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 向阳大院(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 向阳大院(散文)


作者:天龙山 布衣,34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24发表时间:2017-11-07 11:51:14
摘要:大院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大院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流云】 向阳大院(散文)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东北边缘,有一个名叫下垄钨矿的地方,海拔688米的铁仓寨山,采钨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铁仓寨西面烂壁孜,始建于1965年的家属大院,南、北竖栋为两室一厅,每栋居住5家人。横栋是连通的两居室,住家8户。整个院落背靠山,中间是一块空坪,左侧溪河旁是招待所,右方俯瞰着下垄街,正面顺坡路,前往矿办公楼、俱乐部、商店、灯光球场和农贸市场。地理位置优越,生活便利。原定矿领导及科长住房,因“四清”接“文革”,领导干部畏惧避让,改住普通职工家属。文革70年代,命名为“社会主义向阳大院”。
   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白墙红瓦、绿树掩映,不算大但很纯净,又充满温馨的“向阳大院”。在这里,少时那些纯真的美好记忆,从来不曾逃离我的心。每每思念,都有一番心醉……
   一曰:“窃枪记”。小时候,男孩子们喜欢的电影无非是战争片,比如《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而其中的李向阳、小嘎子,都是我们崇拜的英雄。记得文革初期,县剧团来下垄演出,台上红军与白匪激战,枪装火药纸一撞就响,同伴提议弄出来过把枪瘾。次日演出前,向阳大院同伴10多人,听从“孩子王”王华的指挥,乘日头落岭暗摸摸,爬行俱乐部下水沟,潜入后台窃取长短枪10多支。藏匿驻地银行同学黄健家中,害得剧团售票后当晚停演,矿领导责令保卫科破案。当年保卫科长是王华父亲,很快东窗事发,真相大白,王父自嘲:“儿子作案老子破”。
   二曰:“卵托客”。从“文化大革命”岁月里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在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发出不久的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社论,题目叫《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全国上下将这篇社论奉若神明,“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记得有一位姓古的工区长,早上肩扛竹灶箩,打算去食品站买豆腐。路遇批斗走资派的游行(科长以上统称“走资派”),几个造反派一把将他揪进队伍,他急忙辩解“我是工区长,不是走资派”,回答是“紧跟走资派,扛灶箩的卵托客”。我们瞅着好奇,非常搞笑,一路尾随起哄、叫喊“扛灶箩的卵托客”。
   三曰:“大串连”。1966年秋季,我年仅10岁读小学。因“文革”学校停课闹革命,到处是“红卫兵”造反派的大串连。我们眼瞅着,也跃跃欲试,经与家长沟通同意,组成大院“红小兵串连小分队”,特许串连时间2天1夜,目的地矿区处30里的新城公社。那天,秋阳灿烂,微风吹拂,童伴一行10多人,戴着“红小兵袖章”,每人背着一个书包,举着一面红小兵战旗,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以及《世界是你们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造反有理》等毛主席语录歌,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列队出发。当晚入住新城礼堂的红卫兵接待站,第2天上午逢墟,沿街散发文革传单,赠送红宝书《老三篇》。下午,我们又陡步沿着公路,从新城返回下垄矿区,结束了史无前例的“文革”大串连。
   四曰:“打狗记”。“小黑”是我家搬入大院时带来的一只母狗,全身黑毛,眼晴黑亮,体壮腰圆。每胎产子六、七只,是位高产“狗妈妈”。记得每当家中吃饭时,它总是飞快地跑过来,蹲坐在家人面前,乌溜溜的眼睛一直盯着你。并且张着嘴巴,伸出长长的舌头来,想让你给它喂点食物。每次,主人把碗里的饭菜扔进它的嘴里,总是热情地汪汪叫,不停地摇动尾巴,很通人性。“文革”后期,矿里成立了“打狗队”,大喇叭天天广播布告。打狗队队员臂戴红袖套,黄字红底写着“打狗队”,深入矿各家属区。一时间,鸡飞狗跳,灾难来临了。布告上说:要革命到底,要年年打、天天打。不消灭狗,誓不罢休!还说,有狗的主人,要登记造册。限期15天,自行处置或上交自己的狗,否则,后果自负。无奈之极我请叔叔将狗处置,10多年的老狗骨,配中药熬制成膏,患风湿卧病在床的舅舅服用后,竟然痊愈下床行走自如,也算“小黑”对人类的最后贡献吧。
