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力写手选拔赛】自由选座需理智(杂文随笔)
从上课前五分钟到上课铃响,美术鉴赏老师把“后面两排不要坐人了”这句话重复了五遍。因为今天下雨潮湿,整个班的人数不到原来的一半,老师说要点名之后,在教室的同学提醒那些偷懒的学生过来上课,零零碎碎来了一些人。最终上课的人数也只是平常的一半。听着老师无奈的叹息,我在思考着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没有固定位置,这是大学里“自由”的一个表现,回想高中时候,老师会为座位的调换而伤透脑筋,担心个子矮的同学坐后面看不到黑板,担心近视的同学看不清楚黑板,担心因为位置的调换使同学们不适应……老师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抽签、每两周小组内轮一次,每一个月,大组换一次位置,为了使学生能够享有公平的机会,但那是老师的安排,没有所谓的自由。而大学里表现出的“自由”,便是可以自由选择位置,但是自由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自由选择最后几排位置,这样的选座是否达到了理智选择呢?大学的自由其实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自律要求。在最后几排会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可以认真看自己的课外书或玩手机,或者可以带着女朋友一起来上课,可以不用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占座位成了我们学校的一个怪现象,一本书、一瓶矿泉水,便占了一整排座位。也许在最后几排,让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内,在那里会找到自己的安全感。比如坐在后面,被老师点名的机会少,不用主动发言。因为不发言,不主动,让大家觉得很安全。也许从小到大,大家都是“被”的,习惯于老师的讲授法,被动学习;习惯于抄现成的答案,懒于思考,被百度影响;习惯于沉默的课堂,上课睡觉或玩手机,被手机捆绑……记得大一的时,我们宿舍人总是轮流着去占“VIP”位置,轮到去占位的舍友,夏天时,占一个在最后的,电风扇下面的好位置。一个宿舍可以做一排,上课认真玩手机,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位置选择的自由性,相伴而来的便是随意的态度和无所谓的观念:反正老师也不会走下来,反正不听课,以后老师也会给复习资料。假设我们是准老师,面对学生如此“壮举”,岂不捶胸顿足,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当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大部分时候,“学霸区”位置大都是踏着铃声赶来的的同学,因为后排已没有他们的位置,只好“委曲求全”,坐前排。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不思进取,坐后面就想单纯玩手机,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老师的要求不严格,看心情或看人数点名;老师上课毫无吸引力,使人昏昏欲睡等。目睹这些怪现状,其实也有很多可以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师固定座位,学生每次来的时候就对号入座,谁来谁不来,看着名单,一目了然;教师可转变教学方法,不再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和生活毫无联系的专业知识,可以联系生活阅历和体验,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必要的时候便让大家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规范制度,让同学们在上课时放下手机,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一定的奖励等等。但是究其根源,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人蜕变,我认为人只有靠自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作为一名师范生,即将踏上就业的岗位,如果以如此懒散的态度,岂不哀哉?我们可以看到坐在第一排的好处:坐在第一排的人,比后排的人更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能够更主动的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我们不可否认这些益处,但就如我们虽然承认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但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应该从小的方面去改变自己,向着优秀出发想办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获得更多的改变和成长,舒适区越大,快乐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