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厦门集美学村寻美(散文)

精品 厦门集美学村寻美(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07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29发表时间:2017-11-08 10:32:03
摘要:集美龙舟池的美丽,彰显了陈嘉庚先生能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又创造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人文理念和审美意识。他既不忘中华文化的根本,又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接纳西方文化,而且,将东西方文化衔接融合,移植到集美学村的建设上,形成一道独特而新奇的建筑美学风范。其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彰明的教育救国理念,倾资办学无私奉献的大度胸怀,可昭日月!

厦门集美学村寻美(散文)
   一
   走近集美龙舟池畔,我就对妻子说:“龙舟池有它独特的美。”
   我和妻子在一个天气不甚晴朗的下午来到龙舟池畔,漫步在鳌园路上,感觉到幽静恬然。
   想想原因,应该是因为它与大海有一堤之隔,大海的鼓噪和喧嚣被隔离堤外。还因为它是身处学村之中,学村,学习的村落,固然有静谧安详之特点,同样是游客如织,这里与商业气味浓重的鼓浪屿和曾厝垵的喧哗吵闹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展眼望去,龙舟池也是安静的,轻柔的海风,只是让龙舟池微微漾起波纹。也正因为它的安静,才使它一池碧水清明澄澈。而一池碧水的清明,又被周边景物的水中倒影烘托。以北岸居中的“南辉”亭为主的飞檐翘顶大小不等的七个亭子,其它零零星星的小红亭子,回环曲折的廊榭,在池水中被微微摇曳成七彩迷离的幻境。北侧道南楼的九座连体建筑,在池水中愈发显得端庄大气,气势恢宏,其飞檐翘顶的造型,却又被微波摇曳得有了展翅欲飞之美。高低参差的南薰楼群,也被微波摇曳得棱角迷离边缘模糊。
   后来,我在网上又翻看了龙舟池的一些夜景图片,在投射灯光的照射下,龙舟池周边的亭榭廊庑和建筑楼群光影辉映,或是金碧辉煌,或是五彩缤纷。它们在池水中的倒影,被映射得愈加灿烂辉煌,却又迷幻绮丽,像一池朦胧诗笺。
   据说,集美龙舟池,宽300米,长8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本是1950年陈嘉庚先生围筑南堤之后形成的大池塘。1954年,就开始在这里组织村民和师生在池中进行龙舟比赛,并在那之后,不断修筑、美化堤岸及周边环境,逐步成为一个十分理想的比赛用池。所以,这个大池塘又是一个水上体育锻炼和竞赛的极佳场地。
   这个池塘的水源就是海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围筑长堤,又将它与大海隔离,保证它的水位不受涨潮和落潮的影响。这二者就保证了池塘水源充足,常年不会枯竭,有足够的水位,能够承载龙舟,任其在水面上纵横游弋。
   而那一溜排开,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的龙舟,其造型十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图腾的形象再现,却又让我想起在意大利威尼斯见到的“贡多拉”的形貌,也不知道只是一种巧合,还是真的汲取了“贡多拉”造型的长处?
   陈嘉庚先生的祖先本是从中原河南省固始县南迁而来的,来自于河洛文化区域,河洛文化中,本有名为“别舲舳”的龙舟竞渡民俗游戏体育。陈嘉庚先生首先倡导将这种民俗游戏体育项目向竞技体育项目转化。他曾说过:“昔日的‘别舲舳’为了出风头夺锦标,我们提倡的赛龙舟是为锻炼身体增强人民体质,是为了赛团结比风格,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的话赋予龙舟竞渡以体育、人情、文化三重意义,具有强烈的现代化特征。
   集美龙舟池的美丽,彰显了陈嘉庚先生能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又创造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人文理念和审美意识。
  
