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莲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莲韵】泰岳云鹤归碧落(散文)

编辑推荐 【莲韵】泰岳云鹤归碧落(散文) ——写在岳父逝世一周年之际


作者:张瑞法 白丁,1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98发表时间:2017-11-06 19:55:45

唐明皇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诏告天地国泰民安河晏海清。让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总理封禅的事务。张说趁机将女婿郑镒由九品提升为五品。唐明皇想按惯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应升一级,而郑镒为何连升四级?郑镒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旁边的官员对皇帝说:“此乃泰山之力也。”唐明皇这才明白张说借泰山封禅徇私办事。泰山为五岳之首,后来人们便把妻父称泰山、岳父,刘木兰便是在下的岳父老泰山。
   光阴似箭,转眼岳父去世一年了。老岳父迈着方步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神态仿佛就在眼前,一幕幕回想起来仿佛昨日:老岳父冒着寒风,骑着自行车来送白菜,我们下班回家,他在门前等着呢。冬天来了,老岳父蹬着三轮驮着老岳母带着给俩孩子做的棉衣裳、苹果、梨,一趟一趟地往楼上搬,我包饺子,老岳父说好吃,味真鲜,会调馅。陪他喝酒,他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岳父 1936 年农历 3 月 18 日出生在新乐市北郊的何家庄,紧邻伏羲推演八卦的伏羲台。相传上古伏羲女娲兄妹因大洪水抱着葫芦漂流到此,在此成婚,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因此后人在此建人祖庙纪念,新乐也由此称“羲皇圣里”。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何家庄过伏羲爷人祖庙会,纪念伏羲,相传这一天是伏羲爷的生日。而我岳父的生日也恰好这一天。每年过庙之时,何家庄周边人山人海,岳父家里人来客往,热闹非凡。老岳父早上吃一碗长寿面,就算过了生日。
   岳父比岳母小六、七岁,当年岳母嫁进来已是十四五岁的大姑娘,背着六七岁的岳父拾柴火、打猪草,形同姐弟。1956 年 20 岁的岳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村委会的工作,担任村里的出纳。岳父是高小毕业,在当时村里绝对是个大知识分子,写写算算,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不久又担任村里的青年团书记。小伙子眉清目秀,一表人才,想必是不少漂亮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岳父一定抵住了不少诱惑,忍受着包办婚姻的无奈,与岳母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感情成了亲情,也就默契起来。岳父的母亲是很有脾气,很厉害的人,对儿子、媳妇严厉的近乎苛刻,也绝对不许儿子越雷池一步,客观上她就成了岳父、岳母婚姻的保护神。
   1959 年这一年,岳父双喜临门,一是进入村党支部,任宣传委员。二是有了儿子,就是我大舅哥。在家庭事业上是双丰收、1962 年成为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同着大队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全体社员战洪水,抗洪灾,度饿荒,其苦是不堪言表的。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岳父等一些老干部受到强烈冲击,被人揪斗,贴大字报,踢出村大队党支部,到生产队任农业技术员,不久又任村里学校的校长,学校有小学、初中,师生不少,岳父带着师生抓教育教学,教学成绩不断提高,以致文革之后不少人考上了大学、中专。1976 年“四人帮”倒台了,老干部们纷纷平反恢复工作,岳父又进入了大队党支部任支部委员、副书记,1996 年年届花甲的岳父退位让贤,不再担任副书记,只任支部委员,同时兼任村民调主任。2006 年岳父彻底退休,颐养天年。
   岳父的身体一向很好,身材适中,长年吃素,基本走路,符合长寿的基本条件。俗话说人怕住生,也就是老年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居住,人地生疏,对健康有杀伤。2006 年孙子孙女到石家庄上学,为了让正在长身体的两孩子吃饱吃好,岳父带着年近八十的岳母老俩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将一日三餐做得妥妥帖帖。晚上陪孙子孙女写作业,照顾俩孩子的生活起居。三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孙子孙女考入省重点高中,后来上了名牌大学。唐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岳父为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滴尽了最后一点心血。2009 年岳父完成任务,从石家庄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中,但日渐衰老。以前他走道轻盈,健步如飞。这次回来后,走路明显慢了,一步迈不过脚尖。一次在给乡亲帮忙办丧事,坐在账桌前忽然倒地人事不知。后经检查也无大碍。过了时间不长,早上在伏羲台晨练,看到别人走的很快,自己也想走快一些,结果走起来怎么也停不下来了,最后倒在地上。到医院查一下血压、心脏、脑血管都在正常范围内。一年后大小便失禁,不知不觉尿了裤子,拉了一裤子屎。岳父是爱面子的人,一开始怕人知道,偷偷脱下藏到床底下。被人闻见臭味寻出来,又是刷又是洗,岳父心里老大愧疚。后来就不断地大小便失禁。他的言语也变的迟钝起来,话也少了许多。2012 年的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是十月七号,我和妻回到村里陪他吃顿饭。正巧大舅哥也在家。那天,他坐在藤椅上,高兴地说:“回来了!”我大声说:“明天要上班了,今天回来呆一天。您想吃啥?咱包饺子吧!”岳父微笑点点头。等饺子煮好上桌,妻请他上桌,忽大叫起来,我们赶紧跑过去,发现老岳父坐不起来了。手撑着椅背,使了好几次劲也没能起来。于是我马上打通了市中医院的 120,送到中医院住了两天不见好转,反而转重,转到了省医院。在去省医院的路上,岳父痛苦地说:“我还不如一下子死了呢。”我们安慰他说:“你一定会好的。咱去省医院,那里水平高,你一定会好的。”岳父眼睛明亮了许多,他是多么渴望健康啊!
