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三) ——德育的要点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之(三)。经文如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经文大意
我们前两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明德是指彰显自己光明的德性。而这段经文是讲“明明德于天下”。所以前面讲的“自明”,这里讲的是“明他”了。把这种光明的德性彰显于天下,让天下所有的人都彰显出自己的德性来。所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是古代要想彰显这种光明的德性于天下的人,要怎么样呢?先治其国。过去是诸候国,与现在的国家不一样。它比较小,如鲁国就相当于现在山东的曲阜县。所以过去一个国就想今天一个县城那样大,但是有大国也有小国。那么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怎么样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过去一般都是大家庭,不像我们今天的三口之家,而是一、二百人,三、五百人这样的大家,所以把一个家治理好也是不容易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良好的品德。让自己的这种德行彰显出来,也就是说先自明,先修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自己的身怎么修呢?那就要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先要诚其意,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全心全意为他人,也就是第一课讲的“亲民”,全心全意去亲民。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动机纯正,不为自己。要想诚意怎么办呢?“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是达到的意思。“知”呢?含义很广,指知识、道理、觉悟、良知、智慧等。能达到这个知性,就能善恶分明,那个良心就发现了。“致知在格物。” 达到这个知性,在什么呢?在格物。“格物”这个词的解释有很多种,一种说法就是探究明了外在事物的发展规律,它的本质,它的道理,这种终极物质世界的道理。另一种解释是格除内在心中的物欲,也就是去掉自私自利,去掉自私自利后达到无我的境界。
那么到了这里,经文反过来一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与前一段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反过来讲了一遍。这做经文逻辑非常严密,就好象一个严谨的数学证明题一样,证来证去,找到了那个公式,那个源头。那个源头在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是讲的天子,“先治其国”指的是诸候;“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这是指卿大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指的是“庶人”;找到这个根是修身,怎么修身呢?先正其心,再诚其意,正心诚意怎么办呢?致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源头是格物致知。
这综合起来就是讲的八目: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家齐、国治、天下平。简单的说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源头都在格物致知上。后人研究《大学》,探究《大学》,其主要的一个困惑点都在源头上。都在格物致知上。什么是格物致知?怎么样格物致知?关于格物致知,历史上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
其实儒家的文化在秦朝时有一次劫难,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后来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开始整理这些儒家的经典。后来到了宋朝,出现了一批大儒,出现了礼学。朱熹是一个代表人物,以朱熹为首的宋代的大儒们就把《大学》进行了整理,《大学》和《中庸》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他们抽出来,加上《论语》、《孟子》合为四书。那么以朱熹为代表的数儒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什么呢?“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致知”是指高层次的知识,甚至是无所不知,也就是指悟道。道在哪里呢?道在万物当中,花花草草,山山水水中都有道。格物是强调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欲望去做,要按事物的规律,按道而行。提出来“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律,世界的法则。那么法则在哪里呢?要格物才能出来,致知就悟道了。这是朱熹为代表的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当时是很权威的。
但是到了明朝,一个代表人物王阳明,他按照朱熹的这个理论去实践,去格物,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守仁格竹”。是说王阳明和他的几个同学去学格物,拿什么格呢?竹子。竹子不也是物吗?它也应该有道啊。通过这竹子明白竹子的道理,通过竹子的道理明白世间的道理。然后就去格竹,在那里静坐,什么都不想,只琢磨这个竹子。结果几天以后,他的同学累倒了,三天以后,王阳明自己也累倒了。所以后来王阳明就做了一个决定,说这样不行,这样没办法把道给悟出来。于是王阳明就通过这样一个体验,有了另一翻理解,这个物并不是外面那个物,而是心中之物。把自己心中的物欲、心中的贪欲、心中的自私自利给去掉,这是格物。去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就怎么样呢?就达到“知”的境界。你没有自私自利,把蒙蔽自己的这个灰尘去了,就“明明德”了,你本性的光明就出来了,所以这就“知”了。所以“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在哪啊?天理在人心,所以从这里,王阳明就创立了“阳明心学”。
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王阳明梦中的故事。他一直在思考,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所以晚上就做梦,梦到了孟子,他就向孟子求教,问孟子什么是“知”。孟子微微一笑,加了一个字,一个什么字呢?“良”,意思是“知”是指良知。王阳明一下就明白了,致知是达到良知,就是良心发现。原来格物就是去掉自己的自私自利,让自己的良心发现。《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都有一个完善的本性,但是为什么它出不来呢?“性相近,习相远”,因为被习性蒙蔽了。所以格物是格什么呢?格习气。把这些习气格除以后,这些本善的光明就突出来,良心发现,致良知。这是在历史上对“格物致知”不同的一些观点。
