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石头村的前世今生(散文)

精品 【流云】石头村的前世今生(散文)


作者:冰恋金松 秀才,164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80发表时间:2017-11-15 12:48:11
摘要: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石头村,石头叠起来的村子,名符其实,一点也不会含糊。石头村已有700余年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时期。岁月的风霜雪雨,石头村的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成为一种文化而沉淀,极其厚重地置于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

【流云】石头村的前世今生(散文)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钻石取火,来源于远古时,河南商丘一带的燧人氏,捕食野兽时石块与山石相碰,产生火花受到启发,以石击石,生出火而用之。小时,孩子们在一起还玩过火石点火。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用石头制作的用具工具,恐怕是太多,多得随处可见。石砚、石印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还有石碾子、石磨盘、石雕、石钟,还有大门外那些守候着的石狮子,尽是在石头上做的文章。
   毛泽东《咏史》词云:“人猿相辑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石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直与石头相关联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精彩的神话。《西游记》,石岩缝中蹦出的孙猴王;《石头记》,石头幻化成的贾宝玉,无不与石头挂上了钩。千古历史,石头具有的那么一种灵性,作为图腾来顶礼膜拜,传承至今,成为中华大地永久的石文化。
   石头村,石头叠起来的村子,名副其实,一点也不会含糊。石头村已有700余年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时期。岁月的风霜雪雨,让这些石头经受着考验,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一种文化而沉淀,极其厚重地置于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纵观历史,只有成为文化,才能永久地得以传承,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看似辉煌和经典,只能是天上雷声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不能成为文化,无论怎样,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总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石头村,看到的只是那些似乎毫无生机的石头,却是得以传承下来,因为这些石头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几百年的变迁,使得石头村的前世今生有些乎混沌,现在的石头村完全脱胎成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村子。
   石头村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规模大,保存完整。村子是一个小小盆地,后靠山,前靠海,曾是两县域间的交通要道。石头村不仅保存着完整的石古村,而且还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牛耕田,手工制作番薯粉、做番薯酒,捣年糕等等。
   石头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与许多江南水乡村落的不同。这里的建筑,都以当地特有的青铜色“铜板石”构筑,村民住宅都采用石木结构,时至今日,村内未曾见得钢筋混泥土的“人造石”建筑。这里的石材为青铜色,当地百姓称之为“青铜石”,多少年来,一直被奉为上等的建筑材料。村子现存的古建筑,大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具有完整的建筑格局。上千年的风雨,未曾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村子里最大的建筑是宗祠,同样是石材建筑,石墙、石窗、石柱、石梁、石板铺成的殿院,精细而又宏伟。
   走进村口,即可见得一家石头博物馆,这是由一位民间收藏家创办的,以展示奇石藏品和介绍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由奇石、矿石、藏石文化、石材制品等区块组成。这里成为公众识石、赏石,了解石文化的一个窗口。陈列室内,雨花石、大理石、墨石、水晶石、钟乳石、木鱼石、九龙壁石、火山弹石、燕子石,应有尽有。山形石,四面可赏;象形石,惟妙惟肖;玲珑石,神镂之巧;石盆景,幽思意境。博物馆之石,其色有深有浅,或块或片,或纹或点,层层叠叠,交织交融,疏密有致,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无穷无尽的天然景致。