   尽管在省医院住了三个多月,但岳父还是没能自己站起来。被人扶着一步、一挪,他的左胳膊左腿彻底瘫了。家里请了保姆,二十四小时陪侍着,医药不断。尽管如此,岳父的身体还是一天天地坏下去,这样坚持了四年,不断地住院、出院。医生说:“你家的条件好,都孝顺,换条件差的人家,早死了。”2015 年的下半年,岳父失去了吞咽功能,不能吃饭甚至连水也咽不下去了,只能使用鼻饲,从鼻子里把管子插到胃里面,把饭食搅成糊糊状用注射器通过胃管打到胃里。至于饭菜的滋味则不知道啥味道了。一天,他说 ;“怎么不叫我吃饭,我好几天不吃饭了,我想吃花生豆。”妻说:“你连水都咽不下去,还吃啥花生豆。”我连忙跑到外面买了份水煮花生米,把一粒花生放到他唇边。他咂咂嘴唇说好吃、好吃。
   长年的卧床,尽管儿女们精心照看,但他还是长了褥疮,而且越来越多、越大,有的深的露出了骨头,而且长满了脓,隔几天换一次药,臀部的肌肉几乎坏死,血液也不循环,所以药物几乎不能吸收,反正是尽人事而已。最后一次病危,双手白得不见血色,输血蛋白才得以延命。他已几乎不能说话了,整天昏睡,家人叫他,他睁开眼,问他:“你认识我吗?”他有时清楚,叫上姓名,有时忘了是谁,说不认识。”岳父是坚强的,仁义的,生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从鼻子里插胃管,屁股上长满了褥疮,脓水直流,但他从未大喊大叫过,总是默默地忍耐,不吭一声。
   对岳父的去世,大家都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因为从 2015 年下半年到临去世,几度濒于死亡。12 月底我与朋友约好到海南岛旅游。临行的晚上到饭店吃饭,刚坐下,岳母急匆匆打电话:“快点,你爹不行了。”我们赶回去一看,岳父已无气息,赶紧捶打后背,原来是一口痰上不来憋住了。终于转危为安。从此就进医院,出医院,到春节前两天出院回家。
   有一天我夜读古书,脑际忽闪一念:“岳父的大行之期应在一九和二九之间。”一次聊天时给一朋友说了,但还是悟不出具体是哪一天。当时猜测是正月初九,时间长了也就淡了。6 月 23 日,高考分数下来了,我得帮着外甥填报高考志愿。因此,6 月 24 日,一大早赶着去木村妹妹家。不知咋地,心里觉得有事,心里浮躁,就为多等了一会姐姐,发了一大顿脾气。这天临近中午时分,昏迷多日的岳父突然睁开了眼,眼睛很亮,不错眼珠盯着人,他已不能说话了。估计他很想说话,很想见谁。与此同时,我爱人正在公司开会,忽然觉得头晕的坐不住,连忙告假,被人搀扶出来。“送你回家吧!”“别,我弟家在公司后面,离这近,上他家吧!”岳父这些年就住在妻弟家。到了妻弟家,头昏脑胀的爱人被送到另一间屋——也没精神去看久病的老爹了。半躺在床上,爱人更觉得天旋地转,手脚发麻,心慌的不行,赶紧送到市医院。我在木村妹妹家刚要吃饭,妻妹就打电话说爱人病重,速速返回。我赶忙往回赶,木村道路正在大修,极为崎岖坎坷。等回到医院,爱人已做检查完了,也无大碍,只是血压偏低,高压 80,低压 50,于是住了院,次日输了一天液。
   6 月 26 日,周日,农历 5 月 22, 上午小女儿陪妻到医院继续输液。我在家忙着与外甥一起研究填报志愿,妹妹买菜包饺子。十二点多一点,妻输完液回来了,饺子也煮好了。吃了饭,刚放下碗,妻妹打电话:“快来,咱爹不行了。”顿时一家人慌得手忙脚乱。我则安慰妻不要紧,因为岳父闹了多次病危了。我们开着车到人寿保险家属院胡同口,里面挖暖气沟,车开不进去,边上搭着几块木板供人进出。刚把车停好,就往里跑。进到屋里,只见医生正在抢救,一医生说:“基本上已没有生命体征,还有必要送医院吗?”妻弟和我异口同声的说:“送,马上到医院。”于是赶紧往担架上放。我和妻弟一前一后担着担架出了胡同,放到急救车上,我们上了车急驰医院,妻和妻妹都急的不知所措了,跟着车跑。好在市医院距此不过三四百米,很快就到了。急救室里,医生说都这样了,还有必要抢救吗?我们都说抢救,尽一切力量救治。于是让小女儿天馨去住院处交费。妻弟和妻妹在旁哭。一医生说已无抢救必要了,老先生太瘦了,再按压胸部别压塌了。另一医生说:“你们去签个字吧。”到了隔壁办公室,妻弟在抢救书上签写“放弃治疗,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然后签上个人名字。