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二) ——德育的过程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经文如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段内容主要是讲的“七政”,《大学》的经文主要讲三个部分,三纲、七政、八目,这里的“七政”就是一个人修养身心的七个阶段。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让末学收获如下:
一、经文大意
“知”就是知道、明了、觉悟了。觉悟什么呢?就是前面讲的“三纲”,即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意义,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止”。“止”就是停止了个人的自私自利,就会停止放纵。停止了放纵,就不继续作恶了,断恶扬善。“止”了然后才能“定”。“定”就是定住了自己的志向,指外面的诱惑不起作用了,把志给定住了,不动摇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定”了才能静,“静”不是不做事,是指心里很平静,就是心无杂念,一门深入,静心投入到这个事,什么都干扰不了,什么都拉不回来,而且什么情绪都没有,没有怨,没有恨。“静”而后能“安”,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甘情愿,心底坦然,没有抱怨,没有忌妒,快快乐乐,安安稳稳,安居乐业。“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思虑,但不是今天的思虑,焦虑。“思”跟“想”是有区别的,想是把一些情境放在心上,思却是智慧的流露,不是打妄想。因为有“知”,有“止”,有“静”,有“安”了,流露出来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方向正确,志向坚定,什么事都拦不住,什么态度,什么理念都很正确;“虑而后能得”,得者德也,得也是有所得,有收获,同时也指做事合道,洽到好处,不偏不倚,止于至善,达到黄金分割的分割点,所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末,都有开始有终结。你了解了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就合道了。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就是这个道理。那为什么说“终始”而不说“始终”,始终就是一开始,一结束,就没了。中国人都是按道而行,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阴级阳生,阳极阴生,生生不息。而“终始”表示一个阶段的结束就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就是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意思。 所以中国人做事讲究的就是合道。
二、“七证”立德修身的功夫
“七证”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过程。我们结合《弟子规》来看一看这七个部分。
第一是“知”。就是觉悟人生,是知道,明了。一个人立德修身,我们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抓住这个“知”,让孩子明了人生,这也是德育工作的着手点,这也是那个根。《大学》一开始就是讲“知”,如果不知,那后面什么都没有。你不让他明白、你不让他明道、你不让他明理,接下来的东西都没有。《大学》里明了什么?明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明明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说:知道人生的使命是什么,我这一生干嘛来了?淘行知说:“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有一个大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人生使命是什么?人生的使命,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就是“参赞天地之发育”,一个人来就是顺应天地之规律,延续宇宙自然的功能,生养万物,天地之大德也。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使命也是济世助人,帮助万物,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工具不一样,造成每一个人的职业不同,渠道不同,但使命是一样的,都是明明德,在亲民,就是修身济世。《弟子规》里“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这里既有修身又有济世,这是“知”。
第二是“止”。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知道了就容易停止,就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止住改过,就能改过自新。《弟子规》里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止”有放下自私自利,止住改过的意思,其实我们一个人知难行易,知道以后,这个止就容易了。我们的孩子知道以后马上改,可是改了又犯了,又犯以后就是又迷了,所以我们人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迷了以后就不知了,悟了就知,知了就止,我们往往总是在迷悟之间,在知止之间,迷了就不止。所以下面要有“定”。
第三是“定”。就是要明了志向,要有坚定的目标,这样才不会迷。习主席讲不忘初心。我们党员入党宣誓时心潮澎湃,但时间一久就忘记了自己的誓言,所以要定志,圣与贤向,牢记使命。《弟子规》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知道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成圣成贤,不要自暴自弃,这是定。
第四是“静”。“定”了以后才能“静”,“静”从外在讲是力行,从内心来讲就是顺境逆境都能心平气和。《弟子规》讲“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齐。”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好事坏事,一颗心都不动摇,这是“静”。
第五是“安”。“静而后能安”,“安”是安乐,能体会到助人为乐,心甘情愿,心安理得,并能感觉到一份喜悦。《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这个“安”。学了之后要做,不做没有喜悦,做的时间短了没有喜悦,要长时地去习,不间断地习,把学的东西回归生活,变成自然,功夫到了,喜悦就出现了。所以七政是一种功夫。《弟子规》讲了很多,“闻誉恐,闻过喜,直谅士,渐相亲。”你看,人家批评我都是欢喜的,哪有不安的?顺境是喜悦,逆境也是喜悦,在这种境界中就开智慧了。所以“安然后能虑”。
第六是“虑”。那有了这七政功夫,做事自然是按《弟子规》做出来的。走路自然是“揖深圆,拜恭敬”。吃饭自然是“对饮食,勿拣择”。做事自然是“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第七是“得”。“虑然后能得”,“得”是境界的提升,德行的增长,也是得到,做事情肯定是有好的结果,没有一件事做错的,都合乎道,就成圣成贤了。
历史上“七政”功夫有几个榜样。