   也许,石头村的石头是有生命的,一直像长了嘴一样,诉说着自己的身世。每一块石头都具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记忆,大大小小,各具姿态,漫村遍地,随处可见,墙上,地上,小溪,护栏,有序而精致,许多图案的刻画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象征人们向往和平、向往幸福、祈盼风调雨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许多石刻,因为年代久远,已是锈迹斑斑,不少石头缝隙间已长出了细细的青苔和小草,这根本不失石头的内在文化意义。
   回望历史,多少岁月,石头一直是村民,延续着一代又一代,靠采石换几个铜板,用来维持生机的。只是时代的变迁,现在没有人需要用石头去换钱的,那些漫山遍野的石头,那些深深埋在那里的地下宝藏,成为子孙后代永远的遗产。
   村子不远处,就是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周边五座山组成一个整体的伍山石窟,就是当年采石留下的,气势雄伟,奇特各异。采石场位于东海岸边滩涂之上,古人开采的石材就是通过海上水运销往各地。现在不仅不允许采石,还被整修为一个令世人惊艳的观光地。据测算,这样巨大的采石场,至少得由500人,连续开采300年以上,按照这样的说法,当年以采石为生的,远不止石头村的村民,而是成为许多人谋生的行当。
   天地悠悠,初显洪蒙,洞窟的雄奇壮美,几乎藏下了所有开天辟地的英雄神话。洞外山水一色,海天相连,窟内别有洞天,奇景可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丹青长卷。有窟广如巨瓮,环壁拔地生风上接天穹;有窟四壁成方,直贯井潭,潭水清碧不见底;有窟宏阔如殿宇,肃杀之气逼人;有窟大气磅礴,疑是女娲补天所遗,犹闻昔日石破天惊之事。洞之组合多姿多变,孤洞、双洞、群洞,左右相通,上下相叠,近在咫尺,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几番曲径通幽,几处柳暗花明,幻变离奇,不一而足。所有这些惊世之作,古人是未曾想到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生存,只是为了换几个钱罢了。天地万物间,那些永久不褪的,大多是岁月长河间的冲刷下自然留下的,其价值也在于此。
   石头作为天地万物的重要元素,与历史的经典,与文化的传承,总是分不开,割不断。千百年来,石头村的村民视石头为聚宝盆,采之换钱而生之,采之建屋而居之。走进石头村,村内的石屋、石窗、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凳子,石亭子,如些等等,精巧又完整的结合,成为一个万象的石头世界。
   石文化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始文化,越是原始的,越具有生命力。时下,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各种新奇的材料,几乎可以达到人们想要的任何效果,但石头从来没有丧失它原先的光彩,依旧牵动着人们对石头的许多梦想,也从来没有人去质疑石头这一部巨大的史书会成为绝唱。石头依然高贵、优雅、沉着而又自豪地屹立在人们心里,向人们讲述着它几百年来的文明进程,几千年来的神秘使命,几万年来的沧桑变化。
   纵观石头的历史,既是人们出于物质的依赖,又是对自身精神的追求,一切归结于从来没有安分下来的人类。一直以来,不满足于自身的物质性,而转为在精神上的追求和超越。古往今来,人们对石头的认知就是这样的。
   历代文人墨客,对石头痴迷,可谓到了极致。唐代诗人寒山:“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宋代杨万里有诗云:“峄山桐树半夜鸣,泗水石头清昼跃。”苏东坡一生爱石,“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石头的天然特质,进而成为许多文人对石头的崇拜。
   文化需要认同,石头村之所以能延续几百年而不断,那就是一种认同。村子里祖祖辈辈对石头的认同,成为一种似石头一般坚硬的文化得以永久传承,而今人们对这种石文化的认同,更是让石头村每一天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使得这种石文化发扬光大。
   石头村是人类生存延续的一个缩影。在大拆大建的当今社会里,总是需要有识之士,站在那个村口,向世人呐喊,保护先辈开创的基业,后人具有义不容辞的天职。不要去破坏那些天地间的福地,珍惜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所有恩赐,因为人类还需要不断地延续生存。
   人生何其短,一天,一眨眼;一年,一秋寒;一生,一叹息;一笑一哭,一辈子。而上苍给予的石头,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去改变自己的形态,那种坚忍不拔、毫不动摇的强大,恐怕让伟大的人类也要逊色许多。都说岁月会让深的东西更深,浓的东西更浓,许多厚重的历史文化等待我们去揭开面纱,这真是人们对文化的依恋和眷恋,值得人们去珍藏,哪怕在人们心中刻画出一道道伤痕也是在所不惜的。
   走进石头村,无论是多么留恋这个原始味浓重的地方,也会有离去的时候。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来到石头村,带着一种无限不舍的伤感离开石头村,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被那些不曾开口说话的石头所迷恋。既要记得先辈们的艰苦卓越和绝顶智慧,又要记得石头村人对石文化的无限保护和经世传承,所有的一切,都将载入人类文化不朽的宝库。
  
  

