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种幸福在灯火阑珊处(散文)
灯火阑珊处,顾名思义就是灯火稀疏的地方,这个地方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生命的“灯火阑珊处”,就是每个人出发的地方,更是一个质朴、本真、也纯洁的地方,她是真善美的化身,朴实而不浮躁。
就在“五一”小长假开始的前一天,备受大家关注,已成了街谈巷议“爆款”版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终于喜剧性大结局。人们纷纷从社会的角度,制度建设的角度,甚至政治的高度来剖析剧中腐败分子变质的成因。
作为一个打工者,从一个普通人角度理解,好人之所以蜕变风化,是他们没有读懂生命的真正意义,没有明白一个淳朴的真理:有种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有种幸福是历经风雨无数,转身回头处你在灯火阑珊处……”纠结地看完《人民的名义》,剧中这首插曲《誓如当初》始终在我耳际萦绕,演唱者沧桑的声音与优美的曲调完美融合,歌曲本身苍凉的旋律和发人深思的歌词,总是会把我带入深深的思索。“有种祝福是岁月山河飞度,峰回路转我心如初”,听到这句触动心扉的歌词,怎能不催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高小琴她们当初能够安份地静候“灯火阑珊处”,守住清平耐得住寂寞;如果高育良他们任凭“峰回路转我心如初”,又怎会追名逐利破底线,贪心一片慰红颜?最后身败名裂,沦为人民的罪人。如果……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李太白,始终保持内心最纯洁的操守,才会有他的“树影斜横水清浅,明月千载照独孤”,虽然孤独寂寞,甚至穷困潦倒,但绝不同流合污,虽是一再遭贬,但仍遵从内心本真的指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坚守初心,解甲归田,颐养天年。虽然他们没有高育良之流锦衣玉食,但是他们活的比高育良们幸福。
佛家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忘记人最初的时候那颗本心,即人之初那一份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真诚,经常多提醒自己要懂得感恩,看懂人生与时刻自身。对于千千万万身陷囹圄、名誉扫地的贪官们,此时此刻,他们可能已经明白,真正的幸福可能就在当初出发的地方,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挣扎、告慰、拥抱抑或梦碎,一切的美好总是那么短暂,短暂到就在眨眼间,所有的好戏全都有收场的时候。同样,所有的悲剧,总会在姹紫姻红的春天粉墨登场,也会在落叶缤纷的秋季匆匆落幕。当所有的名利荣耀甚至苦难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只有初心永恒。
晚饭后,趁着酒兴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溜达,看着“五一”小长假熙熙攘攘赶路回家的人流,想像着老家的模样,任凭耳麦里《誓如当初》的歌声来回地播放。沿着幽静的林荫小道,在昏暗的路灯下,拾级而上直至山顶。我站在山顶隔着小河眺望,醉意朦脓中,我仿佛看到了熟悉而亲切的故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故乡一直就在灯火阑珊处!湘西那个山旮旯里,有我的“灯火阑珊处”。那里藏着山里人的初心,那里有浮华世界没有的真善美。漂泊的累了,想想她,就像今晚,哪怕只是登高遥望,都会感到一丝慰藉。
虽然醉眼惺忪里的故乡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那灯光也不如你想像的那样美丽,但她可以给旅程中孤独的我带来无限的遐想,让我不至于迷失了方向。流浪他乡的人们,每次周而复始甚至不辞辛劳地回家离家,是不忘初心,又何尝不是接受一次次灵魂的洗礼呢?
《人民的名义》剧中最令我震撼的场景,是公安厅长祁同伟的自杀。这个出身于“灯火阑珊处”,最后迷失在“灯红酒绿处”的杀人不眨眼的暴徒,因为反贪局长侯亮平一句“同伟,跟我回家”,竟然松开了可以马上置对手于死地的扳机。也许就是这一句“同伟,跟我回家”,让祁同伟深深地为自己的迷失而懊悔,震颤了他原本纯洁的灵魂,最后饮弹自尽。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灯火阑珊处,她便是心底那个温热却不易察觉的角落,她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候把她轻易就遗忘了。但当你迷了路想回家又身不由己时,你就会感到她是求之而不得的幸福,比什么都珍贵,悔恨自己不该把她丢失。
独在异乡,记忆中那个”灯火阑珊处”始终是个温暖的地方。茶余饭后,一家人围在熊熊燃烧的火坑旁一起看看电视,聊聊过往和家长里短。你翻弄着琐碎的杂物,我感慨着世事无常,灯影昏昏,暖意融融,欢声笑语在漫长的黑夜里回荡。
都说,灯火的阑珊处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归属。多少人的千千梦,始于灯火的阑珊处,最后却迷失在灯红酒绿处,最后化为一片嘘声和一声叹息。
幸福而言,就像那珊珊的灯火,你眺望着别人的华灯霓虹,他流连着你的油灯火把。似乎那遥遥而不可得的便是最为向往的,其实不然。你或许想象不到,你其实也是那么的幸福,幸福到足以让人嫉妒。因为有时候,灯火阑珊处的幸福最真实,也最久远!
感受着歌声传达的伤感,回味着戏里戏外那些找不到“灯火阑珊处”的人,这一刻,看着远方灯火阑珊处,我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