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读史论史之丞相李斯与宦官赵高(随笔)
一 丞相李斯
知道李斯不是通过历史课本,而是杜甫《八哀诗》中的一句:“李斯忆黄犬”。注释说是李斯被判腰斩于市,从狱中出来,到刑场的路上,他一个儿子和他捆在一起。他看着这个儿子说:“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走出上蔡老家的城门,到野外去猎取野兔,怕是已经不可能了!”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腰斩”,也不知道“斩于市”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在临死前能有这样的心情,确实算是一个怪人了。
等我把《史记》、《资治通鉴》大体读过后,李斯在我的心目中却变成了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人物了。说实话,我只能感叹人真的是很复杂的,实在很难用一个什么样的标签来说明。而我们信服的历史学家们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眼光,选用适合于自己的材料作为素材来写出他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比如说司马光,在他的眼里,李斯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出现的,而他在司马光的眼里作为我们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员一共出现了六次。第一次出现是在公元前237年,那年他由于秦国一些大臣想驱逐客卿而写了《谏逐客书》。第二次出现时,他扮演了一个害贤妒能的角色,那是公元前233年,他两面三刀害死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韩非。第三次是在公元前221年,他作为廷尉为刚刚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建议废除分封制而改设郡县制。第四次是公元前213年,他作为丞相建议“焚书”。第五次是公元前210年,他参与了“沙丘政变”。而和儿子叹惜再也不能带着狗去追野兔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资治通鉴》里,那是公元前208年,他被赵高陷害而被“腰斩于市,夷三族”。
关于“腰斩”,《现代汉语大辞典》里的解释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根据我们现有的生理学知识,我们知道,这种方式是不能立刻致人于死地的,受到这种刑罚的人会慢慢流血而死。而这种刑罚最迟在周代已经出现,记载说是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而被废除的原因是河南学政俞鸿图被控告在考试时收受贿赂而被判腰斩,他在被腰斩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失去知觉。雍正知道后觉得这个刑罚太残酷而废止了。而对我们的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李斯受到的就是这个刑罚,他在受刑后,如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前一点点死去,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我们能知道的是司马光的书是写给皇帝看的,他不在乎人的情感,偶尔出现人情方面的叙述,也只是用他的眼光去看的;他的重点是讲“政治方面”的得失。而相对于司马光冷冰冰的政治,司马迁的《史记》更注重于活生生的人情。
根据《史记》李斯的传记,我们知道,李斯是楚上蔡(现在的河南上蔡)人。年轻时是楚国上蔡郡的一个掌乡文书。后来不甘于一辈子做一个小吏,跟随荀子学“帝王之术”,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中有后来鼎鼎大名的韩非。现在我们不知道他们当时的关系怎么样,《史记》没有写,《韩非子》也没有记载。不过,想想也应该不会太好。韩非是王室公子,而李斯不过是一个小吏,巨大的出身差距,就由于跟一个老师学习,你就非要说会产生多么深厚的感情,我只能说你是个理想主义者了。学成后的李斯没有为国效力,而是选择了去当时的强国秦效力,各种努力成了当时的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我相信当时的李斯一定是一个工作狂并且他也一定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如同现在那些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就算是在工作地买房的首付,父母也没有能力付,只有一张文凭而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人一样),所以吕不韦也很欣赏他,从众多的门客中提拔他作了郎。这样,他才有机会接近秦王。在给秦王提了一个建议后,被秦王重视。他的身份就变成了长史。接下来,秦王采取了一系列活动,派人到各个国家去,和那个国家的一些权贵、名士们交朋友,愿意交的就钱财什么都给;不愿意交的呢?就派刺客杀了他们,并且还散布各种不利于这些人的谣言。并且在各个国家内制造各种流言,让那些国家的君臣相互猜疑,在内部矛盾冲突时,秦国乘势也就灭了其中的一些国家。等这些措施渐渐地见到效果后,李斯已经提拔成了卿,由于他不是秦国人,所以叫“客卿”。
这样随着秦王朝版图的扩大,李斯终于进入了秦国决策层。