共 31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视,更鲜少有人去用心感悟它们的美与意义。是的,石头从最初被我们的祖先用来生火取暖到现在被我们广泛使用,可以美容、做食品、玉石养颜等。石头有磨脚石、饮用麦饭石水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促进循环,有助于排除因环境污染而蓄积于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使细胞净化,长期饮用可收到延年益寿之效,石头可以建房子 ,工艺品,可以做建筑材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石头却有着广泛用途。作者为我们介绍的石头村,时至今日,村内未曾见得钢筋混泥土的“人造石”建筑,都是由石头的建造的,保存着那浓浓的原始气息。村内的石屋、石窗、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凳子,石亭子,精巧又完整的结合,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自古就有文人墨客爱石,为其赋诗。我相信,石文化定会源远流长,石头村也会有更多旅客前来发现它们的美!感谢作者的分享,美文共赏,倾情推荐!【编辑:浅语落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12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恋金松        2017-11-15 13:13:14
  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石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文向读者展示的是石头在人类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其次是向读者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号;再次是呼吁人们去了解和挖掘被冷落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传统文化。
2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1-15 15:48:10
  美文美编,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东西。金松老师辛苦了,敬茶!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15 16:26:49
  文笔细腻,引经据典,字里行间写出了石头村的人文文化的底蕴,也跟着老师的笔墨浏览了石头村,美不胜收。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15 16:28:23
  感谢分享美文,为您点赞!遥祝冬安。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淡淡的乡愁        2017-11-15 18:41:26
  欣赏了。《新长江文学》欢迎你投稿!投稿邮箱: CZL705@163.com
6 楼        文友:        2017-11-16 09:54:57
  欣赏金松老师佳作,老师很有新意地为我们介绍了一个被远山远水阻隔屏蔽了的鲜为人知的石头村,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世上还有这样原始古朴的村庄,没有被世俗侵扰,实为难得,文章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推荐,佳作共赏!
我有我的生活
7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21 11:39:12
  恭喜作品加精!问好,流云因您更精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8 楼        文友:冰恋金松        2018-08-24 08:37:09
  许家山石头村
   许家山村属于茶院乡许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其他还有民户田、许家、亦长坪、小庵 4个自然村),位于宁海县东部、茶院乡西部,距县城13.5公里.
   许家山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时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 许家山石头村在2010年12月13日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一般的水乡村落不同,许家山全村建筑都以当地特有的青铜色“铜板石”构筑,村民住宅都是采用石木结构,村内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很少。许家山村因为石板的颜色呈青铜色,当地老百姓又把它叫做“铜板石”,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村内有石屋、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路、石凳等组合资源,整体看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特色非常鲜明。许家山现存古建筑三合院和四合院建筑群格局完整,85%以上保持原有历史风貌。
9 楼        文友:冰恋金松        2018-08-24 08:44:05
  伍山石窟
   “山中瑶草今人识,洞里桃花更盛开”。伍山石窟位于浙宁海县东部长街镇,距宁波市区1小时车程,伍山石窟位于东海之滨的三门湾畔。自北向南排列着五座山;松岙山、道士岩、不周山、聪明山和石兰山。五座山外表皆松竹覆盖,历经宋、元、明、清时代采石,至今已形成一个个气势雄伟、形状奇特的绝世奇观。
   伍山石窟景区最诱人之处是石窟园林景观, 堪称"海湾洞天"。历经800余年的人工采石到废弃,洞口荒草荆棘丛生,洞中扑朔迷离多变。已经发现的,大约30余个洞窟群,800多个形态各异的洞窟。有的形如巨钟,顶如覆锅,四壁如桶;有的形如古代军旅幕帐,长崖峭壁,雄伟惊险;有的如巨大方井,自地面或洞中垂直而下;高度(深度)数10米至100余米,底部直径10米到30米不等。多数洞体自山顶而下,深入山体。有的洞中开凿隧道,平洞出山。洞窟的组合形式,有孤洞,有双洞,有多洞相通的群洞。上下相叠,左右相通,洞洞相连,洞洞生奇,曲折回环,幽深莫测。穿岩透空如天窗,削壁横切似长廊,高下层叠成楼阁。有的洞窟积水成潭,深不可测,一泓碧水,晶莹如玉;有的洞壁渗水织彩,天然壁画,色彩斑斓,奇妙无比。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