晕车的感觉竟然减轻了不少。同车的米兰姐在空间发了一个说说:”种种迹象表明,这将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回了句:”你不孤独,有我。”随后的日子里,我们结伴同行。
好事多磨,途经山西赶上青银高速修路,绕道陕西榆林,窗外的景色由青翠碧绿变成黄土漫漫,到了宁夏又变成茫茫沙洲。夜里2点到5点,跑了一天的大巴在服务区休息调整,第二天马不停蹄地奔赴位于西宁市湟中县莲花山的藏传佛教发祥地之一——塔尔寺。景区讲解员是一个年轻的藏族姑娘,穿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美得就像一幅画,只是人有些高冷。寺院内很多地方都不允许拍照,老老实实地跟在讲解员后面听解说。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融汉藏建筑艺术于一体。不同时期修建的寺院,和谐完美地组成了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以弘扬佛法、表现佛本生故事的壁画、酥油花、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蜚声海内外。白旃檀树与宗喀巴大师的传说随风流传了六百年,印象最深的还有信徒的虔诚与执着,有时想,我们缺少的可能就是那份纯粹。然而,作为信教拜佛净土的寺院,一旦成为旅游胜地,各色人等,摩肩接踵,你有你的虔诚,他有他的不解,任你有千万规定,难免会有世俗的”冒犯”。功德箱里的花花绿绿,石头上黏贴着各种数额的钢镚、纸币,一阵风来,刮得满地都是。心中原本的神圣也随风而去。逛了两个小时,随后赶往青海湖。
进入青海,真正的蓝天白云,就如一个朋友说的“喘气都敞亮”。已是傍晚时分,远远地,太阳接近地平线。“看,那就是青海湖!”不知谁喊了一句,让车内昏昏欲睡的人精神都为之一振。远方天地连接处泛着光亮,若隐若现的,看看时间已是9点多。越走越近,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青海湖也被淹没在黑暗之中。吃过晚饭,我们就住在青海湖边的“草原房”,倒也干净,就是没有热水。好在来之前早有心理准备,在车上待了两天一夜,确实累了,简单洗漱一下倒头便睡。
一觉睡到六点,打开窗帘,呀,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还有起伏的远山,太美了!我三下五除二收拾了一下,拿着相机出门。太阳已经升起,早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晶莹。不远处架着几顶单人帐篷,蓝的、白的、橙黄的,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儿,点缀在绿地毯一样的草原上。远山也披着一层绿,丝绒一般,把天空衬得更蓝,没有云也没有一丝风,一头黑白小奶牛静静地看着我,雕塑一般一动不动,让人感觉整个世界凝固了一般。手机震动了一下,“青,早饭时间了。”我仿佛从梦中醒来,千般不舍地转身离开。
到了青海湖边,一望无际的湖水清澈幽兰,有着大海的气势磅礴,只是没有层层的浪。大海边有沙有石,这里却是绿绿的草地,开着各色的花儿。远处的山顶依然是白雪皑皑,再看看身边却是芳草翠绿,叫人感到不可思议。关于青海湖的传说很多,文成公主抛镜成湖,西海龙王汇水成海,西王母蟠桃会仙,二郎神追逃解渴,都让这份美丽多了些许梦幻。正赶上环青海湖骑行大赛,骑手们的装备那叫个专业,我们也只有羡慕的份儿。同行的几个也每人租了一辆山地车,沿着青海湖边前行。没走多远,被景色吸引,我们干脆把自行车放到湖边,跑到草地里去了。遇到同来的几个年轻人,还有专业级别的摄影师,和她们摆着一个个pose拍照,奔跑着、跳跃着,开心大笑,完全忘了这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畔。兴奋的时候没觉得啥,当骑着车往回走上坡的时候,感觉头有些疼,呼吸也有点闷,忽然记起因为晕车,两天来我都没怎么吃东西,是不是高反了?我一声不吭,推着自行车,尽量平缓心情,调整自己的呼吸。上了大巴后,我静静地躺着,努力让自己睡了一会儿,感觉稍好了些。下午到了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可不敢再得意忘形,不敢瞎精神了。拍了几张照片就躲在阴凉处休养生息,一阵阵直冒虚汗,我知道自己的脸色肯定特难看,没办法,坚持吧。
晚上住在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德令哈市,好好洗了个热水澡,简单吃了点东西,早早睡下了。
二、春风不度玉门关魔鬼城里雅尔丹
一觉醒来,已是天色大亮。吃早饭的时候,感觉肠胃貌似已经恢复功能,到了车上也不再那么难受,看来是适应了,真开心。第4天,我们要从德令哈出发,经大柴旦,翻越3700米的当金山,赶往玉门关、雅丹魔鬼城。一句话,就是一直顺着祁连山前行,途中需要穿越戈壁滩,穿越荒漠无人区,行程约700公里。一开始,导游和我们详细介绍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兴衰,讲了“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古称甘州)、酒泉(古称肃州)和敦煌(别称沙州)的历史过往。从月氏到匈奴,从霍去病、卫青大破匈奴到昭君出塞和亲,再到汉长城的修筑,娓娓道来,偶尔还会和当今现实社会联系一下,说得头头是道,颇为精彩,赢得了全车人热烈的掌声。
