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一种精神的走失与回归

编辑推荐 一种精神的走失与回归


作者:青阳诗姝 布衣,137.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87发表时间:2017-11-09 08:44:06
摘要:2011年还是2012年?我写此文。今已过五年,其实今天的社会现状或者说文坛现状有何改观?仅表个人一管见:文已旧,初心不改志仍在。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思贝斯说:“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由此,我们的状况堪忧。
   不得不说,十九世纪或更早,鲁迅、巴金、海涅、罗素……“孔孟老庄”,甚至追溯到《荷马史诗》《诗经》,无论文学、哲学、思想,一大串掷地有声的名字和作品,星辉耀目。他们的年代与当今比之,在文学等某些领域,显而见得更加卓越。
   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生命与血汗的奇迹,至今仍巍屹在埃及的大地上;那昭示着法兰西义勇军胜利的凯旋门前,也常出现“红、白、蓝”三色鲜花,以示对英雄的悼念。然而,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北京故宫,不知倾多少人力、物力,也难维护那份本色的尊贵与洁净;那美丽的月牙泉,已只能从歌声中捕捉逝去后的一点余光。往日“硫酸泼熊”事件已不再喋喋,但打蜡让水果增重、变亮的戏法仍在上演;甚至消毒餐具就像投毒;有毒韭菜、染色馒头和带淋巴的“血脖肉”现身时候——人类的忍耐力,到达极限。
   是什么让我们今天的生活、生存处境面临如此尴尬和岌岌可危?
   大众、媒体、网络,振振有词,辩来说去,矛头直指政府的监管不利和法制尚不健全,终究无有一人站出来自我检讨。大众、媒体、网络是否理直气壮,责无旁贷?姑且不论。但中小学生彻夜不归,痴迷网吧终归事实!网络贴吧里粗言秽语不在少数!媒体宣传的虚假广告和大肆炒作屡屡不断;大众们热身于盲目“盐”购当为确凿。
   天下似乎大乱!
   捶心自叹:生于一个精神、趣味方面求同的现实里,何奈?
   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家、思想家会发现自身已不再有他们的先辈们那种荣耀和光环,因为不再有诸如“人类的起源”这曾激发才思的公开征文了。那些华美词藻的男女爱恨情仇好象是唯一适合大众的口味。编辑们日夜端坐在“QQ”上,所谓“征稿启事”与“论文发表”一律按字数收取版面费,至于为文的好坏,无钱免谈。
   更有,一夜走红舞台、传遍网络的各色各类人物,风起云涌。曾经的“小凤姐”的另类实在不敢恭维,但网络推手使之万千“粉丝”,让她一时顿感身价百万,忘乎所以;曾经宁波一个流离失所的精神病患者,在一个星期之内,出乎意料地红得发紫;而今天的小小孩童,更被大人们包装打造成“明星”,变为舞台一“景”。
   实在费解!这种笼统的批量复制和效仿因何大行其道?没有个人独特经历及由此带来感受的“作家、思想家、艺术家”还该存在吗?说白了,都不过是这个精神走失的“愚乐时代”的癫痫之作。
   在尽可能一切速成的倾泻下,对比历史,我们真的该深深反思:今天的“精神”怎么了?
   但我还要说:三军可以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马寅初在口诛笔伐中宣言:“我虽年近80,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直到战死!”孙治方7年大牢后仍为学术大呼:“我是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变观点!”这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铮铮铁骨,任何时代都让我们看到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气节。可惜,当今,这样的人,少了。
   把中国发生的种种悲剧归于众生的胆小愚昧,不够公正。但归于一种精神的迷离走失,还是符合现状的。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极平凡的人,也总将自己掷身历史对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蒲公愤世而出《聊斋志异》。”然,不知今天网络当红著名作家又凭何种精神而能洋洒大作,游说大江南北?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还说“十年磨一剑”,可今人——“一日十剑”未尝不可!只可惜,这些剑,大都只有金光灿灿、吟风弄月的华美外衣,全然尽失了斩钉截铁的锋利与血气。
   我也是个布衣小民,无力于大局大事。古今青史已明鉴三种人的命运:乘势者成、顺势者存、逆势者亡。碌碌存活,已证明自己无非也是地道顺民。
   欣慰的是,有一种精神依稀还在。
   读过韩乐群《刺梨蓬草》,顿感神州哀鸣从笔端溢流,他“从民怨铸民魂,休管弥天鬼气深”,他不屈从“一片颂歌”,但走着一条自己的路:忠实于时代和自己,直面人生,通向人民的道路。这一种精神,让我们慨叹:纵观海内尽诗人,绿俏红艳满目春。独有沅江歌哭者,行行血泪吊黎民。
   鲁迅先生说: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先生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我所说的正是这一种精神,就是恒久的“做人”原则,十分简单的品格:正直、真诚。
   “眼盯当代,心贴民间,敢为真声。”才是文学的真正出路。当然,不只是文学。让“一种精神”回归与寄宿在人心,迫在眉捷,当“匹夫有责”。
   否则,长此以往,危机四伏的现状难以根除;否则,长此以往,“中国的脊梁”会不复存在。

共 18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引述名言,揭示了精神的重要性,然后引述世界文学名著,进一步阐述了精神的内涵。紧接着,文章分析今天民众的现实状况,特别是网络表现,指出了精神缺失的危害性。文章最后,针对网络传播,特别是网络作品应该承担起民众精神建设的重任。【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11-09 21:51:59
  作为一个网络作者,读完这篇文章,不得不深思,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留给社会什么。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