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悠悠谒先贤(散文)
在悠悠流淌的古运河东岸林木葱茏的高岗上,有一座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别具一格,这就是被人们尊称为“西域先贤”普哈丁的墓园。
小时候,常在古运河边嬉戏玩耍,见河对岸这一处家乡极少见的庭院,总好奇地向父亲打听,从父亲口中得知,那地方叫“回回堂”,是回民去的地方。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来,我始终没能走进过这处颇为神秘且神圣的“回回堂”。
前不久,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推出《海丝传奇》扬州系列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而其中的“渡海而来的先贤”专题,则讲述了西域先贤普哈丁在扬州的传奇故事。我还得知,普哈丁墓园,即家乡人称作的“回回堂”,已列为世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申报的重点项目,这就更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欲望。
此次返乡,我终于如愿跨进了普哈丁墓园的门槛,敬谒了这位中阿友好的先驱、七百多年前的西域先贤。那日午后,古运河边,秋风习习,杨柳依依,沿着河东岸斑驳的石板路来到墓园正门,不料,园门紧锁,正在为吃闭门羹而倍感失落之时,多亏河边一老者指点迷津,方才得知墓园入口已移至园的东北。
墓园新门虽颇有阿拉伯风格,但感觉还是不如古运河边石板路上的老园门具有的那种历史厚重感。新大门上“普哈丁园”四个鎏金大字,在秋日的阳光照射下倒还显得耀眼夺目。走进园内,只见树木高耸茂盛,一片生机盎然。普哈丁墓园是国内唯一一座安葬穆罕默德圣裔的墓园,是国内外穆斯林敬谒先贤的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欲问,身为阿拉伯人的普哈丁为何当年要来扬州?说来话长,在唐宋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阿拉伯人的身影极为活跃,仅在唐代,就有数以千计的阿拉伯商人乘风破浪,从海上,入长江,沿古运河来到扬州。他们不但带来了许多充满异域风格的珍宝,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扬州的普哈丁墓,就见证了这段历史。相传,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学识。在他57岁的时候,下定决心要来中国。他用了四年的时间研读汉学,了解中国,在此过程中,他对扬州这个繁华都市、国际港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人工开凿的古运河,更让他惊叹不已。
公元1265年,也就是南宋咸淳年间,61岁的普哈丁带着商团和许多珍贵货物,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扬州。但是,他来扬州的目的并非仅仅是经商,而是更渴望文化上的交流。因此,他一边经商,传教,一边了解扬州的风土人情,还在扬州兴建了华东沿海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仙鹤寺。很多扬州百姓都被普哈丁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品德所打动,他们和阿拉伯人一样,尊敬地称普哈丁为“筛海巴巴”,意思是有学问的长老,怪不得,我小时候也曾听家乡老人称普哈丁墓为“巴巴窑”的。
在扬州居住的十年里,普哈丁有时也会去别的地方游历、讲学,然而,在最后一次游历归来的时候,却发生了不幸。公元1275年夏日,普哈丁去了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但长时间的舟车劳顿,让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感觉非常疲惫,于是,他雇了一艘船沿着悠悠古运河一路南下返回扬州,待船到了东关古渡,船夫才发现,这位可敬的阿拉伯老人已经枕着古运河水永远地睡去了。普哈丁生前的好友、扬州郡守元广恩打开了老人留下的遗书,遗书中写道:请将我安葬在大运河边。于是,元广恩按照普哈丁的遗愿,把他安葬在了古运河东岸的一座高岗上,这就是普哈丁墓的来历。此后,历代在扬州经商、传教直至终老的阿拉伯人,以及回民中有声望者,皆以附葬于普哈丁墓园为荣。清末中日甲午战争时,回族抗日名将左宝贵在与倭寇激战殉国之后,也建衣冠冢于此。
沿石阶登上普哈丁墓园正门,只见门楣上方石额“天方炬矱”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意为来自阿拉伯的典范人物;背面则书“西域先贤”,读罢沉思良久,不由让人肃然起敬。进得园门,直对清真寺的中轴线上的望月亭飞檐翘角,塔尖上的月牙分明是中阿建筑风格交融的产物。墓园内虽大多是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但墓园大门的石阶甬道两旁的浮雕石栏,却渗透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整个墓园建筑分三部分。一为墓域,内有普哈丁墓及我国元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文墓碑,它们默默地矗立在在那片安静的绿树丛中。二为清真寺,是教徒们做礼拜的活动场所,内设讲经堂,听着回民一起讲经的呓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那久远的庄严肃穆的礼拜场面。三为东园,园中绿树成林,环抱一池碧水,鸟鸣鱼戏,景致极佳。
墓园里安静极了,只有时而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在墓园上空回荡。怀着无限的崇敬和虔诚,我在墓园内流连漫步。遥望高岗下悠悠流淌的古运河水,看着眼前那些满身石纹的碑刻、神秘的古兰经、无声无息的石棺、苍翠古朴的银杏、爬满藤蔓的石墙,这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让我们记住,当年这位德遗华夏的西域先贤的不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