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故乡散章之故乡的野菜(外一章)

精品 【荷塘“有奖金”征文】故乡散章之故乡的野菜(外一章)


作者:丹江诺儿 举人,3120.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0发表时间:2017-11-17 14:08:46
摘要:在他乡的日子里,我的心上长满思念,写下故乡的点滴,以此祭奠消失的故乡……

【荷塘“有奖金”征文】故乡散章之故乡的野菜(外一章) 在他乡的日子里,我的心上长满了思念,写下故乡的点滴,以此祭奠消失的故乡……
   ——题记
  
   一、故乡的野菜
  
   如今野菜竟然开始种植了,而且是种在塑料大棚里,逻辑有些逆转。看着一棚又一棚的荠荠菜,我心里五味杂陈,这是时光倒流,还是怀旧?郁郁葱葱的荠荠菜,在这个出口气冒白烟的冬日里,如一缕春色,映照着那时的岁月……
   故乡丹江连年涨水,日子过得薄凉,父老乡亲们多以野菜裹腹。我这一生只要还有记忆,能想到的就是那些数之不尽的野菜了。
   刚刚能挎动篮子的时候,我就跟在母亲或者村里大婶大娘的身后,看着她们用镰刀割掉一棵一棵的野菜,就像课堂上的老师指着黑板一个字一个字的教。
   “牤牛疙瘩”这是一种野菜名称,村子前边的寨坡上很多,它们生长都是一大片一大片,不会单独生长,一簇一簇的,和荠荠菜大小差不多,就是叶子有分别,叶子小而圆。这种野菜的根是黑色的,所以挖这种野菜很费事。
   挖出来后,要一棵一棵地把根给彻底削平了,要是带有一点根,也得用指甲把根上边的黑色给扣掉,直到全部是白色为止。这种野菜很好吃,叶子光滑,在大锅里煮熟,放进大缸里斡酸后,和红薯叶的味有点相似。
   由于“牤牛疙瘩”好吃,所以每年春天待它抽枝发芽时,寨坡上便蹲满了挎着篮子的女人,她们像是不约而同,也像是在赶赴一场约会,为了家里的烟囱能冒烟儿,你争我抢,在山坡上忙碌着。
   还有一种野菜叫“红萝卜英”。这种野菜不挑环境,沟沟坎坎都能生长,和家种的红萝卜英十分相似,唯一不同是野生的有韧性,入口不够柔和,所以为了入口不扎嘴,野生的红萝卜英我们都是蒸着吃。野菜洗干净后,放在篦子上蒸,菜上边撒上一层苞谷面,待闻到一股蒿子的味道冒出锅沿,便可以掀开锅盖,用筷子拌蒸熟的红萝卜英,直到把包谷面融合在一起,然后浇上提前用石臼搉好的蒜汁,滴上两滴香油,那香香的味道,沁入心脾,回味绵长。
   “面条菜”,生长在小麦廓里。长得很肥实,叶子粗扁,捏着在手里瓷实,挖起来有一种踏实感。我一直认为,在岁月的长河里,故乡的人缺少的便是这种踏实感,因为我们知道迟早有一天这个故乡是会消失的,所以在丹江边生活我们就像一片片无根的浮萍。
   “面条菜”长得像面条,却没有面条的味道,咬一口满嘴绿汁。这种野菜乡亲并不爱吃,那种绿汁让人想到牲口吃草时嘴角流下的哈喇子。
   有时候,大家宁愿吃带刺的“刺芥芽”,也不愿意吃“面条菜”,那满嘴的绿汁让人不敢恭维。
   “刺芥芽”,提起这种野菜,感觉嗓子都是刺,从来没有一种野菜能像它那样,无所顾忌地生长,满坡满地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管不是说它,但是这刺芥芽也是对得起这首古诗的。
   要吃“刺芥芽”,必须尽早下手,从它冒头露出地面开始,我更喜欢露出半截脑袋的它,这个时候的刺芥芽,浅黄,娇嫩,叶子边沿的刺就像毛绒绒,也只有这时候的刺芥芽最鲜了。
   镰刀挖进泥土,连根挖出来,其实,这会它是没有根的,挖出来的都是嫩白的叶子。实在没有菜吃的时候,即便它开花了,乡亲们也照样吃,一只手捏着刺芥芽的花骨朵,一只手从上往下捋,捋下去,一把叶子便攥在了手心里。一筐筐一篓篓拿回家,放在尺八大锅里煮熟,捞出来丢进齐腰的大水缸里,压上一块大清石,两天过去后,一缸酸菜就出炉了。
   最神奇的是,这“刺芥芽”还有止血功效,谁的手不小心被镰刀割伤流血了,掐一把刺芥芽放在手心,两只手捂着揉,揉成一团,然后把那软软的带着液汁的刺芥芽放在伤口处。真是神奇,不一会儿,流血就止住了。
   “钩钩秧”,学名很多,虽然那些名字看起来很有雅趣,但是我更喜欢“钩钩秧”。这种野菜陪伴了我整整二十年。不是割回家人吃,而是当草喂猪、喂牛、喂羊,鸡鸭也喜欢吃。
   “钩钩秧”叶子光滑,像小型的红薯叶子,拿在手里都是柔润。也爬秧,像是小型的爬山虎。花儿像喇叭,粉色的,白色的,很美丽。在乡村“钩钩秧”是最多的野菜,它给乡亲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因为有了它,人和牲口都有吃食了。那日子,那岁月,便有了盼头。
   “水莴苣”长在水里,村前的小河里很多,我们经常脱了鞋子弯腰在水里,镰刀在水里割着,“哗啦、哗啦”声音很大,听着这个声音,在这空寂的天地里莫名就有了一种落魄感。我想,如果肚子不很饿的话,谁也不愿意挥起手里的镰刀来割它的。
   “黄黄苗苦连根,啥子没有姊妹亲。”二娘挖“黄黄苗”的时候,老爱说这句话。生活告诉了我,除了父母,姊妹便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何为手足,姊妹便是。
   苦阕子、马食菜、野生的薄荷、土苋菜、紫藤……故乡的野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结果,一片汪洋,把它们全都给淹没了,我该怎样再去寻找它们的踪影……
  
