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一语天然万古新(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一语天然万古新(随笔) ——陈乔先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作者:许荣波 布衣,15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29发表时间:2017-11-11 09:21:07
摘要:陈乔先老师的文学作品我几乎每篇都读,有些是读了好几遍的,每次读后,都有常读常新的感觉,也让我一再深思。

引言
   陈乔先老师的文学作品我几乎每篇都读,有些是读了好几遍的,每次读后,都有常读常新的感觉,也让我一再深思。
   认识陈乔先老师是在1985年,那时他是《茂名石油报》(即现在的《茂名石化报》)的副刊编辑。我是一个入厂工作不久的文学爱好者,我斗胆给报纸寄去了一篇小说和一首小诗,结果名《蓓蕾》的小诗发表在1985年元旦那一期《茂名石油报》上,于是我大受鼓舞,鼓起勇气接连投了几篇,可能是急于求成的缘故,没有对作品进行修改润色,结果这几篇都没有采用,只收到了陈乔先老师寄给我的退稿信。我这才知道,原来《茂名石油报》副刊编辑就是乔先老师。
   乔先老师的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皆绝。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在茂名的文学园地里开创了一派先声。
  
   一、报告文学的语言艺术
  
   乔先在报告文学领域里,迤迤逦逦写来,不觉已硕果累累,他先后写出了《冰与火》《地热》《关于大海的故事》《吉祥草》《雪尽马蹄轻》《在失重中求平衡》《凝重的矿山》《西伯利亚星辰》等一批广为人知的好作品。每一篇都饱含激情,催人奋进。
   我比较喜欢乔先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他的作品每有精彩之句和神来之笔。如《在失重中求平衡》一文,乔先是这样写的:
   “在我报告他的‘答案’之前,耳畔似乎响起了一些颇为‘新潮’的责问:——你想维护旧观念吗?——你想修补‘东方道德’的蕃篱吗?且慢,还是让我们把所有的观念放进实践的筛子里筛一筛吧!”
   就这么寥寥数语,便已提炼了主题,减少了不少吃力的描写和着意刻画的笔墨,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这篇文章里,乔老不像一般人那样将重点放在季振一如何一心扑在工作上,而是将全数笔墨写了季振一的家庭。人其实最可宝贵的是品格,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热爱,试想又怎会为社会、为企业竭尽全力,努力工作呢?季振一对家庭,对爱人诚挚的爱,最终也成就了他对企业的责任和成就,否则,纵然再有本事也是其势难扬。所以,乔先选择了这样一个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季振一的人格魅力。末了,乔先画龙点睛地写道:
   “季振一多少年苦苦跋涉,已经在干涸的沙漠里找到一片绿洲。而滋润这片绿洲的甘泉,正是人际间金子般的温情和理解!”
   正是这种鲜活的语言艺术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比那种单调、刻板的直露描述要让人印象深刻。
   在他的作品里,有的文章开篇就很精彩,很能抓住人,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读下去。比如他的另一篇题为《撬动经济杠杆的人》的报告文学,作了这样的语言描述:
   “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个大汉子,五十七、八岁模样,满面红光,带着幽默的微笑,却又透出几分威严。总共读了四年书,却可以充当日语翻译;小时候给老财放过猪、牛,铡过马草,三个手指头曾被坏了良心的工头铡断,却又被一个好心的‘神医’给接回来;十六岁扛枪闹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两个;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开赴朝鲜去同‘山姆大叔’捉迷藏,占领第一个高地,从马前卒一直当到师副参谋长。只因爹娘长他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倔脾气,骂过手下两个天字号人物的宝贝蛋,被一个刁状告上北京,马上‘立竿见影’,枪杆子玩不成,转到地方玩起钞票来。不幸又撞上一位令人丧气的“马列主义老太太,混日子不过瘾还要搞地震,于是他便到茂名来……他叫李开仁,现任中国工商银行茂名分行的行长,人称“财神爷”,是玩着经济杠杆的‘阿基米德’。”
   作者善于挖掘人物的特点,不拘泥于一般公式化的程式和脸谱化的描述,用一种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细道来,写幽默风趣,富有内涵,使人物丰满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描述,也是乔先的一个写作特点。
   报告文学《吉祥草》行文也见特色。
   “1996年3月中旬,春雨迷蒙。茂名石化医院妇产科门诊部里挤满老老少少的病人。瞧那架势,你就知道做女人有多难,别的不说,单就生理一条,就比男人多出许多名堂。怪不得那家医院的妇产科总是‘香火旺盛’。”“蓦然,一个女人粗急的嗓音搅碎了宁静的气氛:‘蔡医生,求你救救这孩子……’蔡絮吟心头一惊,下意识地站了起来。映人眼帘的是一个瘦得失形的女孩。眼眶深陷,眼睛大而呆滞,面色晦暗,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道那是死神笼罩的气息。”
   这个人就是病人李小飞,动了三次手术,已濒于“等死”边缘,而且早已囊空如洗。“建材公司女职工李明霞回娘家闻说此事,连忙找到李小飞的父母:‘快,我带你们去找咱公司医院,那里的蔡医生医术高明,心肠又好,只要小飞不是绝症,一定有得救!’‘唉,已经欠下一万多元,再没人敢借钱给我了……’‘救命要紧,钱的事,再想办法!’”
   蔡絮吟在征得医院领导同意后,马上为李小飞动了手术,还在医院发起了捐款运动,把李小飞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作为茂名石化的劳模,蔡絮吟的事迹早已广为人知,她救死扶伤的事迹绝非仅此一宗,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篇报告文学里,作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将所有事迹堆砌在一起,整成劳模事迹材料,而是撷取最具说服力的一点,以其柔韧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吉祥草”一般圣洁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散文作品的精蕴
  