一路伴着“祁连六月雪”,穿越戈壁沙漠。戈壁,这个曾经只停留在文字和画面中的词汇,如今就在眼前:干燥荒芜,寸草不生。先是白戈壁,白茫茫一片,据说白戈壁的砾石多是从河床中搬运来的卵石,不带棱角,表面光滑,呈圆状或椭圆状,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不知什么时候,白戈壁变成了黑戈壁,原来是因为砂石被风磨子,由于毛细管作用地下水上升蒸发后,在砾石表面覆盖着一层氧化铁和氧化锰,呈黑褐色,好像涂上了一层黑色的油漆,乌黑发亮,故名“沙漠漆”“戈壁漆”。放眼望去,整个地面乌黑一片,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大漠空旷和无限神秘的感觉。都说戈壁是沙漠的先锋军,果不其然,过了小城阿克塞,黄色的沙丘映入眼帘,原来是进入了沙漠地带。途径沙漠的路并不长,之后又是茫茫戈壁。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一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当时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而今物是人非,俯仰关外,大地苍茫,人迹罕至,昔日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用大漠古堡诉说着那份荒凉和历史的沧桑。
不敢多做停留,7:30之前还要赶到玉门关西75公里处的雅丹地质公园,又叫玉门关雅丹魔鬼城。雅丹,维吾尔语“雅尔丹”的变音,意思是“陡壁的险峻小丘”,是千百年来大自然狂风和沙暴鬼斧神工的杰作,敦煌人俗称魔鬼城。其实,这里曾经是古罗布泊的湖盆,经过数十万年甚至一百万年来的地理变化,加上流水、风和气候的反复作用,逐渐形成现在的“魔鬼城”,昔日的绿洲逐渐演化为如今寸草难生的荒漠,不由让人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苍白。再往西就是被称作“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无人区了。过去,由于戈壁浩渺,道路艰险,很少有人涉足此地,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早以其自然地理奇观的美名享誉海内外,而可与其相媲美的玉门关雅丹魔鬼城却鲜为人知。
还好及时到达,虽说七点多,但是就如我们那里四、五点钟的样子,太阳光依然直耀人眼。蓝天上飘着的白云看起来很低,仿佛是从极具特色的黄土房脊上升腾而来,叫人恨不得跳起来扯下一朵。
乘着景区内的观光车,一路前行。这里看不到一草一木,到处是砺石沙海,黄色的黏土雕像,天坛、布达拉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世界许多名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还有大漠雄狮、孔雀开屏、丝路驼队、西海舰队……蔚蓝的天空下各种造型惟妙惟肖,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临近九点,就是著名的雅丹落日美景,风吹沙石,残阳如血,无边的空旷苍凉,如同混沌初开,只能用惊艳二字了。只可惜拍摄水平所限,只后悔没多学一些摄影知识。落日拍得不怎么样,我和米兰姐为彼此拍了几张“剪影”,洋洋自得。路上还遇到中央电视台《大唐玄奘》拍摄组,光是设备车就十多辆。
到了沙漠绿洲敦煌已将近夜里十二点,大街上竟然路人不断,两边酒店饭馆灯火通明,哪里是午夜时分的景象。吃过饭,洗簌完毕,看看已是两点多,该睡了,明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呢。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想想就醉了。
三、鸣沙山—月牙泉
第五天了,早饭后驱车去往敦煌城南的鸣沙山。远远地,看到一条白色的山脊,那么干净,那么完美。下车后,买了一条七彩条纹丝巾,既可遮太阳光又可以防风沙。花15元租了防沙用鞋套,后来想想,其实没那必要。
