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传奇琼花观 (散文)
细数古城一处处名胜古迹,恐怕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距古运河东关古渡不远的那座千年道观——琼花观。
琼花观,原名叫“蕃釐观”,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即西汉元延二年,距今已两千多年,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唐时增修,名”唐昌观”。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釐观”。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因为举世无双的古琼花曾生长在这里,民间便俗称此观为“琼花观”了。记忆中,半个多世纪前,琼花观前是条石板铺就的窄窄的小街。小时候,我虽常从这里路过,不过,那时的琼花观被圈在一所中学的围墙内,一直没有机会进到观内细品慢赏。加之,常听老辈人说起的诸多发生在琼花观里的传说,让我对这古老的琼花观更充满了某种敬畏的神秘感。
后来,告别家乡,就更无缘走进这幽静神秘的千年古观了。直到此次返乡,终于圆了当年探秘的愿望。
如今的琼花观,随着古城道路的拓宽,早已从学校的校园内解脱出来,亮相于车水马龙的文昌路旁。临街建于明代的石牌坊,雕刻有日月形状的赤乌与玉兔,含有保佑国泰民安之意。走进门楼与山门殿,院子十分幽静。观门与大殿之间是一条块石方砖铺砌的甬道,四季长青的黄芽和冬青围成一圈,一株株百年古桂开满了米黄色的小花,清风送来阵阵桂花的幽香。还有那殿前的古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一阵秋风吹过,片片绿中带黄的银杏叶飘然而下,让人顿有飘飘欲仙之感。
抬头仰望,只见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匾额上书“三清殿”隶体金字。殿门紧闭,让人陡生种种遐想。《隋唐演义》等不少古代小说,都将这琼花观的三清殿描述成各路神仙的出没之地和世外高人隐居之所。据说,有两代张天师就曾羽化在蕃釐观内,故此观一直被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
沿着三清殿的回廊向北,便是让人仰慕已久的琼花台。相传,此台乃是元朝道士金丙瑞为补植聚八仙(琼花的别名)而建。可惜现在已是深秋,已然看不到琼花盛开时“蝴蝶戏珠,八仙起舞”的芳姿玉骨。驻足于琼花台前,不由浮想联翩,“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在家乡,关于琼花的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琼花原生于天庭,一日有仙人飘然来到扬州,夸说琼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块白玉种在土里,顷刻间发芽、长高、开花,花色如玉,人们遂称之为“琼花”。又相传隋炀帝为赏此花,专门开凿运河乘着龙舟前往扬州观赏,谁料,三下江南,皆未如愿,到头来,琼花谢,炀帝崩,隋朝亡。据说,北宋仁宗、南宋孝宗都曾把琼花从扬州移植到都城御花园里,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还扬州,琼花又复茂如故;金国的海陵王攻占扬州后,又把琼花连根拔起掠去,幸而观内道士对残根辛勤培育,才使琼花绝处逢生。这一系列颇为神奇的传说,都使得琼花蒙上了一层不阿权势的神秘色彩,也使琼花观成为江淮一带最著名的道观。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老先生晚年落魄之时,常徘徊于琼花台前。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十分传神地描绘了吴敬梓在琼花台前忆及自己与琼花的坎坷身世而凄然泪下的情景。
琼花观的后花园精巧雅致,布局紧凑,小桥流水,碑廊九曲,树木葱茏,让人赏心悦目。琼花台东侧有无双亭,假山环抱,巧夺天工,此乃宋代扬州太守欧阳修所建,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登亭静思,当年的文章太守醉卧无双亭的情景仿佛又呈现在眼前。
园中的曲廊镶嵌着与琼花、古运河、扬州城有着不解之缘的隋炀帝的史料,细细读罢,感慨万千,真可谓是:一座古道观,一场琼花梦,迷倒了一代帝王,贯通了一条运河,随之崛起了一座古城,成就了唐宋明清以来古城扬州的千年繁华。两千多年来,扬州城的沧桑兴衰,这传奇千古的琼花观便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