第一个是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夫子的心理历程,是他立德修身的过程。孔夫子这一生也七政功夫的过程。夫子从十五志于学,学什么呢?学觉悟,学明理。所以从十五岁到三十岁,这十五年期间,他“知”了,他“止”了。所以三十而立,立志向,立身行道,三十开始有了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十五年里,“知”了,“止”了,开始“定”了。“定”了以后呢?四十岁而不惑。到四十岁时,定而后能静,心里平静了,什么事都明明白白,没有困惑。五十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安生立命,乐天之命,也是“安”,也是“虑”。智慧开了,明白了,六十、七十就是境界的提升 ,面对一切顺境逆境,快快乐乐,立身行道,济世助人,担起自己的人生使命,就为了大同世界而努力。孔夫子一生也是这七政的功夫。人的一生是七政功夫,短时期做德育也是这样的过程。可长可短。改小毛病是这样一个小过程,改人生的大过失可能需要一生,还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个人是了凡先生。《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了凡先生小时候曾经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把他一生的命给推完了。他的命里有三个缺陷,一是一辈子不能登科功名,没有高官做;二是没孩子,无后;第三不能长寿,五十三岁就没命了。这三点一算,了凡先生就很灰心丧气,这人生又没官职,又没后代,又不能长寿,活着没意思,就自暴自弃,就不再努力了。后来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的。改什么呢?了凡先生就讲到自己命运中的三个弊端。禅师就让他自己反思,就你现在这个状况,你该不该当高官,该不该有孩子,该不该长寿?第一,该不该当官呢?当高官要怎么样呢?“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自己肚量狭小,不能容人,恃才傲物。那请问不能忍辱又怎么能负重呢?受不得一点委曲,怎么当高官呢?第二,该不该有孩子呢?自己脾气暴躁,多言耗气,而且好酒伤身,彻夜不眠,这样就很容易阳气亏损,损伤精气,用今天的话来讲就容易得不孕不育症,怎么会有孩子呢?第三,该不该长寿呢?长寿的人是什么人?心平气和。而自己呢?脾气暴躁,偏激懒惰,阴阳颠倒,怎么会长寿呢?云谷禅师就说,你既然找到了原因,那不就从因上着手,改掉这些坏毛病就行了啊。其实这个故事用现代的话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栽种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为,栽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栽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栽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命运就是由性格、习惯、态度决定的,所以云谷禅师那你改掉这些性格、习惯、态度,那命运不就转了吗?你可以化吝惜为布施,改偏激为平和,改虚伪为真诚,改浮躁为沉着,改残忍为仁慈,改懒惰为勤奋,改刻薄为宽容,改阴阳颠倒改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性格、习惯、态度都改了不就好了吗?了凡先生这下子真明白了,怎么办呢?“知”了以后就“止”。改脾气、改性格、改习惯。可是改了还是记不住,还是要犯,怎么办呢?云谷禅师给了他一摞子功过本,每天改了画红圈,没改涂黑点,看红圈多还是黑点多。一开始黑点很多,到后来红圈多起来,到最后都是红圈。这就是用功过格来“定”,定下志向。他改过发三心,勇心、耻心、畏心,“定而后能静”,那就“改”。了凡先生改过三法,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先改事,不做这个事,然后到理上改,最后到心上改,就是边念头都没,改了以后,了凡先生的命运改变了。当官了,当了宝邸县的知县,有儿子了,五十三岁也没灾没难,一直活到七十多岁。所以他找到了人生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他活出了真诚,活出了快乐、活出了幸福,担当起了使命,这不是就安乐吗。了凡把自己的事迹写下来,留给自己的儿子,也留给我们后人,教育后人,这是“得”,也是合道了。
再看诸蔼亮的《诫子书》,其实和《大学》的“七政”功夫也是相应的。《诫子书》中这样几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我们用《大学》的七政功夫来对应一下。 这段话的核心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先说“知止”,淡泊是“止”。“俭”是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也是“知止”,“知止”以后就停止自私自利,停止名闻利养,所以淡泊是知止,“知止”以后就明智,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安,所以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是智慧,智慧打开以后就致远了,无穷无尽的远。所以这《诫子书》核心的道理与“七政”功夫是一模一样的。
三、“七政”功夫对我们德育工作的启迪
1、我们要明白德育的过程是育心的过程,转心转念的过程,不是个活动的过程。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实效性差,我们把德育做成活动,忽略了孩子心性转变的过程。没有心性转变的过程,效果就很差。比如我们的德育活动有很多,元旦做什么,三月做什么,五四做什么,六一做什么,七一做什么,八一做什么,九月份尊师做什么,十月份国庆做什么。每一月做什么都安排得满满的,搞活动,浮华热闹,大张旗鼓,但是德育里有没有这“七政”?哪个字有?哪个字没有?缺哪个?少哪个?而且七政都不是讲的“行”,都是讲的“心”。
2、把这七个字来对照一下我们的德育工作
(1)如何做到“知”。“知”其实就是明理明道,必须要有课程来保证。光是有活动不行,我们活动前一般会有个小小的动员会,甚至连动员会都没有,拉出去就活动,孩子没有觉悟,这很难做到“知”。所以《弟子规成长日记》的教学,为什么提出每天一节德育课,就是让孩子每天都要觉悟,每天都要找找自己的良知,每一天都要明理。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总感觉一个月搞一次主题班会,一个月搞一次集中教育,就以为什么都明白了。大家不要忘记,明白了很容易迷,我们要不断地擦试我们的心,因为社会环境污染很重,功利心充满了我们周围,诱惑充满了我们周围,孩子们很容易被拽进去。所以课程要保证,而且课程里不只是讲知识,要让他们真正的感动,真正的要明理。所以小学里都讲故事,通过故事明理是对的。而今天我们的品德课,是为了考试,只要让他背过就行,背过是不是“知”呢?不是,那是知识,不见得明白。
(2)如何做到“止”呢?明白以后怎么办呢?就“止”。“知难行易”,修身的过程,明白很难,做很容易,真正知道了肯定做得到。所以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真正明白了肯定就能做到,当下知道,当下做到。过一会做到,过一会又做不到,就是又迷了。“知”、“止”放在一起讲,“知止而后有定”,是告诉我们“知”和“止”是一体的,真正知道了肯定能止,好比一个人渴了,他知道面前放的是毒药,是断肠散,而不是水,他喝不喝?不会啊,所以知了就能止。怎么做“止”?都在“知”上。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有信心,要长善救失,就要让他们把过失要找出来,可以写到日记里去,知道了过失才能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