我们一行三人打算先去看月牙泉,然后再登鸣沙山。看,好大的柳树!一棵?不,是两棵,在这沙漠之中那枝头的绿格外显眼。走进一看,树前一个牌子写着“夫妻柳”,上面这样介绍:栽植于1971年,是同根系长出的相互依偎的旱柳,被称为“夫妻柳”。它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陪伴下共度无数寒暑岁月,成了游人驻足留恋的大漠一景。1997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历经劫难的“夫妻柳”,不幸从根部折断。后在工作人员地精心呵护下,“夫妻柳“起死回生,重现枝繁叶茂,形如一对恋人繁育出了更为强盛的下一代。再仔细看看,可不是么,不仅仅是两棵,从根部分了枝杈,如夫妻孕育出了一双儿女,在这茫茫大漠之中,“一家人”相偎相依,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蓦然心头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按下快门,拍下了此行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蓝天白云下,大如伞盖的柳树,在荒漠之中尽情展示着那份翠绿。远处一行驼队经过,极好的一个点缀。沿着公路来到月牙泉边,游人太多了,怎么调整镜头也避不开那人头攒动。抬头看看四周高高环绕的沙山,再放眼看看碧绿清澈的泉水,沙泉共存共处,怎不叫人感叹大自然之绝妙神奇。南岸茂密芦苇那郁郁葱葱的绿与岸上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一并倒映入水中,又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叫人忘了身处荒漠流沙之中。“快看,有鱼!”我把镜头对准水中,呀,好大的一条鱼,竟然游到了岸边,它是那么的悠闲自得。刚拍了两张,只见鱼儿扭身钻到水草中去了。啊哈,是来和我们打个招呼的吧。绕着月牙泉继续走,旱柳胡杨,皆超百岁高龄,沙漠之中,实属难得,想必是得益于这月牙泉水吧。无尽沙海之中,泉水、古树相互依存,彼此陪伴,也成就了这绝世美景。月泉阁旁边的一片平地上,有一片枣树林,枝头挂满了小指头大的枣,等枣儿红了,又将是怎样一幅美景?枣儿又是怎样的甘甜?闭上眼,我醉了。
关于胡杨,早就听闻有着“沙漠英雄树”美誉的它,拥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胡杨,一亿年历史”的传奇神话。终得一见,可得要好好看看。咦,一棵树上怎么下面是柳树叶上面就变成杨树叶子了呢?我特意仔细查看,确实是一棵树。回过头问同行的专家,他说幼树嫩枝上的叶子狭长像柳,大树老枝上的叶圆润如杨,老树枯枝上的还会变成枫叶的样子呢,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沙漠这种干旱恶劣的环境,所以又被称作“沙漠守护神”。哦,原来是这样,对于胡杨,崇仰之情又添几分。
要上山了,山爬过不少,沙山还是生平第一次。曾经有朋友说光脚踩沙别有一番滋味,决心亲身体验一下。光着脚丫踩在细沙上,软软的,很舒服。然而开始往上走的时候,就不那么好玩了。一脚下去,犹如踏入沙的沼泽,一下子陷进去,找不到着力点,走一步,退半步,十分吃力。没走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同行的老哥一再让我穿上鞋子,踩着沙里的梯子走。生性倔犟的我抬头笑笑,坚持继续我的“体验”。只是我试着借助梯子,光脚踩在上面,硌得脚底板儿疼,但有了着力点,走起来省劲不少。
终于到了山顶,擦擦额头的汗,坐下来赶紧补水。抬眼远眺,呀,起伏连绵的全是沙山、沙丘、沙峰,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无边无际的。平平的,丝绸一样,滑腻柔软;层层的,似波浪,黄涛翻滚,又若流水,波光粼粼;长长的,如蟒蛇,卧延天边;那弯弯的,犹如月牙斜挂,组成沙链一串。高高的,刀刃般,棱角分明;半山腰的驼队变成了一条线,在沙漠里蜿蜒前行。沙地摩托车不停鸣着喇叭在招揽生意,头顶不时有滑翔机飞过,滑沙的人兴奋地尖叫不止。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大自然带来的绝美和快乐。有谁想到,这里沙丘下曾是绿洲一片,又有谁会想到,多少绿洲相继变成了茫茫沙丘。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无情的。
月牙泉蓝宝石一样地镶嵌在黄色的流沙之中,安详而宁静。蔚蓝的天空挂着半弯月,浅浅的,淡淡的,犹如月牙泉的影子倒映在上面。到底谁是谁的影子呢,说不清。满满抓起一把沙,一握,多部分从指缝中流出,看看手心中仅留的那一丁点儿,与这茫茫沙漠相比,又算什么呢?面对种种诱惑——权、钱、情、色,人们往往心存一份执念,紧紧握着不放,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切,其实只不过是掌心的那么一点点而已。
我们的领队军哥一行人骑了完骆驼,从山的另一侧也上来了,提醒大家注意集合的时间。我们顺着山脊往下走,下山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上山,走一步滑两步,坡陡的地方,你都止不住脚步。绵绵细沙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不用担心,一夜之间,风儿会还你一个痕迹全无的鸣沙山。
再眷恋最终还是要离去,透过车窗,远远回头望去,鸣沙山依然那么安详美丽。
终于要去敦煌莫高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