   五曰:“砍柴忙”。上世纪的50后、60后、70后仍至80后的矿山人,都有过难忘的砍柴经历。那年月,矿区户户烧柴,“巧妇难为无柴之炊”,上山砍柴是家家的必修课。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全家老少出门去砍柴。特别是在星期天、节假日,成群结队的砍柴大军,肩扛扁担、柴夹,腰跨柴刀,浩浩荡荡的从不同路口涌进深山。还记得大年初一,向阳大院倾巢而出,男女老少近百人排成长队,奔赴砍柴地点老庵背。进山时砍柴声响,出山来岭上树光。为了赚学费贴补家用,许多小伙伴以稚嫩的肩膀,挑着沉重的柴担,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以几毛钱一百斤柴的价格卖给食堂、澡堂、理发店和小吃部,价格低廉,却也乐此不疲。至今儿时的《砍柴歌》耳熟能详:“砍柴过岭又过坡,飞脚跨过老虎窝。姐砍柴来弟相帮,长长短短一下柴,柴刀不怕硬丝柴,挑柴不怕石崖崖……。”
   六曰:“捉泥鳅”。“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一首满含童趣的《捉泥鳅》将我的回忆带回了田间地头。那时候,幸福就是无忧无虑。作田插秧农时,大院的小伙伴,乘着夜色走出家门,光着脚丫下田,两人结伴而行,一人肩背松脂和泥鳅箩,另一人手拿钢针叉叉泥鳅。火光下,冬眠复出的泥鳅,爬在水底,纹丝不动,一叉下去,十拿九稳。如遇上白节黑(银环蛇)追火,常吓蒙出一身冷汗。捉泥鳅惊险剌激,欢乐十足很开心。
   多少年过去了,“向阳大院”已经成为历史,但大院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大院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共 22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点题,介绍了“向阳大院”的由来,有利的地形及历史。作者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白墙红瓦、绿树掩映,不算大但很纯净,又充满温馨的“向阳大院”。在这里,少时那些纯真的美好记忆,从来不曾逃离作者的心。他分条一一叙述了童年时期的六件往事,给我们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及人们的思想。看电影偷枪算是童年趣事里最难忘、最刺激的一件新鲜事了,自己心爱的小黑狗因文革而无故丧命,不能不说是作者心中的遗憾。捉泥鳅一事如果能写得再生动惊险些,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用儿歌、童谣,生动形象地把读者带到了童年的回忆中。结尾巧妙改歌词,琅琅上口,表达了对“向阳大院”的怀念和赞美。【编辑:莫道不销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11-07 11:53:25
  感谢作者投稿流云,儿时的往事是值得记录的,您把点滴写得非常清楚。编按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2 楼        文友:天龙山        2017-11-07 13:25:24
  编辑老师辛苦了,敬茶一杯表谢意!
心血炼文字,倾情鼓与呼。
3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1-07 18:54:27
  读文友这篇文章,犹如阅读他儿时的经历。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件件真实故事,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讲述着那个特定环境中的人和事,清晰而感人,生动且逼真。大院故事多,如画如歌,包罗真善美,流溢喜和乐。语言洗炼,文风朴实,是一篇上乘的佳作。
   遥祝创作愉快,请多多赐稿流云。初冬吉祥,敬茶!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07 21:35:25
  向阳大院承载了童年的美好往事,充满了阳光,见证了成长,情感真挚,文笔细腻,欣赏佳作。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07 21:37:20
  感谢分享美文,期待您的精彩再现。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