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 也谈中医的哲学思想(随笔)
我是个骨科医生,上学时学的是西医,参加工作后从普遍外科开始,到后来专门从事创伤骨科,说实话,对中医的认识还是毕业以后的事了,
记得毕业后跟随老师学做手术,从切开,缝合,止血,打结,剥离五个基本功开始,发展到以后能独立完成阑尾,疝,肠梗阻,胃,胆囊手术了,腹部手术后经常遇见到令人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腹胀不通气,任何西药都不管用,有时持续三五天,病人十分痛苦。当时外科大夫有句左右铭,叫“一屁值千金”,也就是说,术后虚恭了,意为着病人的胃肠功能十恢复了。
当时所在的医院有一老中医,叫张如谨,他的连襟是甘肃省中医院的中医胃肠病专家,王自立教授,曾有专著《中医胃肠病》,《甘肃中医》主编,曾有一方,专治术后腹胀腹瞞,每次请张老会诊,专用此方,十分灵验,一付汤剂,腹胀全无。还有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烧咳嗽,消炎输液高烧不退,张老均以通便之中药水煎汤剂罐肠,罐肠排便后烧退。以此而深感中医之奇,虽外科专业难以改变,但每闲余之时开始温习中医。每遇西医难调理之时,方给以中药,久而久之,临症应用方也能得心应手,现从医三十余载,虽仍为骨科医生,深感中医之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我认为中医中包含的大量的哲学思想。上至社会,下至家庭,生产经营,生活饮食,保健养生。
在中医的全部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全部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中,西方人调调“以人为本”,而中医讲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几乎所有的推论中,都作为一个根本尺度,一个前提而存在着。而贯穿中医一条线的就是阴阳五行的推理体系,这也是中医的理、法、方、药四个层次的辩证方法的前提部分。中医的“理”,是建立在阴阳五行上的理论体系,它具有辩证法的思想,按现代哲学思想也是矛盾的相互转化。中医的分类原则,是符合整体分类原则,而不是西方那种与整体目的无关、割裂的,局部特征的分类原则,例如在骨科方面,讲的是“动静结合,医患合作。”两种思维形态在医学上的表现是如此的泾渭分明。
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讲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长寿。开篇之语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饮食节制,劳作有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活得长寿。今天的人,把酒当水,酒后行房,纵情色欲,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违背规律,过了50岁就衰弱,自然就是寿命短暂。这些是告诫我们如何养生的道理。
中医的诊断之法“望闻问切”,也是具有哲学的含义,望:就是观察,查看整体。闻:就是感知对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问: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切: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实践。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
《黄帝内经》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认为“人”在自然界中适合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释了人得各种疾病的起源和病因,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好坏的理解,是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观,顺其自然的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事物。其思维方法严格区分于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强调形象思维、取象比类以及尚中合和。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强调平衡、和谐和中庸。
由于整体的确立,整体的目的也包含其中,并且成为思想与行动的最终目的,要求把握的原则。它决定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最终都不偏离整体这个唯一目的。众所周知,中医之所以立于千百年不败之地,真实的原因还是在有西方人建立起来的所谓“近代科学思维体系”之外,还存在的另外的逻辑推理体系,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精深所在,也是让西方人着迷的“东方文化”,被西方人称之为“中国式的思考”。这里不仅涵盖日常生活,更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我还想说的是,对中医哲学思想的任何考察都要放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来展开,绝对不能随意套用任何一种我们自以为普遍的哲学,把什么唯物、唯心、辩证、客观、主观、实验证明、科学合理性之类的概念强加于中医,否则就会出现那种把「辨證」和「辩证」混为一谈,或是要求中医做科学实验,自己却对双盲、统计等科学概念暗含的本体论前提毫无反思的肤浅言论。只有思想史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看见中医思想与现代思想、西方思想的根本差异,从而跳出我们自己思想的樊篱,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中医不仅是医学,而且还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