当时,由于郑国渠修成后,秦国一些大臣发现这项工程是剩下的其它六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实力而使用的一个计策。大臣们对秦王说大意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于是,秦王下达了驱除所有其它国家在秦国做官的人的诏令。在这种状况下,李斯写成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当时的秦王(后来的秦始皇)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他看到李斯的书后,很快明白了失掉人才是最大的损失。于是收回了那个命令,并加封李斯为廷尉。关于这篇名文的写作,司马迁说是李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写的,而司马光写得就比较有故事性,说是李斯在回家的路上写的,秦始皇读完后派人把他追了回来(看看司马光,这明显是告诉皇帝,应该重视人才吗)。
作为廷尉的李斯,一次听到秦王不停地夸奖一个人的文章,甚至说自己恨不能和那人生在同一个时代。李斯看了那些文章,知道是自己的同学韩非写的。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他向秦王推荐了韩非。而在韩非到了秦国后,他却由于嫉妒韩非的才华,而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我们要吞并六国,韩非当然会为自己的家族着想,而不可能为大秦着想,这也是人情之常。现在大王不用他,要是放他回去了,那可对大秦不利啊。不如杀了他。”秦王觉得很对,就把韩非关在了监狱。李斯看到秦王没有处死韩非的意思,就派人给韩非毒药,经过一番“劝说”后,韩非自杀。秦王后来果然后悔,派人想赦免韩非,可韩非已经死了。
秦王终于一统中国而变成了秦始皇。丞相建议分封诸子以巩固天下,李斯说:“周王朝建立后分封了子弟,这些人的后代相互攻击就如同仇人一样;更不用说是别姓的诸侯了。现在,陛下神武才使天下一统,使各诸侯国都变成了郡县,诸公子和功臣们都用收缴上来的赋税重重地赏赐,这样也能很好地控制他们。天下也就没有什么叛乱,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天下安宁的方法。不应该再分封诸侯。”秦始皇认可了李斯的话,把天下划分成了三十六个郡,每个郡都设置了郡守、尉、监管理。当时,好多读书人不断地上书评说这个政策。特别是齐人淳于越又根据历史教训,上书秦始皇,说不分封子弟,天下有事就没有辅佐的人,并直指李斯他们不是忠臣。秦始皇把这份书交给李斯处理,李斯的建议是:“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大意是:我请求将那些藏有文学诗书百家语的人,把这些书毁掉。要是下令厚三十日还不去,脸上刻字,发配边界为城旦。但医药卜筮种树这些实用型的书可以留下。想要学什么就找相关的管理官员们去学)。”这个建议被秦始皇采纳,而这个建议的后果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深恶痛绝的“焚书坑儒”。
这样,李斯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一步,他成了大秦帝国的丞相,并且他所有的儿子都娶公主,而他所有的女儿都嫁给了王子。已经拥有四海,想把这四海的家业一代代传下去传上万代的秦始皇喜欢四处巡游,而秦始皇每次出行都要李斯作陪,而另外一个作陪的人是宦官赵高。
二 宦官赵高
一说赵高,我们马上就想到一个成语:指鹿为马。年少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成语时,根本就不相信,明明是鹿怎么会有人说成是马。我当时觉得古人真会编,骗人都骗得这么没水平。而在人世这么多年,我终于明白,鹿确实不会变成马,马也确实不是鹿。可在好多人心目中根本就没有马或者鹿这些我们认可的概念,他们有的只是领导想要的是鹿还是马,只要领导说看到的所有的生物都是马,那天下就是由马组成的,并且他们要么是公马要么就是母马。不对,他们会争论说不是公马,是牡马;也不是母马,是牝马。他们知道这种看上去具有学术气的争论会让领导高兴。
在《史记》里面,司马迁没有给赵高单独做传,而他又是一个根本无法绕过的角色,所以,他的生平是在和他有关系的其他人的传记中分别记载的。
在《蒙恬列传》里,说赵高是赵姓宗族的一个远房支流。由于秦国宗族也有姓赵的,而赵国宗族当然就不用说了,所以后来的人一直争论他到底是赵国人还是秦国人,还有一些人争论他到底是一个阴毒小人呢还是民族英雄(后者的意思是他替灭亡的赵国复了仇)。这些我都不愿意讨论,我想说的只是在《史记》里记载,他母亲是服刑的,而他父亲是谁没有说(战国时代甚至后来的各大王朝,犯了族灭之类的重罪的人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家族里所有人都杀光,是一定年龄以上的男子都杀,而女子和那个年龄以下的男子一般是不杀的,男子长大后就成为奴仆或者经过特别的手术把他们变成太监。女子当然都是奴仆,有才艺的是各种伎,没才艺的做家务活或者陪人。这些人当然可能生孩子,孩子的命运当然再次取决于他们的性别,女孩子继续母亲的职业,男孩子当然还是那两条路),只是说他生在关押她母亲的地方。在那种地方出生的赵高以及他的兄弟姐妹,当然逃不脱那样的命运,所以很自然地他成了太监。他是当时人们眼里天生的太监,但他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太监,他做事胆大并且坚定(《史记》的说法是“强力”),还精通秦国的法律,由于这个原因被任命为中车府令。我们现在知道车府令是负责管理皇帝乘车的官吏,是太仆属官。那这中车府令应该是由于赵高是太监(中人)所以才这么叫的。这个说法当然没太大的问题,所以大家一直都这么理解。可我奇怪,要真是这样,和他精通狱法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他这个中车府令到底是负责什么的官,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不过,在沙丘政变时,从赵高的话里可以知道秦始皇写的诏书他很清楚,那么,当时起草诏书这些工作是不是也由他负责呢?