签完字,我说:“赶紧给老家的人打电话,让他们别来了,在家打扫卫生,准备后事。再给咱哥嫂他们打电话,让他们直接回何家庄。”安排完,回到急诊室,医生已经拔了氧气管,说:“不行了,弄回去吧!”我们一阵大哭,哭了一会,我告诉医生,把鼻饲管拔掉,留一瓶液送到何家庄。我举着输液瓶上了救护车,尽管人已死了,但输着液象征着正在治疗,到家里寿终就寝。每过一路口,我和坐在侧边的妻妹便喊一句:“爹啊,咱回家了。”为的是怕把他的灵魂丢在半路上。妻弟先行驱车安排。灵车到了家已是满院子的人。大家七手八脚把岳父抬下车放到正房屋床上,然后给他擦洗身体,换上寿衣。正在此时,大舅哥一行回来了,又一阵嚎啕大哭。众人解劝扶起,要把岳父抬到灵床上去。岳母哭道:“再待一会吧,他早就想回家,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了就让他多待一会吧!”
   又过了一会,烧了倒头纸,众人将岳父抬到正堂屋的灵床上,正式开吊。村里乡亲们闻讯都来了,我们挑担俩请了一班吹打唱戏的,女演员身披重孝,在岳父灵前前唱《秦雪梅吊孝》,直唱得众人泪眼婆娑,不断有人递上赏钱。
   有人将岳父的枕头拿到街门口,倒掉荞麦皮,一些人围着看村里的土秀才五庆写挽联:“一世辛勤劳作,终生淳朴为人。”有一个院坊的人调侃道,木兰一辈子在村里当干部,没什么干过体力活。终生淳朴为人不错,说辛勤劳作不太恰当,不如把“一世”改成“一时”,偶尔去地里劳动一下。想想也对,岳父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村里的事情上,家务劳动确实干的不多。文革期间,岳父被造反派下放到地里劳动,好心人把他保护起来,看他身子单薄,从小没有干过力气活,就让他到菜园里种菜。管菜园的老贫农说 ;“你到小屋里歇着吧,外面的事有我呢。”别人当干部越当越富,而岳父是越当越穷。他从不沾集体一点便宜,不拿集体一根草。有好几年村委会的公章由岳父掌管,但他从没有为自己谋过私利,从来不难为来盖章的村民。岳父祖上留下一亩多地的大院套,后来村里规划,按他家老庄户占地,换给他三处宅基地也不为过,岳父怕别人说闲话,影响不好,就带头从自己做起,硬是换了两处宅基地,为此岳母没少给他吵架。所以,尽管在村里当了一辈子干部,没有人说不是的。乡亲们回想起来都说木兰他们那一批村干部,那是真共产党员啊。追悼会由村委会主持,村支书念悼词。会前,支书问你们家属有啥要求?大舅哥很本分,说,啥要求也没有,别给村里添麻烦。我心想,岳父当了一辈村干部,要是盖个党旗,他老人家该有多高兴,转念一想盖党旗的都是大干部,岳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干部,普通的党员,提出来别让人家笑话咱不懂规矩,因此,张了好几次嘴,也没说出来,为此懊悔了好一阵子,随后又自我安慰道:岳父谦逊低调了一辈子,覆盖党旗说不定会于心不安。但岳父对党的忠诚不亚于某些大干部,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岳父的遗体火化后存放在何家庄村的灵堂里。当天深夜,万籁俱寂。只听厨房咣当一声,啥东西掉下来了?保姆赶紧跑到厨房一看,是篦子掉在了地上,于是拿起来挂到墙上。不料刚躺下,咣当又是一声,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保姆吓得一哆嗦。这栋房子只有岳母和她俩人,敲门叫老人,睡得很熟,没叫醒。保姆把客厅的灯都打开,奓着胆子到厨房打开灯一看,篦子又掉落在地上了。心想这回挂实点,把篦子挂到墙上的钉上,用手又按了按,确信挂好了,这才出来。坐在客厅里,等了一会没动静,迷糊睡着了,忽然又是咣当一声——篦子又掉落在地上。保姆吓得坐在沙发上不敢动了。早晨起来,保姆把昨晚的事告诉了岳母,老人说:“大概是你大伯想家了,回来看看。他一辈子老好子,不会害人的,别怕。”
   次日烧圆三纸。亲友们将纸扎、香纸、供品摆好,把岳父的灵牌、遗像放好,刚点燃香纸,从东边刮过一小旋风,晃晃悠悠飘了过来,稳稳地停在灵牌上不动了。妻说:“爹,给您送钱来了,您收好。您一辈子节俭,这回您一定别省细。家里都好,我们会照顾好母亲,您放心吧,以后就别回来啦。”话刚说完,闪着绿光的烧纸,随着一阵风刮上了天,岳父大概收到钱物。