   二
   初进厦门,在高架路上,大巴车拉着我们一行游客往厦门岛内进的时候,导游就指着高架路下面一大片建筑群和一个大门,说:“大家看,下面这一片建筑,就是陈嘉庚先生所建造的集美学村,那个大门就是集美学村的大门。”
   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真看见一个大门,因为距离远,看不甚清晰,但是,依然能看出大门飞檐翘顶,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大门顶上有横排的“集美学村”四个鎏金字,一根门柱上还挂着一个白色牌子,上面的文字不甚清晰。因为我退休前的职业本就是教师,陈嘉庚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知道他是一个致力于兴办教育的教育家,也知道“集美学村”是他创建的。今日能到厦门,当然得看看集美学村。我正有这个念头,一个游客就急忙问:“啥时候去‘集美学村’看看啊?”
   导游笑答:“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慌,后天,我会领大家去的。”
   第三天下午,我们就去了“集美学村”。这一次,近距离看清了大门,悬山式曲线燕尾脊门顶,橙瓦绿当,四道白色方立柱,隔成一个正门,两个辅门,右边门柱上那块牌子上的字是竖排的“集美大学”四个字。导游指着大门告诉大家:“这道大门就是典型的‘嘉庚风格’。”
   在龙舟池畔,导游就指着西北侧的道南楼说:“大家看,西北侧的道南楼就是由陈嘉庚亲自主持兴建,于1962年春建成的。”
   远望去,9座连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走向,大约将近二百米,一字排列。中央耸起一座宫殿式的高楼,导游说:“它有七层,是办公楼。周围连接着四座五层教学楼。”
   办公楼有塔楼,绿色琉璃瓦屋盖,白石立面。楼群又向四端连接着四个六层角楼。每座角楼的楼顶都是飞檐翘顶,如燕子凌空飞翔。四座五层教学楼,红瓦屋盖、红砖立面、形式相同。整体建筑群,主体突出,衔接紧密,器宇轩昂,恢弘大气。
   走进集美学村,里面的南薰楼却呈现另一种美学特征。
   走到南薰楼附近,才发现它是一处呈“个”字形的楼群。中间一座主楼兀立如塔,导游指着它说:“它有十六层高,是集美学村的第一高楼。”
   主楼两侧有辅楼如鸟翼,楼高五层(局部六层),亦有塔楼。十六层的塔楼在中间,犹如高大威猛的元帅,两边翼楼上的塔楼犹如副将,拱卫听命。主次之间,层次清楚,阶梯分明。
   楼群的整体建筑风格是西洋巴洛克式,而主楼和翼楼顶端的塔楼却都飞檐翘顶,橙瓦绿当。主楼外墙整体呈浅灰色,沉稳而大度,翼楼外墙整体呈浅赭石色,清丽而浪漫,二者搭配在一起,相互对比映衬,却又不失和谐之美。而其右边的延平楼外墙整体却呈赭红色,鲜亮而神秘。比南薰楼的色彩更重,却又与南薰楼相互呼应,极富层次感。
   集美学村的其它楼房建筑基本都是这种风格,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西式外廊建筑式样的巧妙结合,以斜屋面、绿瓦、拱门、圆柱、长廊、大台阶为基本特征。在建筑材料上,也别出心裁,利用本地的黏土,与砖瓦厂挂钩,生产出釉面红砖,特别是规格统一的橙色带滑面的大片瓦,人称“嘉庚瓦”——集美学村大门顶上的橙色瓦片就是这种“嘉庚瓦”。
   集美学村的建筑风格,被导游笑称为“穿西装,戴斗笠”。实际上就是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闽南地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中西混合,形成独特而新奇的建筑形态。
   陈嘉庚先生故乡在闽南,十二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集美村,并在私塾读书,中国传统文化在他心灵里扎了根。十二岁之后,他却长期在南洋新加坡经商,那时的新加坡曾长期是英国殖民地,各个方面都极度西方化,这就使陈嘉庚先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西方文明。他又经常在故乡与新加坡之间往返,闽南是他的根,新加坡是他的第二处落脚地和发祥地,他既不忘中华文化的根本,又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接纳西方文化,而且,将东西方文化衔接融合,移植到集美学村的建设上,形成一道独特而新奇的建筑美学风范。
  
   三
   游览了归来堂,我对妻子说:“陈嘉庚是个圣人。”
   归来堂在龙舟池东北侧,建于1962年——也是陈嘉庚先生逝世前一年。如今,故居里面,有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故居及陈列馆里有很多实物、图片、文字资料,我怀着敬仰之心逐一瞻仰。
   其中,黄炎培先生的一句话,最为打动我的心:“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黄先生这句话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说的。当时,陈嘉庚事业达到顶峰时,也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左右,在同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有的是,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办教育并始终如一地倾资输捐的,他是唯一一人。而且,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从那时到现在,在中国,依然还是唯一一人。
   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二十岁时,第一次从南洋回故乡完婚,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华侨子弟学校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1919年,陈嘉庚在新加坡的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约达400万元左右,他又雄心勃勃地回国,筹办全国第一家侨办大学——厦门大学。为做表率,他带头认捐400万银元。其认捐数额正好与其当时全部资产总值相当。
   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出资兴办的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之后,由他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他的企业也受到严重打击,陷入低谷,面对艰难境遇,有银行和投资家提出为他出资让他重振企业,但提出一个条件,所投资金只能用于办企业,必须停止投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这一提议,遭到他断然拒绝,他义正词严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然后,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逝世前,他还立下遗嘱,要将自己在新加坡剩余的公司、工厂、橡胶厂等产业今后所创造的利润,全部投入到厦大和集美学校。
   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慷慨解囊,无私奉献,一志不改,而他自己和家人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
   陈嘉庚先生和家人一直居住在一所简朴的二层小楼里。走进小楼,只觉得面积狭小,光线阴暗,有一种压抑感。在他的居室里,我看见,他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古老而破旧,外衣、裤子、鞋子、袜子等,全都打着补丁。
   据说,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很低的伙食标准: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
   他何以如此?
   在展览馆里,我细细读了以下一段话,才明白了他的精神动力所在。这段话,是他写进《致集美学校诸生书》里面的。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
   其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彰明的教育救国理念,倾资办学无私奉献的大度胸怀,可昭日月!
   我本一教师,出于职业敏感,对陈嘉庚先生的人格美,怀有一腔异乎寻常的崇敬之情,称其为圣人,实在是发自内心啊!

共 40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位于厦门集美半岛坐落于集美村。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作者以游览者的身份,对集美学村和龙舟池的美景、规模进行了全息式扫描,包括陈嘉庚先生的家庭生活都进行细致的描述。陈嘉庚先生的总资产不过二千余万元,却全部拿出来兴办教育,这在当时是唯一一人,即使到了现在,他也是唯一一人。作为读者,我对陈嘉庚先生的举措充满敬意,因而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09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08 11:06:40
  集美学村是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现在不仅成为厦门一景,也将成为一种国民精神。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11-08 11:15:29
  是的,也正因为此,厦门一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集美学村。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11-08 11:14:20
  感谢湖北武戈编辑的推荐和精彩的编者按语。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10 21:08:50
  恭喜轻舟老师轻松摘精,盼望读到更多精品。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11-10 21:16:57
  谢谢鼓励,与您的推荐是分不开的。
4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1-11 08:47:23
  问候朋友,欣赏精品佳作,祝福愉快!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11-11 12:35:58
  谢谢鼓励,也祝你创作丰硕!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