   在散文中,我最喜欢他那篇《爷儿俩的故事》,这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文字,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在收音机问世六七十年后的乡下,乡民们仍然视其为神奇可怕的怪物。莫说买不起,买得起也不想抓虱子上头——要到治安部门备案,一有风吹草动,那根“弦”马上会缠得你失魂落魄,谁信你的耳朵没有对错方位?”
   先写出那个时期的收音机可能会触动某个方面的敏感神经,在物质匮乏年代,有收音机者令人欣羡,也会引人侧目。描写儿子时,他是这样描写的:“那年他刚满11岁,又黑又瘦,面呈菜色,站着没有锅台高,却很懂事能干。早晨6点,我轻敲几下床板,他便应声‘知道了’,一骨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拎起饭盒到一里外的饭堂打早餐。”
   这是一个听话的小孩形象,少许笔墨,便即深印在脑海之中了。然而,这苦难史并没有完结,下文笔锋一转,故事又来了。“次年探家,我特意带回那只土收音机,孩子见了,竟顾不上那些好吃的云片糕、芝麻花,一手夺过收音机,抱在怀里,脸上绽开少有的明亮灿烂笑容。”孩子沉迷收音机,烦恼事便接踵而来。“我暗暗叫苦:我带来一个祸根!别玩物丧志,孩子!咱穷,更要争口气。念好书,上了大学,才能有个好前途!”父母之爱都是发自真情的,那个父母不望子成龙?天地之间,父母之爱是最为真切的,但即便如此,可能也不会为儿女所理解。同样,儿女也有自己的追求,不想按父母为他们设定路走,稍有偏离,便被认定为出格,同样会被视为“玩物丧志”。个中的款曲,让笔底生澜,生活中的曲折也渐次而生,人生际遇的坎坷、无奈和那个时期的政治气候便历历如绘,比纵横捭阖的宏篇巨著还要来得深刻。所以,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敛声屏息,一气读来。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很多,也使我想了很多。
   乔先老师的《又见麻雀》,语气沉稳,首先是写作者在书房写作时,听见窗外有麻雀声,见窗外树木的叶子下有麻雀翩跹飞舞的影子,然后引发起作者的感慨。在“除四害”的年月里,鸟雀绝迹,大自然经历了一场人祸。正本清源之后,不唯春天回到了人间,早已销声匿迹的鸟雀也重返家园。这一篇文章抚今思昔,融情写景,均有感而发,具有多元化的审美特征。加上写得轻盈自如、卓然挺秀,语言描述与思想情感俱佳,写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点虚假的东西,全篇文章是渺渺天心与茫茫地灵的结合,因而具有无比的震撼力。
  
