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新诗的一些体验
对于周兄的请求,我是盛情难却。说是来捧捧场,其实是赶着鸭子上架而已。我有何能,岂敢于此班门弄斧。对于新诗,我只不过是一名小学生尔。推之再三,实在情意难违,只好来说一点个人的浅薄认识。相信,不妥之处,不会有人笑之,或可从中寻到一点勖勉。我就说说自己的一些体验吧。
一、写诗的意义
每写一首诗,皆要考虑其意义,换句话讲,就是因何而写。是对大美自然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启迪;是鉴古喻今,还是情感的倾吐;是弘扬正义,还是歌颂美好的生活,等等,在下笔前,都需要考虑的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不能含糊。这就是诗的价值。
记得在微信“晋曲沙龙”群中,见有人写过一首关于消防车的曲,他把消防车的形状、结构用曲的形式展示出来,尽管符合曲谱,我只想问,这有何意义?单看此曲,还不如看说明书来。我不是说不可以写消防车,这种写法没有任何意义。消防车背后所赋予的深层内涵,没有进行挖掘,只能给人以笑柄。我还记得,曾有人用绝句的形式写了油条、干面饼等,尽管从格律上讲无可挑剔,可我就是不明白,这有何意义?难怪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笑料。这归根到底,就是没有认识到诗的真正意义。有的事物,它的表面,是不能用诗的形式来表述的,至少这种形式,就不如说明文来让人直接接纳。
二、诗的灵魂
每一首诗,都应该有自己的意境,其实就是诗的灵魂。试问,没有灵魂的人,何以独存?同样,没有灵魂的诗,何以独存?
在古诗词中,常常讲到“诗眼”。这“诗眼”,其实就是灵魂的窗口。新诗,是古诗词的同宗兄弟,是一家人,是分不开的。诗的意境即灵魂,可以融会贯通于整首诗中,但应该给予读者开启的钥匙,而“诗眼”,就是这开启的钥匙。一首诗,有时会因为“诗眼”的光芒而精彩四溢。我相信,咖啡豆的那首写中秋的获奖作品,定然少不了那句“洒下一帘秋光”这一诗眼,而受到好评的。不仅独到,更是一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我也相信,掬雪厅不在诗眼上苦下功夫,是不会多次获奖的。
我们热爱写诗,是好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潮中,这种品格与操守,更是难能可贵。可写诗的职责,就应当是一种提炼、升华的过程,是一种慧眼识璞石、雕璞石的劳动。如果说一首诗没有灵魂,就是败笔。
三、诗的含蓄
一首诗,就应当有含蓄,不能似散文,更不能似说明文,不能把什么都告知读者,应该张驰有度,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回味的余地。太直白了,就成了类似于快板书了。其实每读一首诗,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交流、共鸣。让读者从诗中读到作者的心,读到作者的意图,可以说这首诗就成功一半了。让读者从诗中获得启迪和共鸣,可以说就近乎收获另一半了。倘若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诗眼”,不能说是完美收官,也是大获成功。
四、诗的通俗
一首诗,过于含蓄了,会让人读不懂。或许说,酒向知己饮,诗向会者吟,可会者又占多少比重呢?所以说,还是通俗一点的好。写诗,就是拿来让人读懂的。新诗,一向海阔天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仅博古通今,而且纵横捭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跨度很大,且不受制约。难怪寒山雪对新诗十分感慨,声称总是读也读不懂。
当然,作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风格。在我们身边,像茶的味道、水银月亮等,就属于那种桀骜不逊的风格。既高质,又奔放;既深邃,又情昂。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写作背景,是难以一下就能读懂的。说句掏心窝的话,我也常常读不懂他们的诗。在这方面,酸枣林老当益壮,以通俗、诙谐的味道,赢得了不少掌声。像刘局那样,既不苛求格律的烧脑筋,又不奢望韵律,以通俗的快板书等方式来倾吐,反而获得了群众的接纳。所以,我个见之意,不仅要有含蓄深邃的内涵,也要注意通俗易懂。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广大群体,不会吟者所占的份额是很重、很大的。
五、诗的驾驭
新诗的自由,平添了驾驭的难度。我们虽然向往高峰,但须从脚下起步,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可好高骛远,只有扎扎实实地、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要勤学勤练,勤能补拙;要有行万里路的恢弘气度和凌云高远志;要多读好诗而不滥读,从中汲取营养、灵感,来滋养、充实自己。要不耻下问,不怕羞,不怕风雨。要知道,每一首诗成功的背后,都有个辛酸的故事,都要付出艰辛的血汗。一个人生下来,并不会走路,只有在无数次的摔倒与爬起来的过程中,才学会了走路。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爬起来的勇气,更可怕的是爬起来了却畏缩不前。要知道,别人的嘲笑,应当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同时也说明,还是自己没有做好,只要做的好,有谁还会来嘲弄呢?
