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童阅杂谈(随笔)

编辑推荐 童阅杂谈(随笔)


作者:一颗大太阳 白丁,4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65发表时间:2017-11-12 10:27:19
摘要:作者通过对童年标志性的场所,透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家的思念之情。

我是乡下成长的孩子,有着乡下人独有的气质,以至于上大学以后,这种气质还环绕在我的全身。从头顶到脚趾充斥着农村的土地气息。可能幼时玩得太疯了,沾染的泥土太多了,置于发丝间,脚趾间都有着洗不净的泥土的芬芳。可以说,每个人幼时的记忆都只剩下了一片片的瞬间,像是不同电影暂停的片段,根本连不起来,我的记忆也是如此,不过我努力的回忆童年的场景,以至于泪流满面。
  
   第一段(村头碾子):
   “刘石头,你又坐在碾子上弄啥子?”我突然转过身一看,原来是张奇宇扯着嗓子乱喊。
   每到周六,早上我吃的很快,我也撒谎告诉母亲是去小伙伴家做作业。其实在星期五下午的时候和张宇奇商量好去河里摸鱼的,张宇奇告诉我他又发现哪块“胡子鱼”比较多,于是,每次的秘密据点就是村口的碾子旁。村里的大人们都隔三差五来此碾辣子,所以上面粘了好多辣子沫,从兜里拿出母亲昨天刚烙的“锅盔”饼子,撅着屁股推碾子,转一圈,在上面撒点盐,再转一圈,翻过来再撒点盐,再碾一遍就可以享用美食了,这样的美食是如今大城市里所吃不到的。有的人家是将黄豆子炒熟,再把刚摘回来的绿辣椒摊在碾子上,放芝麻花生调料,碾上几遍,储在罐子里,就可以吃到辣而不腻的辣椒酱了,和现在市面上卖的老干妈有些类似。忙的时候,要用碾子还需要排好长的队,去晚了恐怕要隔天才能用,现如今的碾子甚是冷清,很少有人去过问的,没人在乎它曾经立下了多少“劳苦功过”。
  
   第二段(大庙):
   偶有时候我起床的时候小伙伴就来到我家了,扒拉饭的时候也是很快的,可能是急于和小伙伴们去玩吧。
   还没走到老屋杏树口。
   父亲扯一嗓子:“回来,到哪去?”那时候父亲的吼声是我万万不能拒绝的。
   我低着头:“张宇奇叫我去他家。”
   “再吃一碗饭,再去!”
   我立马回头迅速的又扒拉了一碗饭。现在还在嘲笑自己当初的怯怯的心情,就算肚子饱了,也会咽下一碗饭。吃完饭,疾步奔驰到现在依旧伫立的大庙,那座大庙占据了童年一大半的时间场景。每有庙会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儿都蹲在村头碾子上四处张望,也会跑到庙里面听那些长辈们唱唱跳跳,他们还告诉我,把给神烧完的纸沫吃掉,既可以驱病灾也可保佑以后高中大学,虽不知道大学是个什么样,但是我们都吃过,味道很涩。夏天的时候,大庙很凉快,好多在家没事的邻里老乡都出来在大庙口敲锣打鼓,一是庆祝今年有好收成,二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三是大庙是个纳凉的好去处。冬天的时候,大庙最是热闹了,敲锣打鼓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社火了,每年年初都会组织社火游庄,一大早男男女女的大人们来到大庙前,男的要用刮刀刮去鬓角和发际,然后由化脸匠人来看着脸谱上妆,当时我们村的脸妆可是数一数二的,然后穿上戏子一样的衣装,在大庙前跪拜行礼,鸣炮开始。有卖被面儿的,有卖糖葫芦的,有卖面皮小吃的,我们这些小孩儿就喜欢前前后后追着他们跑,他们走哪我们跟哪,非是等到母亲叫才回去踏踏实实吃饭。有的时候大庙旁还有表演皮影戏的,一面白布上竟有这么好玩的人儿,虽然是听不懂的,但还是喜欢坐在爷爷奶奶腿上一直看到底。
  
   第三段(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视线。说起皮影戏,我可是情有独钟。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记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吃饭,祖父讲说:“大庙里来了个皮影剧团,吃完饭我带你去瞧瞧。”皮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物,不知啥样,我扒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祖父来到大庙里,只听见锣声、鼓声、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着一个一米来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身边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锣声、鼓声、喝彩声更响了,惟妙惟肖,精彩绝伦。半夜节目结束了,我意犹未尽,走到架子后面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祖父见我好奇便给我讲,原来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很精致。这皮影共有十一个关节是仿照人得关节制作而成的,这让我越来越喜欢皮影了。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段(东山头):
   听老人们讲,东山是龙头东山头的两颗柿子树就是龙的犄角,龙身将整个村庄围在一起,确保村庄安宁。冬天的时候,还是要数东山头最热闹了,可算上是小朋友的“游乐场”,刚下过雪的东山头,白茫茫的一大片,上山顶的路是一条很陡的长坡,穿着棉鞋踩在上面,吱吱作响,我们用簸箕把雪铺到路上然后蹲在木板上面滑翔。这一技能,再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很轻松的学会了溜冰,而且技术让人惊叹。每逢正月十五,远远的城中央就会放烟花,我们摸黑在路上“顺”些晒干的玉米杆子,一起抬到山头,再买些零食炮竹什么的,围在一起点着,一边看火一边看烟花,有时候将拿的灯笼挂在山头的柿子树上,一整晚不想回家。我觉得幼时玩耍的各种东西,都充斥着农村孩子的智慧和沉淀下的乡村故事的深刻记忆。
   在山头上,小伙伴拿着红薯在里面烤。
   张宇奇机智的眼神到处瞟,生怕被人知道了。
   “红薯哪里弄的!”
   “在旁边地里刨的!”
   “地里刨的?”
   “对呀,这个大的给你,这个小的给你,怎么样够意思吧!嘿嘿”张宇奇乐乐呵呵的说,我拿着偷来的红薯吃的乐呵呵的。红薯的香味当时真的弥漫了我整个童年的,现在也难搞懂当初的自己到底为什么那么开心。
   小时候,玩过钢盘车(用钢盘做的小车子,一个人在后面推的那种),链条枪(用自行车链条做的,可以哒火药的枪),这些玩具我们都玩过,当然玩的地点,就是那片东山头。

共 23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起童年,数不清的趣事就像蹦豆子似的跳到眼前,让人的思维与心情也跟着跳跃起来!文中,作者截童年中的几个画面,具有代表性地诠释了童年的纯真与趣味。那碾子房里的美食,那去大庙时的被父亲管教的忐忑心情,那皮影戏里的乐趣,那东山头的烤红薯……旧时光里的记忆与味道,总是让人在经年之后,怀念不已!文字率性真实,富有浓郁的怀旧气息,读来给人回味与怀想!【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1-12 12:25:38
  问候朋友,欣赏你的文字,感谢支持江山散文,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