   二、故乡的炊烟
   炊烟的根在乡村,乡村的魂在炊烟,炊烟是乡村生活的特有标志,有炊烟的地方就定会有一枚或大或小的乡村,静静地卧在那里,我的故乡也就是其中的一小枚,它曾经静静地卧在丹江的岸边。
   那时候,屋顶的烟囱冒出的是黑乎乎的烟。如果不是故乡已经被连根拔起,我定会回去拍一张烟囱的照片,让迁徙他乡的故乡人看一看光阴的变迁。
   故乡,尽管是土坯房子,但是规划整齐,这是“后靠”的功劳。我认为,每一次搬迁,都是一种进化,至少是从无序到有序。
   中国人建房子讲究风水,一般都坐北朝南,村庄也不例外。有趣的是,我们那里的人修锅台也讲究风水,基本都选在东间。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在先,东为大,所以锅台都修在正房。
   锅台,家家基本垒三个锅灶,一个大的放尺八锅,一个中型的放尺六锅。大锅在内,中型靠边,两个锅挨在一起,在尺八锅的后边位置,还有一个小锅,这个小锅的作用是热水,也算是一个摆设,在小锅的后边便是烟囱了。
   早期的烟囱是土坯垒的,土坯块头大,烟囱呈四方形的,从下朝上垒,得在屋顶扒个洞垒、揭几块瓦。烟囱的顶端的四方口,还要横着放一块,把一个四方口子一分为二。
   小时候贪玩,和村里的伙伴满村乱窜,根本就没有时间观念,辨别是不是快晌午了,就根据烟囱是否冒烟儿来判断。玩到一定时候,肚子会饿了,小伙伴们会提醒:“哎呀,你家的烟囱冒烟了,你妈一会儿就要喊你吃饭了!”哪个孩子是不是该回家了,烟囱就是时钟,抬头瞅一瞅屋顶的那根烟囱,它会准确地告诉你的。
   玩得起兴的时候,大人们准会说:“你瞅瞅,你瞅瞅,你家的烟囱在冒烟了,快麻利回家去吧,不然你妈找不着,要着急了!”烟囱就是妈喊孩子回家的的信号,肯定百发百中。看到这个信号,便撒开了脚丫子飞奔回家,气喘吁吁地站在热气腾腾的锅台边,等着妈盛一碗饭抵到手里,然后蹲在屋檐下狼吞虎咽吃起来。
   谁家吃好的,烟囱也会证明,烟囱冒出滚滚黑烟,那烟雾一股脑的往上冲,飞上高空和云合拢,说明这家在蒸大馍,锅灶里一定是架了树杈,这是硬柴才有的效果。
   谁家的烟囱一直冒烟,必定是来客了,不论咋说,也得炒上俩菜,哪怕是野菜也好。再穷,也不能怠慢了客人。
   谁家的烟囱冒白烟,那定是麦秸烧的,屋内肯定会很呛,因为烟都跑在了屋内,烟囱也就不拉烟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得搭梯子上房顶疏通烟囱了。
   男人用一根绳子绑在一个青砖中间,然后系着绳子的砖头丢进烟囱里,砖头瞬间便重重地砸了下去,再给提上来,如此连续几次后,喊家里的再烧一把柴试一试,这时的烟囱肯定会冒出黑烟,屋内保准不会呛了。
   过日子就是读一本教科书,它教会了乡亲们很多实用的常识。
   我经常盯着家里的烟囱,如果看到烟囱一直在冒烟,就快跑回家,趴在门框上朝屋里瞄一眼。要是看到父亲正和不认识的客人说话,便顺着一边门框悄无声息溜了进去,再一溜烟钻进了厨房,自觉地坐在灶火边帮母亲烧火,母亲很是疼爱我,会从锅里正在翻个的油馍上掐下一小块递给我,我吃得津津有味的,吃完后一抹嘴,便主动替母亲拉起风箱来。
