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之琳的风景(散文)
2017年的12月8日是我国着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诗人卞之琳诞辰107周年。说句心里话,虽然卞之琳的名字曾经响彻海内外,一直以来,他都是我们南通海门人的骄傲,但我很久以来却对他知之甚少。直到那次于偶然间读到那首《断章》。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老实说,第一次看《断章》,我的脑海里蹦出的并不是诗情画意,而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画面,直到再次细细把读,再联想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才真正被《断章》的字里行间里所蕴含的浓郁隽永的情思和那优美如画的意境所深深打动。那时那刻,我的脑海里曾经设想着这样的画面:夏天过去了,那些黏糊糊、热辣辣的灰尘和气息都跟着夏走了。深美的秋天来了,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在一个充满了清凉古意的小村镇的野外,一位伊人站立桥头,微风轻拂着她长长的发丝,一条红色的丝巾若隐若现地围着她的颈部,她的手臂轻抚着月白色的桥栏杆,她的眼睛从流水的波纹里渐渐游移,慢慢地定格在湛蓝的天际,而彼时,天是高远的,云是浅淡的,那气息甜甜润润的,就像青瓷碗里盛着的甘霖。忽然一片透明的灰云在天际飘起来了,随即在田野的上空笼起了一层如梦如幻的青烟,青烟飘过,伊人在如水的青光中站立如花……而所有的这一切,如同一道美丽的风景,恰恰被站在楼上的那个人看到了,为此,窗口的那个人深深地沉醉了。沉醉间,月光下的伊人蓦然回首,她的眼睛似是无意中看到了有人站立在那不远处的小楼窗口。此时,明月、窗口和那人在清亮的夜色里融为一体,而所有的这一切,在伊人的眼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朦朦胧胧中,窗口的那人似看到伊人的眼波蕴满了柔情,似看到了伊人巧笑倩然的如花笑貌,于是,他浮想联翩了,他思绪纷飞了……就在那个夜晚,那人的梦中有了一道美丽旖旎的风景,如诗如画的风景里,是伊人笑意盈盈的丽影……
可以说,正是因为《断章》才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渴望,从那以后,我渴望了解这位从我们老家走出去的伟大作家,渴望了解这位海门籍诗人的风景。
翻开卞之琳留在电脑里的人生履历,1910年的12月8日,农历冬月初七,卞之琳出生在海门汤家镇的一个普通平民之家。他5岁读诗,7岁上学,他在故乡度过了幼年和童年,十七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卞之琳告别故土,赶赴上海浦东中学就读高中,1929年毕业后又赴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从卞之琳生活工作的轨迹中一路寻寻觅觅,我知道了大学毕业后的他,曾经是北京大学的西语系教授;战争期间,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穿行于敌人的炮火烽烟里,经历了战争洗礼后的他还曾经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他又任教于南开大学,全国解放后,他又先后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外国文学理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路走来,直到卞之琳2000年辞世,他以一以贯之的热情爱国、爱家乡、爱诗、爱学问……可以说,他的风景是用爱做就的。
从学生到学者,从学者到大师,卞之琳毕生搞研究,他翻译研究莎士比亚,研究文学,在学术上,他是至高无上的;在文学作为上,他曾经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可以说,诗、翻译、研究、为人,铸就了卞之琳独特又多风格的风景。
卞之琳诗的风景描画始于14岁。那一年,他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那时起,他对新诗发生了兴趣。他决心用自己的笔写出最美的诗。20世纪30年代他的诗作开始不断出现于诗坛……作为旧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卞之琳身处理想失落的旧中国、旧社会,他也曾经染上过“都市怀乡病”。远离时代浪潮的他,抒写过彷徨也抒写过自己的内心。他曾经在《寂寞》里写道: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面对着人民的悲苦和无奈,卞之琳也曾经满怀悲悯抒写过处于灾难中的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曾经在《古城的梦》中写道: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1938年8月中旬,卞之琳与沙汀、何其芳等人受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推动,怀着到敌后浴血奋战的部队去生活的雄心壮志,一路餐风宿雨从成都出发奔赴延安。是年11月12日,卞之琳参加了抗战文艺工作团第三组向晋东南出发,后来几经辗转又再次回到延安。在革命根据地期间,卞之琳用饱满的热情写就了诗集《慰劳信集》,这部诗集以其机智、幽默、风趣的风格和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思想,使卞之琳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且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他在《给随便哪一位神枪手》的诗中写道:
在你放射出一颗子弹以后,
你看得见的,
如果你回过头来胡子动起来,
老人们笑了酒窝深起来,
孩子们笑了牙齿亮起来,
妇女们笑了在你放射出一颗子弹以前,
你知道的,
用不着回过头来,
老人们在看着你枪上的准星,
孩子们在看着你枪上的准星,
妇女们在看着你枪上的准星。
每一顆子弹都不会白走一遭,
后方的男男女女都信任你。
趁一排子弹要上路的時候,
请代替疑心的老老少少多捏一下那几个滑亮的小东西。
他在《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中写道:
我们的前方有后方,
后方有前方,
强盗把我们土地割成了东一方西一方。
我们正要把一块一块拼起来,
先用飞机穿梭子结成一个连接网。
我们有儿女在华北,
有兄妹在四川,
有亲戚在江浙,
有朋友在黑龙江,
在云南……空中的路程是短的,
捎几个字去吧:
“你好吗?我好,大家好。放心吧,干!”
放眼卞之琳的人生风景,那里边不但有诗更有情,这情里有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有他对故乡念念不忘的眷恋之情,有他对心爱之人张充和长达六十年的痴情之情,有他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呵护之情。
因为情,他用文学的笔触书写过《尺八夜》;他用《无题》的笔触书写过不思量自难忘;他更用《断章》的笔触书写了他故乡的小楼、故乡的桥和故乡的水。而那位伫立于小桥上的伊人,也许正是他对故乡魂牵梦绕的爱恋。
说到卞之琳对故乡的赤子之心,这不但体现在他的笔端和诗作里,更体现在他对故乡人的真情实意上。五十年代的初春,卞之琳老家有泥匠十余人去北京打工,因为出师不利最后导致走投无路,之后,一行泥腿子找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素不相识的卞之琳,而卞之琳一听说故乡来人了,二话不说就出面相见,之后在了解了情况后,又带着这一群饥肠辘辘的人去了食堂,随后又忙前忙后地为其解决了工作和经济上的困难。而这时,他全然忘了自己贵为大教授的身份和当时自身还欠债的窘逼。
有人曾经说,自然的风景是世界共享的,每个人的风景是具有每个人的个人属性的,纵观卞之琳的人生风景,我想说,作为一代诗人、作为名家的卞之琳,他的风景不但是独特的,更是散发着人格魅力的,他的风景里充满了人性、智慧和善良的美感,而这样的风景是让人流连忘返、倾羡万分也是回味无穷的。放眼四望,这大千世界里的你、我、他,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而作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我们又如何才能担得风景二字呢?我想,在如今这个世界里,作为茫茫人海中的你、我、他,首先须得做一个站着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诚然,作为常人,我们没有卞之琳的诗性和地位,更没有他的绝世才华,但,毫不怀疑的是,我们同样可以用努力描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景,我们可以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就像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可以树信仰、树信心。我们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就像卞之琳那样。我们还可以做一个乐观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我想,只有这样,我们人生的风景才会姹紫嫣红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