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唐秀英(散文)
一
一道闪电从天而降!像火山罅隙飞泻的熔岩,枝丫八叉,划亮夜空,直逼前方栉比林立的楼宇。天似乎低了三重,也沉了三重。
“哐!”跟着一声撼天动地的惊雷,天地间恍如波涌,除了风雨“哗哗”大音之声,角角落落一切生物惊悚蛰伏、惶恐忐忑,不敢稍许躁动。真所谓雷霆之怒也!
二
唐秀英猝不及防,被这突来的惊雷震得浑身猛地哆嗦了一下,背上的孩子也吓得手一松,向下一滑,险些落水。伞也栽落,翻一筋斗倒了个,飘浮在密集飞花的雨水里,像孤零打卷的菏叶。她赶紧弯腰前倾,拾起,交给孩子重新握牢。同时,用倒背着托扶的双手连同腰背一起使力,向上耸着,重新稳住身子,定了定神。这突至的雷闪,使她有些心慌、惧恐。雷电狂风面前,人如蝼蚁,再高傲或不可一世也得低下他的头颅,谁说不怕那是假的。但,人又毕竟不同于生物,心神的力量有时无比强大,能驱走一切畏惧,心无旁骛。唐秀英心里面专注的爱、责任、关怀和一些说不上来的情愫,让她冥想她正在做的事和它的结果意义。这样想着,仿佛有诸神凝聚合力给她充加能量,她瞬间就消失对雷电的恐惧;平静下来,止了抖慌,紧了脚步趟水前行。
风扯着雨帘,飘摇不定,到处乱摆乱敲,打在脸上、眼里,涩涩的酸疼。墨黑的夜,闪电划过,澄亮刷白,毫末毕现。偌大的世界隐藏和显现,两极之间穿越转换如同心脏的自如收放。自然面前人是多么渺小。
唐秀英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从小就电闪雷鸣,现在却变得突然勇敢。忽然意识到这些,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她的思绪正如这雨花一样泛起,退休后本来清闲的日子,却办个孩子自修辅导班,晚上和周末因此变得忙碌起来。
清闲呢,却又常常莫名发慌。这些生活舒坦富足之后的迷茫困顿,使她一直返观思索,寻找答案归属。她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样类似的迷茫困惑。自修班之事虽说决定是在一瞬间,可它就像一颗种子不知道啥时候早在心里落下了。就是不办自修班,她也一定会做和孩子有关的事的。她总觉得,她做了,她就高兴,快活。她不做,她就像缺失了什么,不充实。
退休后,她觉得失去了人生意义——她可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一旦忙上了,这意义究竟又是什么?她又说不上,说不准,很模糊不清。也许是小时候贫困时同样受到过关爱,一直念念不忘,落下的情结种子吧!不管怎样,她就顺着心走,做自我感觉快乐年轻有意义的事吧。至于再深的意义,她就不去管不去想了。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就快乐、年轻、有活力。隐隐的,也在弥补自己曾经因困苦而缺失的欢乐童年。物有所性、人有所属;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执念,这或许就是她最好的追求执念吧。
三
唐秀英背上的这个孩子,叫豆豆,是十几个来学习的外地孩子中的一个,她算是个看护员吧,但纯粹是义务自愿,没有眼下流行的各种费可收利可赚。适当的,倒是利用她在学校工作的便利,以她的学识,为这些学童做辅导。唐秀英把这项工作,作为每天修身养心的练脑课。
背上的这个孩子,她奶奶病了,发着烧,唐秀英知道后,特意电话嘱咐不要来接了。这么大的雨,她把孩子送回去。孩子懂事,执意说,自己回去。但雨太大,夜太黑,低洼处路面积水又深。等等看吧,越等雨越大,看看时间不早了,唐秀英实在不放心,于是决定背上孩子,送过小区低洼积水处再说。她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她的学生?她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老师?说是吧,社会不承认;说不是,孩子和家长们都这样亲切叫她。她迎着雷闪,走在雨水中,脑子不断翻滚着各种矛盾的事情。
雷还在楼宇四围不断交叉霹雳响着,每一响,仿佛要把她前面的建筑物推倒移平,声浪让人浑身战栗,鼓入耳骨生生的疼。仿佛特意和她作对,考验她似的。
脚下流水在漫涨,井盖已来不及排水,急剧打着漩,拥挤着,重新又倒涌回来,如假日各景区出入口的人流,光堵不动,到处堆积四溢扩散着。这是钢筋水泥妄图隔离大地的好处。随心所欲,到了一定时候总要还的!平时水的流淌“哗啦,哗啦”之音柔和悦耳,可今天,它是在咆哮,在愤怒!
