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实力写手选拔赛】写《知青岁月》有感(随笔 首发)

编辑推荐 【实力写手选拔赛】写《知青岁月》有感(随笔 首发)


作者:淡文竹雅 秀才,110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1发表时间:2017-11-08 00:18:05


   近日,应家乡政协之约,写了一篇类似回忆录的史料《知青岁月》,篇幅不长,支离破碎地记述了一些琐碎的往事。虽说,琐碎,却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回忆昔日时光,如同穿越时空,又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青春少年,踏着时代的节拍,走在时代的前列,在风口浪尖上搏击。
   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值文革的中期,极左思潮占主导地位,个人崇拜达到顶峰。文革如同惊涛骇浪,冲击了整个社会,尤其正在读书的学生们,既是造反者,也是受害者。老三届一个时间毕业,一个行动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针对文革期间留在学校的学生指出的最好的一个出路。在那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时代,全国18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农场。知青这个群体就是文革的一个特殊产物。
   但是,在当时,我们都十七八岁,对文革的政治意义并不了解和理解,只是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是最光荣的。没有任何的个人私利所求,也没有任何的个性体现。时代的潮流就是如此,谁也不会,也不可能跳出时代的洪流而各行其是。我们背起行装,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
   我们住的是集体户,叫做青年点。分别到生产队上工。和农民一样干农活,挣工分。青年点,就是知青的家。给我的感觉,青年点就是一个班级,就是一个连队。六七十人吃住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家庭生活很拮据。下乡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简单的行囊,简单的衣着,几乎很少零花钱。从乡里到公社,大约20多里地,我们经常步行往返。吃的是玉米面和高粱米,很少吃白面。豆油都是凭本供应,根本不够吃。我们就自己养猪、种菜,以补助伙食之需。
   生活环境和条件虽然很艰苦,可是,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信心。适者生存,我们首先学会了吃苦,再脏、再累的活都要去做,从中磨练意志,学会生活。其次,我们学会坚强,再难,再艰辛,我们都能走过去,从中砺练了我们的智慧和性格。再次,我们学会了承受和坚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不可预料的困难,勇敢地前行。
   我们学会了苦中作乐,不泯青春的烂漫和清纯。劳作一天很累,可是,业余生活却是丰富多彩。我们学习文件、天天读、学唱样板戏,唱革命歌曲;我们记日记,写小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看日出日落,看霞光满天,看露珠闪闪,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阿拉新,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堂,在这个广阔天地里,我们成长、成熟。我们学到了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我们收获了学校所不能给予的成果。同时,我们也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给比较封闭的村屯带来了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维。
   清纯的青年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年龄差距大,素质参差不齐,但是,我们特别的团结,六七十人,基本没有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我们经历了六九年大洪水的考验,我们经历了数九寒天,起早贪晚,打烧柴时严寒的考验,我们经历了粮食歉收,吃等外苞米和带壳高粱米的考验……我们坚强地走过来了!知青成了好姐妹好兄弟。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都各自成家立业,谁家有事情,我们一聚就是几十人。其中,比较亲密的基本经常联系。当我们团聚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十七八,那时的生活趣事总也说不够讲不完。
   青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奉献给了农村那片热土,那里的人们也是我们的亲人。记得在我们纪念下乡插队四十周年的时候,镇里的领导、村上的领导、村老干部和我们同龄的老社员,都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村上还杀猪宰羊,摆宴招待我们。那情景让人激动、兴奋,难以忘怀。看着村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整洁的街路以及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特别的感慨,因为,这里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故事,有我们的情怀啊!
   知青,为历史写就了厚重的一页,时代,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撑起了时代的重任,与祖国一起走过了文革后最困难的恢复时期、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我们,也乘改革开放的劲风,成长起来。在我们知青中,大部分人走向领导岗位,成为时代的栋梁。我们形成了独有的知青风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
   回顾历史,激情满怀。追忆往事,无怨无悔。我们活得充实,活得快乐。我们讲究的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品格,有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属于那个时代!
   如今,我们都年过花甲,儿孙绕膝,但是那份知青情愫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那股青春的气息蕴含在我们的细胞里,永远不会枯竭,永远不会老化。知青,让我们永葆青春之魅力!
  

共 18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六十年代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发出的伟大号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人,听从主席号令,背起简单的行李来到农村,和农民同工同酬。艰苦的生活,让他们认识到农民种田的辛苦,也将城市联盟的文明带入农村,对农村文明的变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品回忆了那段岁月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笔值得称道的精神财富。感谢老师赐稿,期待你更多的精彩。【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11-08 00:18:41
  学习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17-11-08 16:51:06
  编辑老师辛苦了,谢谢!
2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17-11-08 16:50:37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了!
静心读书,安心写字。
3 楼        文友:张福洲        2017-11-08 21:41:57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针对文革期间给在校学生指出的一个出路。在那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时代,全国18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农场……欣赏老师大作!祝你创作愉快!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回复3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17-11-10 21:51:23
  谢谢编辑老师!谢谢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