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写过之后,别弃之不顾。要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回来复读、煅打,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或许,踏着这种不足之路,就可自由地驾驭,就会走向彼岸。但不要钻牛角尖。我们从小就受着“铁杵磨成针”的熏陶,可有人就是想着,磨成针可以,看你怎么磨出“针眼”来?这不仅是“抬杠”,更是钻牛角尖的表现。
六、诗的情感
一篇散文,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乏味,就会显得平淡而无奇。一首诗,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是自欺欺人,就会缺少了诗的灵魂。即便文彩出众,也会觉得空洞、无聊。情感是首要的,技巧是次要的,情感是一切的基石,是诗的精髓,而不仅仅是骨架。真实的情感,是可以补技巧之拙的。
要有一颗诗心。这颗诗心,就是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去仔仔细细观察,用情感去捕捉瞬间,用情感去催发灵感,用情感去酿化、提炼成诗意。倘若眼中无物,篮中无菜,何以烹饪?就像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矣。闭门造车的效果并不好,要坚持走出门去,多看、多吮吸营养,从实践中把视野放宽来,才不至于空洞。
诗的功夫在诗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要有这等胸襟,才不会坐井观天。我们生活在矛盾的不断更替之中,不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怨言。而一首诗,就彰显着自己的性格、品性,包含着个性和正义。事实上,应该是读一首诗,就能读懂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狭隘的思路,会桎梏自己的手脚,会成为镣铐。
要培养自己写诗的强烈欲望。只有这样,才会“只争朝夕”,才会去挤出耕耘的时间来而不会收屈。每当休息日,或许你们还在梦中,但我常常是早已坐在办公桌前了,因为在这个时间里,最是安静,最是无拘无束,是自由的空间,所以我倍加珍惜。也许,其中还有养成“生命钟”的一种习惯,因为我常常总是在这段时间里写一些东西,所以养成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的思路最是敏捷、灵活。
要培养一气呵成的良好习惯,培养一股作气的良好笔风,培养一蹴而就打出稿后再锤炼的良好习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情感的断层来。
七、诗的述评
我向来不赞成吹捧。一首诗,靠吹捧是没有生命力的;靠吹捧,是不能长久的。
放眼古今,以古诗词闻名天下、流传千古之名句,比比皆是而不胜枚举。然于新诗里,却很少。这或许是新诗的弊端,难怪乎不少人推崇古诗词。然而,时代潮流总是浩浩汤汤,锐不可当。新诗的昌盛,自有其顽强的生命,不仅不会退缩,反而会,才不会越来越强大,并不像太原的某位著名诗人说的那样几十年来都是垃圾。他的目空一切,只能说明他是在沽名钓誉。所以,写新诗,一定要坚持。当然,新诗需要述评来伴行。但我想,述评时,写出读者自己真实的出自内心的读感、感受,足矣。对于读者来说,自有自己的慧眼,自有自己的角度,没有必要以溢美之词来引导别人。
在不知不觉中,洋洋洒洒讲了一堆泛泛而谈的废言。因自己才疏学浅,不免诚惶诚恐,特望师者们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