雨,已不是一滴滴一条条地在落,而是像天被捅了个窟窿,飞流直下瀑布一样倾泻下来。这几年是咋了?尽是连续不断的恶劣天气!她住的小区也不算低洼,可就是排水不好,一有急雨就涝,买房的时候被说得千好万好,有事了,主事的人各自推诿。有了涝的经验,就买了这双高过腿肚的雨鞋。买它还真是不容易,十来年前还是农家种地插秧的标配,如今寻了好几条街,最后去了市里才买到。这才几年光景,变化如此之快,真让人目不暇接,真不知道是感叹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还是庆幸自己的生活赶上了好时代了。且不管它,这是在为她的孩子们做事,跑再远的路也值得。
她察觉背上动了一下,那是收缩,害怕的收缩。一双小手贴她脖项紧紧的。“别怕!豆豆。过了马路,上了超市高处,有了廊沿就好走了。”小巧的身子搂她更紧了,她感到嫩嫩的,有生命初始的舒坦。
豆豆,是个瘦瘦小小的女孩,三年级,在唐秀英楼下附近的学校读书,跟着她奶奶,在街尽头拐角一间三四十平米的出租房里住着。床、桌子、椅子、厨具、衣服、被褥、书籍、杂七杂八和这祖孙俩争占着空间,都挤得出油来。豆豆父母在周边做事,吃住常不在一起——没法,为了生活。豆豆的教育(只能说是看管)只有靠她奶奶了。爷爷在家里,管着地,还有她一个哥哥的上学。一家被分成了几处,谁也不想,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不随人愿。你想与不想又能怎样?咬着牙,就按上天安排的路走吧。做,再难总还有个希望,不做,连希望都没了。对这里人群的关顾和注视是要靠心、眼界和胸怀的,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但,两力的同心,总比孤撑着要好,要美。同心协力方能天随人愿,也是天地自然万象的昭示。
四
唐秀英就在豆豆的这座学校任职,负责文印工作,是零时工,她是退休后应下这份工作的。因为她工作一向勤恳踏实丝丝不苟,深受学校老师和领导们的赏识,于是这份需要细心、耐心、爱心灌注才能做好的工作,上门来找了她。这是容易让人心生厌倦、繁琐又细碎的工作,但唐秀英不觉厌倦,反倒越做越喜欢,乐此不疲。
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件或者几件她喜欢甚至痴迷做的事:比如她就是喜欢孩子,莫名的喜欢,孩子有关的事她干起来特起劲。她每印一页,她就觉得犹如琼浆,点点滴滴都浸润到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去了。想象着她们正在知识雨露的浇灌下,贪婪地吮吸,发芽,开花,成长呢。多少次的梦里,她就梦到这样的场景,多少次自己都笑醒了。女儿问她原因,她余韵未尽,和盘托出。女儿故做个鬼脸,纤手摸她额,语气认真一本正经,说:“妈,你是不是病了,魔怔了?”这时,她就故作生气,快意捶她女儿几拳,喊声:“去,”这朵当初的小花,不觉间也长大了,也来欺负逗她老妈开心了。她高兴,越发高兴她的梦了。当初她的这朵小花,不也是由梦里这一页页文字的浇灌滋养,如今艳丽开放的。
每当这个时候,她像春天拱土的花芽,苏醒来,欣欣然掀被起身;拉开东方窗帘,让阳光粒子洒进卧室,沐浴静立窗前,定神凝望前方的校园。高高的楼,几净的窗,宽阔的操场,亭立的松柏,树梢起落的雀鸟。早晨阳光的射线,使学校满是金色,美丽极了,她的心情也舒畅极了。于是,晨光里,她带着欢歌洗漱一番,美美饱餐,然后一路轻盈地去学校;像好不容易找着了工作第一天去上班似的,身上有说不出的快活、惬意,使不完的劲。这些都洋溢镌刻在了脸上。难怪孩子们老围着她转,亲切叫她唐老师,她快乐地应着,招呼着孩子们。
尽管她知道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个搞文印的临时工。偶遇同学闺蜜,她们见其精神焕发,洋溢一派青春气象,竟不知年龄几许,如“桃园人不知年代有魏晋。”聊侃时常常冷不丁来一句:“倩小妹,小秀秀。”调侃一番。她豁达,也不恼,更不缺情趣:反正是个开心,叫啥都一样。再说,她就觉着自己依旧年轻。
她在学校门口,兼经营一间小小的杂货铺子,主要卖些学生用品:笔墨纸砚、书包画册、饮食糕点之类。她很固执,坚决不卖学生玩的东西,也不卖三无食品。尽管那些东西利润可观,但她就是不动那念头。同行觉得很不可思议,她每次进的新包装零食,总要自己先品尝一二,觉得真好,又实惠,她才批发买下,卖的也是很平的价格,许多比大超市价格都低。这样的经营理念做事方法,同行不懂,我们也不懂,恐怕已不是纯粹的“生意”两个字所能包含解释得清的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里执念,想必只有唐秀英自己知道了。但这里我可以武断地推测:这里必定驻着一个不一样的生活观、做事观、人生观,一个别样洞天的内心澄明世界。不管怎样,这么大的世界,这样的人多多少少总归是有的。