   原先担心妻的身体支撑不下来,不料三天下来竟没有问题,一测血压升了许多,趋于正常。大概是那天岳父极想见女儿,弄的警觉。晚上返回何家庄陪老岳母,拿回一卷古书解闷,正读着忽想起正月里的一念:“岳父大人的在一九和二九之间。”岳父去世那天是 2016年农历 5 月 22 日, 2016 四个数字相加是 9,05、22 四个数字相加是 9,正好是两个九!
   古人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已大矣,岂不痛哉。”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转瞬之间,阴阳两隔。愿生者健,逝者安,愿岳父在西天长乐无极!
  
   作者简介:张瑞法,男,新乐市文联主席、省书协会员、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联委员,出版有《梦萦故园》《国学经典选读》等专著,作品在《太行文学》、《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燕赵都市报》等报刊发表。
  

共 57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生最悲莫过于生离死别,对于一个人的敬仰与怀念,莫过于对他一生的回顾。作者的岳父是农民的儿子,也是一位扎根农村生活的基层干部,是丈夫,也是父亲。他在不同的岗位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作为一位家庭的主要成员,他做到了宽容,博爱任劳任怨,默默付出。作为一位中国共产党员,他做到了大公无私,恪守己责,无私奉献。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作者岳父的一生也是无数人一生的缩影,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的回放。具有历史纪念意义,也有现实说教意义。文章从侧面也展现出了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和淳朴善良的乡土风情。作品结构合理,铺陈有序,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叙述,哲理性与知识性并存。感谢分享,倾情推荐,祝创作丰硕!【编辑:李小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小连        2017-11-06 20:06:42
  作品结构合理,铺陈有序,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叙述,哲理性与知识性并存。感谢分享,祝创作丰硕!
李小连
2 楼        文友:徐庆权        2017-11-06 20:25:40
  文章详细描述人物的生平,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人物事迹感染着读者,也教育着世人,拜读了!
3 楼        文友:月光        2017-11-06 21:46:06
  作者在怀念中回顾往事,进一步梳理生命历程中积累下来的哲思与情感,于是,不同环境下的各种性情自然地涌动于纸上,形成一部“淡泊心志,宁静致远”的心灵史。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了!
4 楼        文友:山辣椒        2017-11-06 21:54:55
  作品以心为文,交织古今,笔调轻盈,感情细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学习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