   三、小说中的人物刻划
  
   乔先老师的小说以人物描写见长,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节描写更是刻画入微。
   文学作品不外乎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在乔先的文章里,感情的老到是其特点之一,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在乔老的文字里,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
   “月眉儿早早地丢到河堤上的苇丛去。水乡裹上一层初春的雾气,湿润而沉闷。水乡本来很美。绿竹河像白练似的绕村而过,整个村子隐没在翠竹林和古榕树的浓荫里。村里沟渠交错,小路迂回,连空气也透着甜润清凉。退回十年十十年,这个季节,该是田鸡鸣,野鸭飞,春水盈盈,竹笋尖尖的日子。可如今,河沟日见浅淤、干涸,竹木砍光了,水乡就像个剥光了衣衫的野汉子,裸露在黄褐色的土地上,睁大着贪馋而困乏的眼睛。莫说田鸡野鸭,就连小鱼小虾也快绝迹,只差没在禾杆上榨出油来。自然界的繁殖力似乎急剧萎缩了,只有人类高踞在主人的位置上劲头十足地膨胀着。”
   文章的开头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慢慢引入主题,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见心机。前文的着力渲染,为下文的谋篇布局打下伏笔。作品开掘得异常深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直接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这样的构思实在高妙。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能出精品,乔先的《夏天》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作者在创作这篇作品前,某工地刚好挖出了几只恐龙化石,由此触动作者的创作灵感。这篇小说语言精炼,在细节上尽情渲染,为文章生色不少。比如老头跟春嫂的对白:“‘卖?’春嫂一怔,忽然咯咯大笑起来。‘嘿嘿嘿……’老头也跟着笑起夹,笑得很尴尬。春嫂不悦地说:‘你们这些外边人啊,一只破碗能位几文钱?你要是真的喜欢,拿去好了!’”那老头拿走碗后,留下二十块钱。春嫂丈夫回来后,再看夫妻俩的对白,“‘坏了!咱那碗有来历!’‘别唬人了,一只茶碗有啥来历?’‘你懂个屁!前些日子那坟堆里扒出那些陶碎片儿又有啥来历!那老头可不是吃闲饭的,这碗要是没蹊跷,他要去干什么?哼!他走了多久了?’”丈夫追了两道山追回了碗,拿到城里让人鉴定,不想却一钱不值。再看对白:“‘你可要瞧仔细了,这可是件古董啊。’‘什么古董!它的岁数还没你大哩。解放初上沟一带的土窑烧过这种碗。’‘总能……值点钱吧?’男人满脸沮丧。‘白送我也不要。你拿回去再藏它二三百年,也许情形就不一样了。’从这种语言对白中,人物形象就出来了。人物个性一旦站稳脚跟,一篇小说就盘活了。这篇作品出来以后,刊登在《羊城晚报》上,一时好评如潮。后来,这篇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权威性刊物选载过。可见,这是一篇写得相当见功力的作品。
   《韭叔和他的老屋》是乔先老师的另一篇佳作,凭真情真性动人心弦。整个故事的场景就在老屋里,故事在茶烟缭绕中,在韭叔讲古中铺陈开来,文字轻缓,演绎更是妙到毫巅:“碗里的茶色越来越淡了,可韭叔仍勤添水,解嘲地说:‘将就吧,茶色是少些,可水烫着呢,喝下去暖和。’可不,屋里人气蒸蒸,烟雾腾腾,呵着热茶,手心里还真沁出汗来。黄豆大的火苗在熏得黑了一大截的灯罩里颤动,半明半暗中映照出一张张黄浊而又满足的脸,仿佛所有的劳累和艰辛统统消融在这个暖烘烘的世界里了。”如果不是“老会计”来来回回跑了三趟,韭叔问他为什么坐不住,他说回家撒了一泡尿,“韭叔摇着头苦笑起来,‘你的小算盘拨尽架了!我老韭费心费肠给你斟茶倒水讲‘古仔’,这工钱还换不到你一泡尿?唉唉唉……’”原来,韭叔费尽心机,想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泡尿而已。这连珠缀玉的一连串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化,也增加了阅读的质感,使人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根伯找伴儿》是乔先写得最风趣的一篇小说,根伯第一次找个小贩出身的对象,就因为根伯不懂用足政策,放着《优待证》不用,上五次厕所,一块五;门票两元。出趟街没吃没喝白白花了三块五,最后人家发话了“跟你过,靠不住哩。”吹了!第二个是街道办“演员”,两人逛街,一路上,根伯意频频,这回学乖了,出门带着《优待证》,可守厕所的男人根本不理会这个,“一旁的老演员不耐烦了,一脸不屑地说:‘哎唷,不就是三角钱么?再嚷嚷,当心尿裤子了!’”“约会不欢而散。老演员托人捎话回来:老土、小气、啥都不懂,倒是撒尿还真行!”在根伯心灰意冷的时候,碰到过他曾经救助过的妇女,虽然她丈夫最终没能保住,但根伯热心助人的行为使她对根伯心生好感,在《根伯找伴儿》的最后乔先写道:“结局如何,你们大概猜得着。只是有一个细节必须交代一下,根伯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人:‘我不能瞒你,我有个毛病,尿特别多,你嫌弃吗?’女人听后咯咯大笑起来:‘好呵,以后咱们种花省得买花肥了!’”生活上的事就是这样,有人看重的是居家过日子,有人看重的是脾性,有人看重的是品格,就这样,故事最后演绎的是一出喜剧。乔先算是把生活琢磨得透了,下笔有神,写出的文章才有让人击节赞叹之妙。
  
   四、杂文的老到与辛辣
  

共 680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语天然万古新》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给作者的首先是精妙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警醒社会、启迪人生的思想主题。此篇随笔便是作者品读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之后的生动感言。作者从陈乔先的报告文学、散文、小说以及杂文作品里感受其精彩准确的语言魅力,感受作家娴熟的创作手法和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深刻解读,进而分析出陈乔先作品的思想和文学所呈现出来艺术魅力。随笔层次清楚,分析得当,延伸出作者的思想和对文学作品的评判能力。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7-11-11 09:26:38
  这篇随笔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充分肯定了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这样的评论文章起到了了解作品和作家的作用,很值得学习!问好,期待更加精彩!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回复1 楼        文友:许荣波        2017-11-11 19:43:30
  多谢九井居士,问好了,请多多关照。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