小店是个窗口。孩子、家长们的活动常常成了她眼里的小天地。生活的真实,不掺虚假,本真的天地。本地的孩子,放学了,假期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旅游补习班家教……等着她们。常常是两个家庭,老少两代八口人,围着一个转。那种爱,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独生子女的奇观,已经不知道该生出怎样的情感来形容了!但这里头,她们的邻居、边缘,外来移居人口,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和以前我们小时候一样,生活困顿艰辛又多子。放假了,孩子们也如羊群散放了,整日晃荡,自娱自耍,没人盯管;带孩子的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们的父母在劳作,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在疲于奔波,为了能融入这座城市,在打工,节衣缩食,累死累活。他们先要解决的是吃和住,是物质。至于精神,未来,谁都想提高,过好,但总要先垒好物质这个基础。
孩子的事是大,但眼前的事也不能放下,人又不能分身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退了休或没有工作稍闲些的爷爷奶奶来带了。而农村黄土地上刨大的她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又有几个识文断字、或稍高学历的?再者,现在孩子的作业,搞得你就是个大学生也难保马上能做出那几道题。都是唯一答案,错一点点、思路别向一点点、自由一点点、开拓一点点,都是偏题都是个错。容不得你发挥驰骋想象的余地,只有被老师打勾的孩子,才是正确聪明的孩子。
谁会钻进出题老师肚子里去,找专业老师补课,钱贵得够几个孩子念书的了。四双粗糙的手岂能仅供这张尚还稚嫩的口。只能听天由命,默默期盼,让孩子自己去奋斗。最多就是,孩子在家自修时,陪坐一旁,心里给力鼓劲。出门时,叮咛一声:“上课要用心听讲呀!”——这里头包涵了多少丰富不为人知的情感哟!幼小的孩子怎能理解知道!于是学生自然被社会分成了两极:一极,出钱享受天然待遇,聘人专职辅导;一极,自己黑里摸索,全凭天智博杀。有啥法子?父母不同,起跑线早已画好了的不同。犹如候车,有贵宾室,有民工拥挤长廊,都是预设划定好的。
唐秀英亲见过一个小男孩非常的懂事、可爱、嘴甜、爱叫人。一二年级时常来她店里买东西,她喜欢他的虎头虎脑聪明样。可不知怎么的,到了三年级他常受爷爷的责备和气打。一问才知道,他的成绩跟不上班里的课程,老拖后退;家长会,老师责备,爷爷着急;越急还越糟,久了,恨铁不成钢,于是就落入了打的圈子了。每当这个时候,唐秀英都能感到爷爷眼里的泪花。她也心揪,本能阻止,多了几次交流了解,也就有了友谊。唐秀英敏锐觉察到,这些不仅仅是个例,它代表着一个群体。她的心里莫名难受,越是贫困之家,越渴望着靠孩子将来学业翻身改善境况,却越是坎坷多仄,事与愿违。慢慢的,她心里隐隐萌生起一个想法、一种责任:要是能把这些外来的孩子集中起来一起自修学习,适当加以辅导,利用群体氛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该多好呀!现在孩子天资都很聪明,本性都是爱学习、想进步的,只要有个好的氛围,多给她们鼓励打气,一定能提高兴趣,提高成绩。
她一直思虑这件事:自己家里房子亮敞宽绰,女儿出嫁了,就和丈夫两人住;节假日闲暇时,面对空阔的房子,自己常莫名的空落发慌,总想着要找件事做,填实自己;自己在学校工作,天天接触孩子,又天性喜欢孩子——所有这些都是便利条件,仿佛是上天专为自己预设好的。她越想越觉得值得去做,越想越兴奋,坐在校门口店里,竟热血沸腾起来——多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于是晚上回去趁热打铁,饭桌上就把这想法和丈夫说了。她老公是善诚之人,一直都理解热爱妻子,想着爱人必定经过深思熟虑才和他商量的,当即半玩笑赞成道:“好么!老了,家里还能传出孩童朗朗读书之声,喜气!”女儿更是举双手同意:“退休了,找份优雅的事做做延年益寿,也省得你抱怨自己老了无事可做了。”
于是联络一些孩子的家长,说明初衷,再三声明:纯属自愿义务,不收费。许多来学校接送孩子的家长都认识她,知道她,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当然高兴,但执意要适当给些钱。唐秀英执意不收。一个执意要给,一个执意不收,争来让去,最后达成:先办起来,学了再说。说做就做,立马找来学校的闲置旧座椅,请来木匠修补加固,有孩子家长搞油漆的,主动拉去油漆,拉回来时,新齐刷亮。往房子里一摆——那气势!唐秀英心里简直无法形容。虽说在学校教室里座椅板凳的陈列,齐刷刷的阵势也天天看见。但,今天不一样:是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小课堂。唐秀英绕着座椅,围着屋子,看着,踱着,欣赏着;也不知道转了多少圈,思量着,总觉着还缺些啥。黑板!没有黑板不成教室。于是,满怀兴致,在前墙,弄了一块大黑板,两边侧墙,各挂两幅励志书画;四围墙角,窗台阳台,多加了几盆青葱花草装点,绿衣盎然。布置设计,仿佛嫁女一样,悉心细致。一切做完,再次审视,感觉非常满意。她舒展下胳膊,扭一扭酸楚的腰肌,整一整衣装,伫立门口,迎接着孩子家长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