那么后人看到他们的观点,有没有不同呢?其实后人一总结,也是相同的。南怀谨老师在讲格物致知的时候,他讲到:其实传统文化是什么?心物一元。心和物是统一的。在“心物一元”的这个理念下,其实这个观点也就统一了。《易经》里面有一段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你看,明明德、亲民,这不是道济天下吗?要道济天下,要想没有过错,要知周万物。这个“知”就跟“格物致知”的“知”是一样。“周”是周到、周遍、全部的意思。“知周万物”,就是把万物都搞清楚了,万物的道理都“知”了。这个“物”不仅代表外面的世界,也代表内心的世界。这个身体也是一个物啊,所以在“心物一元”的理念下,就容易理解了,“物”即是外面的物质世界,也是内心的物欲,我们能够把握它,不让自己做欲望的奴隶,人如果做了欲望的奴隶,那就坏了。
过去有一个国王爱打猎,有一次追一只受伤的鹿,这只鹿跑着跑着,碰到一个修道的人,修道人穿的衣服很大,穿的是袍子,这只鹿就钻进了修道人的袍子里。修道人就坐在那里,把鹿给护住了。一会儿国王的丞相看到一个修道人在那里,他猜到了那只鹿就躲在那袍子里了,于是就问:你看到那只鹿了没有?修道人没有直接回答,就问:你是谁啊?丞相说:我是国王的属下。我们国王是谁,你认识吗?修道人说:他是我奴隶的奴隶。丞相一听,这么大的口气,就汇报给了国王。国王一听,大怒,于是国王就去了修道人那问罪。说:“为何说我是你奴隶的奴隶?如果说得没道理,我就要杀掉你。”修道人不急不忙地说:“过去我是我欲望的奴隶,现在我修道了,我已经摆脱了欲望,这个欲望成了我的奴隶。你现在虽然成了国王了,你还要追杀一只鹿,这不是你的欲望吗?是欲望在指使你追杀这只鹿,所以你是欲望的奴隶。欲望已经成了我的奴隶了,你又是欲望的奴隶,你不就是我奴隶的奴隶吗?”国王一下子被点醒了,不但没杀这修道人,而且拜这个修道人为师。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格物”是什么,格物就是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要做欲望的主人,做了欲望的主人叫“格物”。
还有一点容易困惑的是,这八目里面的“格物致知”,和七证里面的“知止”,这两个“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不是。我们把三纲、七证、八目整体来看,就容易明白。三纲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目的是“亲民”、亲民到什么地步呢?“止于至善”。那要达到这个目的,得有个过程啊,这个过程是什么呢?“七证”。七证是一种功夫,七证里第一个是“知”,“知”了以后才能“止”。这个“知”是知识层面的,就是明理,明白道理,觉悟是在明理上去觉,所以这个“知”还是在物质层面的“知”,知识层面的“知”。拿“体”和“用”来讲,这个“知”是“用”。后面八目里的“致知”,这个“知”是“体”,“致知”是达到一个更高的知性。所以前面那个“知”是明理,明理以后通过一系列的“定、静、安、虑、得”,然后才能格物。通过七证来格物,格物以后达到更高的一个境界,这个“知”就是“体”的层面。这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完善的本性。如果能超然于物外,相由心生,心能转境,能够做欲望的主人,到了这个境界,良知就出来了,善恶分明。
二、它对我们教育的启示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教育要有次第。如果不按这个次第去做,教育就可能没有好的效果。我们把这段经文用在我们教育上,看看是什么样的说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假如说我是一名校长,校长不会明明德于天下,那这段话就可以理解为,“欲明明德于学校者”,校长不就是让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明明德吗?都彰显自己的德性吗?德育、思德不都是这样吗?校长应该这样“欲明明德于学校者”,怎么办呢?“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校治”。所以这段话,如果给校长看,应该这样理解。如果不是校长呢?做为班主任呢?班主任就应该这样理解:“欲明明德于班级者”,怎么办呢?“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班治”。那如果不是校长,也不是班主任,而是家长呢?家长就直接理解为:“欲明明德于家庭者”,怎么办,直接齐家呗。“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所以无论是治校还是治班,都得有个次第。你违背了这个次第,效果就不好,实效性不强,甚至说没办法达到这个效果。次第是什么呢?也是格物开始,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校或治班。
这段经文其实在《弟子规》里也有一段与之呼应。“待俾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弟子规》这一段就强调了教育的一个次第。待俾仆,这个一扩展就是指我们怎么对待一切的下属。校长怎么管理学校?班主任怎么去带班?道理都在里面。首先要“身贵端”,贵端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身心,就是修身。“虽贵端,慈而宽”,你怎么做到慈而宽呢?自私自利肯定不行,所以格物致知,没有私心出来,意诚心正。这就慈而宽了。心正则身正。“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就能齐家,以理服人,感化别人,这是齐家的方法。家齐然后班治,同样的道理,能感化家人,就能感化校的人、班的人。
其实大家明白,齐家比治国还难,治国的时候可以用法律,而家庭里更多的是感化。当然过去的家庭里面也有家法,有家规,有家训,但是更注重的是情感,是榜样,是真诚。所以是这样一个次第,先齐家,再治国。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那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家都齐不了,你去当校长,要想治好一个学校, 不容易。
当然,有的人也讲:你看,某某校长家里可不怎么样,可校长当得还不错。大家不要误解,这个不错是因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比如,他在学校很强势,善于用行政手段,各种奖惩的方法,激励的方法去约束人们,那么这个学校呢,也能维持,但是不叫“治”。这个“治”是政通人和。你强压着人们,用制度去卡,虽然能维持,但是不是这里讲的“治”。他在校能卡,在家里就不能卡了,一个人只会用行政,不会用感化,就算能当一个校长,但是家长当不好,这种情况是有的。也有这样的班主任,尤其是小学的,幼儿园的,这人很强势,就可以把孩子们控制住,但是他控制不住家人,家里面很乱。所以会看到这个人,家里面不好,班主任当得还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是他只会用强硬的方法,他可以控制一个班,但是这个控制,它不是这里说的“治”,“治”是“明明德”,是要帮你的孩子都得到自明,自律。校长要让学校老师们积极性自主地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明德,不是强压,这是区别。所以有些人会举出例子来反驳,有的校长、班主任,家里又是吵架打架,又是闹离婚,你看家不齐可不是校也治了,班也治了吗?这是两码事。“治”是什么?治校、治班是建立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班级,是一个小的大同社会,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内容,教育要有次第,要没有次第呢?就出问题了,从表面上看,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它好象没问题,实际上是标准不一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一个班主任很强势,孩子还小啊,完全可以用部队的管理方式,管你明不明白,管你是是不是被感化,你不做就惩罚你,所以孩子们整整齐齐,安安静静的,不敢说话。那这班等于治了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