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洞庭湖畔,平畴沃野尽朝晖(散文) ——南县涉农资金整合纪实
浩瀚洞庭八百里,波澜壮阔;恢宏湘楚三千年,古韵流芳。南县,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鄂边陲、云梦之侧。
县治虽只百年,历史却十分久远。
千百年以来,人类溯水而徙,伴水而居。约九千年前,环洞庭湖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便以原始“稻作”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型。随水而迁的炎帝,更是将一把抛向澧阳的谷子,定格了“湖广熟,天下足”之古谚。
在南县涂家台的丰产图腾里,也细细刻画了这里曾经有过的人类繁衍之盛世,上连彭头山,下接皂市,绵延至今悠悠8000多个春秋。
踏上这块土地,每一脚踩到的都是吱吱作响的文化;每一刻听到都是一曲曲声协宫商、荡气回肠的赞歌。
在岁月的轮回中,历史是可以懈逅的。
优越的自然条件、传统的农作文化和殷实的人文背景,让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湖乡南县。2016年3月,我县被批准为全国涉农资金整合三个优化试点县之一。
敢为人先的湖湘子弟,再一次挺身于改革创新的潮头!
一、三大创新开辟资金整合大局面
“涉农资金整合,是政府部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各部门不能只想如何整合其他资金用到自己的项目上,更要心甘情愿作好被整合的准备。”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指出。
一轮新生命的诞生,总是在剧烈的阵痛之后;一场浴火重生的改革,于层层阻力中破浪前行!
涉农部门的权利被分割了不愿意被整合,原来项目覆盖区域的利益损失了不愿意被整合,专款统筹使用会被问责吗?“怕整”、“慎整”、“不敢整”的犹疑,让某些人不愿意搞整合。
解决这三大问题,才是破解涉农资金整合瓶颈的金钥匙。
试点工作困难重重,然而,南县县委、县政府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大刀阔斧、锐意向前。
2016年4月,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克服本位思想,打破部门界限,分平台整合资金,分部门落实职责,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县涉农资金整合办,财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按照“试点先行、适当放权、平台整合、鼓励创新、优化政策”的原则,对财政涉农资金进行统筹使用。
创新政府支农的政策体系,制定了《南县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方案》,构建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生态保护三大平台,整合了各类涉农资金集中使用,分类投放。
创新规划与政策衔接机制。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库统筹,制定了《2016-2017年涉农资金整合使用规划》,按规划确认安排项目资金。创建了“三点一体”的支农新模式,即保证重点、培育亮点、找准切点、整体推进。
创新涉农资金的管理模式。出台了《南县涉农项目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将9个部门24项财政涉农资金及通过金融信贷等筹集的涉农资金2.93亿元,采取预算编制环节归并整合、综合性涉农项目合并整合等方式进行统筹整合。专户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只要不违背涉农资金用于涉农领域的原则,我们要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完成好试点工作任务,整合工作是否成功,要由老百姓说了算。”县整合办主任、财政局长彭应明满怀信心地说。
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实现了“规划统一制定,工作统一协调,资金统一安排,项目统一实施,管理统一规范,标准统一确定,绩效统一考核”的目标。
瓶颈破解了,整合工作在艰难中起步!
局面打开了,三农梦想于奋战中远航!
二、三点一体谱写涉农改革新篇章
保证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麻河口镇位于县城以西,之前是洪水调蓄区域,系各类项目资金进入禁区。因此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区域。
该镇九百弓村位于藕池河西支和康垸内,全村265户,其中,贫困户165户、五保户22名、低保户24户。
村支部余支书说:“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分落后。主要抗旱排渍渠道还是70年代初期修建的,渠道淤塞严重,排灌能力极差,生产成本高且产出低,种田亏本。”
作为湖区,涝时不是没有地方蓄水,而是水出不了农田菜地,旱时不是缺少水资源,而是有水却进不了田间地头。
2016年,南县整合12项涉农资金1.12亿元,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结合“田、土、水、路、林”五个要素投入到该镇。新建衬砌渠道115公里,疏浚渠道88公里,硬化4.5米宽道路81公里,修建人行桥等小型渠系建筑物1214处、泵站7座,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
如今,沿方谷大桥而下,通村公路四通八达,公路两侧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一望无际的田野,微风吹来,碧波翻滚。极目远眺,宛如一幅舒展的田园水墨。
培育亮点,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创新区在县城近郊,包括以“花海”和“涂鸦村”享誉省内外的乡村旅游景点罗文村和国家级生态龟鳖养殖园。
各项设施都优于其他乡镇,但离“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016年,南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6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本5000多万元,投入到创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和全域旅游打造等。建成大郎城等高标准稻虾共生示范基地2000亩;南山村等绿色蔬菜基地800亩;和滨水产等高标准稻龟共生基地1500亩;实施秸秆还田1万亩。使该区迅速成为我县“三农”建设的样板、全域旅游的示范区,引领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潮流。
在这里,你可以日赏涂鸦、夜枕黄花。在花海中欣赏艺术,于艺术中品味花香。
在这里,你也可以煮一锅生态草龟,把两盏壮阳龟鞭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享受一把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洒脱和惬意。
找准切点,“小龙虾”做成“大产业”。南县平湖水网湿地生态环境特征显著,发展“稻虾共生”的条件得天独厚。“一稻三虾”的新模式已在全县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016年,南县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通过对小龙虾养殖、加工、销售、出口为主的国家级龙头企业——顺祥食品公司重点扶持,带动其它龙虾养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从事“稻虾共生”产业,并采取“先建后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加合作经营。
青底绿边的全生态砖路替代了硬化水泥路、蓝色的钢架防护网代替了简单的防逃网,两侧垂柳依依,坡上绿草繁茂。
春夏之交,阳光煦暖,柳絮飘飞,墨绿的围沟中,群虾嬉戏。拎上一只小木桶,于柳荫下沐风垂钓,望蓝天如绣,听牧笛悠扬……
待到流云染金、夕阳西落之际,携上满满的收获,掐几把农家小菜,虾蔬宴上,酌二三两小酒,与孟山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态与产业和谐相伴,人文与自然水乳交融。此情此景,应远胜于白石老人笔下墨分五彩的丹青!
现拥有国家级龙头加工企业1家、养殖加工研发中心1家、养殖企业7家、养殖专业合作社105家、稻虾种养户3.5万余户,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种养面积达30万亩。亩均增收3500多元,户均增收近1.2万元,在产业扶贫中,产生了“带动一人,脱贫一户”的显著效应。
基础产业的培植,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渔家姑娘系列食品”等一大批精品名牌如雨后春笋。顺祥食品公司的产品出口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占全省水产品出口的90%以上。2017年8月,南县小龙虾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
县委书记汪军指出:“稻虾共生”产业,南县有很好的基础,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充分利用、充分挖掘,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帮助老百姓增收,加快经济发展。”
一条以小龙虾为主体“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已经形成,该产业成为南县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天道酬勤,洞庭湖畔旧貌换新颜
罗文花海、南山、班咀和碧波荡漾的情湖……
项目区处处道路相连,沟渠相通,农田成片,林网纵横,房屋靓丽,产业繁荣,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如雨后春笋。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
涉农资金整合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被新华社、财政部、中国财经时报网、四大门户网站等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和推广。2017年7月,该项目荣获益阳市“管理创新奖”。
尘封的历史吹弹可见,氤氲的灵气扑面而来。
古老而年青的南县,展示出了别样的风采,撰写出了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