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实力写手选拔赛】我的故乡我的井(散文)

精品 【实力写手选拔赛】我的故乡我的井(散文)


作者:匡建华 秀才,19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1发表时间:2017-11-12 14:06:33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井出现之前,人类择水而居,大多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水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水井距今约5700年,光绪二十九年便有了自来水,从饮水工程中也充分体现着悠久的中华文明。
   记得小的时候,我曾读过一篇课文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是江西瑞金的沙洲坝村,早年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平时就要到几公里外的河里挑水饮用,农忙季节只能吃村前脏的塘水。1933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在村前挖了一口井,才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问题。1950年,瑞金人在井旁立起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那是水井给我留下的书面印象。
   长大了才发现,我老家板桥铺那儿的水井也是有点特别,听老人说,全村共有四十八口井,与其相伴的就有四十八个天坑,全村人口不过千人,据说超过了千人就有老人去世,少了千人就有小孩出生,维持着那儿的生态平衡。
   家乡水井虽然多,但我居住地方的那口井水量大,可供两个小队的人畜饮用,名字也是与地理环境相结合,乡亲们叫它“水井坑”,它四面环山,水井在最低处,一看就像个坑,走到了水井边再看,下面是三十余亩平田,实际上是个小盆地。水井在靠近南部的山边,而北部的山边则还有一个天坑,这么联想起来,“水井坑”这名字也名副其实。
   水井是用石头砌成,没有用水泥,长宽分别有两、三米,深约两米,水的来源就是山边的泉水,经由井壁中上部凿出的酒杯大小的泉眼汩汩涌出,注入井内,它满了灌到田里,水井里的水一年四季至清见底,冬暖夏凉,清香甘甜。
   夏天里,井口虽无任何遮盖物,井水反而是凉的,碰上有人打水,趴到桶上喝几口,霎时嗓子眼里冒凉气,胳膊腿儿也长精神。若是你想吃凉面,煮好的面条用这井水一冲,既凉又爽,也不担心闹肚子。
   冬天里,井水冒着白色的热气,袅袅地从井口飘出来。从井里打上一桶水来,桶里的水还会冒着一绺热气,待上片刻才能散尽,那怕是大雪纷飞,也没有见到井水平结过冰。用它洗手,洗脸,一点也不凉,倒像是春天里暖阳般的温暖。
   老家人无论酷暑寒冬都不爱喝茶,平常就喝这生井水。出门最后一件事,或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拿了水瓢,弯下身子从水缸里舀满一大瓢水,咕咕地喝下去。即便冰天雪地也不觉得冷,夏时则暑热顿去,遍体生凉。
   说那井水量大,曾经也干涸过,那是一年的夏天几个月没下雨,周围几百户都要来这儿挑水吃,不到一周井水就干了,乡亲们借此机会,再将它扩大了一倍。水井坑地势低,不论下多大雨水,却没有见到农田被淹过,可能是那天坑的作用。天坑口外观呈圆形,直径约5米,不知有多深,因没人下去过,摔上一块石头大约要几分钟才没声音。老人们说,那水就是通过天坑流到清江河里去了。
   水井坑这地方一边是泉水叮咚,滋养良田,一边是天坑,防洪排涝,真可谓是一阴一阳,天然合一。
   水井坑的水虽好,可乡亲们都住在半山腰,要把水弄到家里还有二公里的路程,从水井那儿向上走一路上坡,沿着梯田朝上爬,你如到各家看看,每家都有两三口水缸,这也是老家的特色。
   父亲个子高,力气大,挑起两桶水根本不当回事儿,走在大道上腰板拨溜直。他半天可挑满三缸水,家里用上六七天。但父亲在外工作,往往一两个月不回来,自从爷爷去世后,家里的重活都是当地乡亲们上门帮忙,邻居美爷爷主要是负担挑水。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还没睁开眼睛,美爷爷打着火把,挑着水就进了家门。就是这样,不论是天热,还是下雪,寒来暑往,近十年如一日,直到我们兄弟俩能用提水桶挑水的时候他才轻松了些,同时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
   读小学时就和弟弟一起往家里抬水,一路淋洒,大点哥哥总在背后取笑我们。十三四岁时,充当了男子汉自己去拼力挑水,八九十斤的水压在肩上,走起路来就有些打晃,来回五六趟,累得满头大汗,双腿也酸软了。儿时就梦想,待我长大了,一定要把房子搬到坡下水井边去。
   平时老井就像一个孤独的老人,井壁上爬满了青苔,沉思在四围的树下。只有当忙碌了一天的人回来挑水时,老井才会又散发出欢声笑语。
   那水井离乡亲们的家虽然有两公里路远,但平时那儿并不清静。那水井旁边,常常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邻里们几乎天天都要在这儿见面。男人挑水,女人洗衣,这里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聊聊家长里短,也是个乐子。他们嘻嘻哈哈地相互逗趣,有时还哼上几句山歌,也是很优美动听的。娃娃喜欢在那儿玩水、打水仗,欢快甜美的笑声激起一圈圈的井面涟漪,漾开得像姑娘们的淡淡酒窝。
   酷暑时,水井的树下更加热闹,光是挑水的人,就把整个老井台给站满了。这时候有来挑水的还有来乘凉的,谁也分不清,有时男人们在井台边,冲个冷水澡,就洗去了一天的疲惫。这时候水井台上就像在开一个演唱会,欢声笑语不断向四面八方传开。附近女人小孩端着饭碗跑出来看热闹,并乘机走过来加入这个欢乐的群体。那时的水井边,分明是乡亲们调节情绪的场所,洋溢着一种诗意的美!
   有一次去那儿玩,看到一条大花蛇在井里洗澡,吓得我们几小娃娃就跑回了家。老人说,那蛇是这儿的龙,如把它打死了那泉水就干了。
   据说,邻居的财叔、凤姑是那水井做的媒,小时经常见到凤姑去洗衣服,财叔就去挑水,或财叔去挑水,那凤姑就赶紧去洗衣服,这样来来往往一两年,两人就成了一家人。
   我们家就是老井的常客,一年四季吃着老井的水,吃了一年又一年,吃到把我们一个个送出家乡。在我没离开家乡的时候,我还没觉得那井里水有什么特别,当我离开时,才知道老井中的水真是甜呀。
   水井虽老,可仍发挥着它的光和热。唯独我们一队,至今仍然吃着那水井中的水。每当我回一次老家,好像又在老井上看到父亲或美爷爷的背影,挑着挑水一路蹒跚到家。其实他们早已离开了我的视线,只留下古老的井在我的思绪中回荡。
   几十年过去了,老家人已吃上了自来水,可水的来源还是那水井的水。乡亲们说,那水好!还说当地姑娘长的水灵灵的,小伙帅气聪明就是喝了那井水的缘故。
  

共 24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六十年代的人大部分都学习过的课文,对井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战士,为了人民谋幸福,在艰难困苦的战火硝烟里,仍然给当地老百姓打井,解决了这里古往今来的吃水难问题。本文中说的井水和蛇是不是一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外面未可知,但是,仍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乡的井是那样的神秘。欣赏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115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11-12 14:07:04
  学习老师佳作,很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11-12 19:58:05
  谢谢老师精彩编按,老师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何叶        2017-11-16 10:35:53
  恭喜精品!真棒!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11-16 16:09:17
  谢谢老师经常支持,鼓励,问好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