赵高和公子胡亥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史记》说他曾教胡亥怎么判案。在赵高成长的过程中,他肯定受够了王公大人们的气,其中的蒙毅(蒙恬的弟弟)还由于赵高的犯罪行为(同样,是什么罪现在已经不知道)而判处过他死刑。但由于秦始皇觉得赵高人才难得,赦免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并且在他巡游自己的“家园”时一直带着他,这也说明秦始皇是非常倚重他的。也只有这样,在秦始皇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次出巡时,他才可能在沙丘发动起影响历史的“沙丘政变”。
三 沙丘政变
秦始皇应该是相信自己不会死的,或许他会得病,可要是说他居然会像其他人那样去死,这个他有自信,绝对不可能,至少在他那次巡游时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他都没有明确确定自己死了谁来继承帝国的大业。只是留下了一个含含糊糊的指令,而这个指令也只是那么说了说,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发送出去。这样,在他不甘心却实实在在地死去后,发生了“沙丘政变”。
沙丘政变由于司马迁的妙笔,非常精彩。有过一定的人生阅历后,读起来真的会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我总怀疑这个政变其实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我的依据是古代君王对指定的继承人(现代我们习惯叫太子)有这样的规定:君王在家,自己就一直侍奉在家;不是要他尽孝,而是发生意外,他能尽快继位。君王出外,要是都城没有可靠的人,他留守;要是都城没有任何意外,那么他跟随君王出外。这个理由当然也和前面一样,是为了发生意外后尽快继位。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当时的扶苏已经被发配到军队去了,而秦始皇出巡时带的儿子就是后来成为秦二世的公子胡亥。要是秦始皇也明白并遵守这个规矩,那胡亥就该是继承人。该继承的人成了继承人,政变什么?但大家都相信有这么一次政变,并且是在事情发生后不久的司马迁都很精彩地叙述了这次政变,那我们还是来看看这次政变吧。
秦始皇出于他自己意外居然死了,扶苏该当皇帝。而扶苏和蒙氏兄弟关系相当不错,可他们和赵高呢?尽管蒙毅估计当时都不知道赵高是个什么东西,可赵高却总觉得这个蒙毅曾经判处过自己死刑,那么他要掌权,肯定会再次判处自己的死刑。所以,在秦始皇死了之后,他立刻找到了公子胡亥:
“皇帝去世了,没有立太子,只是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信,要他回来。他要回来了,他就会继位成皇帝。而您将什么都得不到,这可怎么办?”(相当有水平的问话)
“这是他应该得的。我听人说,聪明的君主知道大臣的能力,聪明的父亲也知道儿子的能力。现在父皇不在了,也没留下什么遗言,还有什么好说的!”胡亥说。
赵高说:“话不是这么说的。现在天下归谁就在您、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我希望您拥有它。您想想,做别人的臣子和做别人的主子,指挥别人和被别人指挥,怎么会一样啊!”
胡亥就算是再傻他也知道什么都自己做主肯定比让别人同意才能做差别是很大的,所以赵高的话一下子就激活了他内心中存在过但不敢表现出来的想法,这时的他就只是假意地再次推托了一下就同意了按赵高的建议去做。赵高不但有想法也已经想好了怎么实现这个想法,他把各个步骤都想好了。于是马上告诉胡亥,说丞相李斯非常关键,必须说动他才能把这个计划进行下去,而且他主动要求去说服李斯。《史记》里赵高和李斯的这段对话非常精彩,这里全部翻译如下:
只是叹服作者在读书的时候能这么的细致,总结的观点又是那么的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