   油馍太香了,还有黄津津的壳儿,咬一口,满嘴葱香,我至今也无法忘记那油馍的味道。
   那一年,吃完最后一个馍,家里就没白面了,父亲便出去借。我和弟弟都饿了,就把母亲没有洗的蒸馍篦子拿了出来,那上边还粘着一点馍皮。弟弟用小手指甲给扣了下来,和我分着吃了,觉得好香好香。
   烟囱定时冒足烟,说明家里还有吃的,真到烟囱不冒烟儿,那就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因为粮食少,晚上的一餐饭很多家是不吃的,所以我们在寨坡上放牛的时候眼睛便不时地盯着村子,如果谁家的烟囱冒烟了,便欢呼雀跃起来,知道能吃上一顿饱饭了;如果谁家的烟囱悄无声息,就知道肯定吃不上饭了,便从河边的泉眼里捧起水咕噜咕噜喝上几大口,再从路边的地里扒出一个生红薯,用泉眼里的水匆匆地洗了一下,就大口大口吃起来,也算是填饱了饥肠辘辘的肚子。
   艰辛酸楚的生活,让我对那一缕缕的炊烟产生了一种无比的渴望……
   故乡的炊烟里有着浓浓的亲情,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故乡的炊烟,是最牵人的,那是母亲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故乡的炊烟,是最温馨的,那是一缕缕饭菜的香甜……
   无论我走多远,故乡的炊烟,都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袅袅炊烟,因家而生;炊烟袅袅,因爱而生。它是故乡人家的灵魂,是母爱深深的象征。它就像一根银色的丝带,一头飘摇在故乡的上空,一头系在走出了故乡的儿女的心上……
   那缭绕的炊烟,从丹江岸边的屋顶氤氲升起,它象征着那一个艰苦的时代,它维系着我儿时的快乐和幸福。多年后回望故乡,丹江还是丹江,只是家已经没有了,被淹没在了水下。搬迁到移民新村后,家家都住上了楼房,谁也不愿意在楼房里修锅灶了,生怕黑烟熏黑了洁白的墙壁。
   烟囱没有了,液化气灶、电磁炉代替了那冉冉升起的炊烟。消失的村子,成了我精神的负担,我无法诉说,也不知道该向谁诉说。烟囱是梦里的家,我想只要梦还在,烟囱也一直会在……

共 39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村庄注定成为一种情结!有人说过,在每一朵花儿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季节。那么,在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站着亲爱的村庄。因为移民搬迁,作者生活过的村庄消失,生活在他乡的日子虽然幸福,而作者还是常常想起村庄,想起野菜裹腹的日子,想起炊烟飘荡的日子。消失的村庄成了作者精神的负担,那种无处诉说的眷恋和思念只能倾吐在文字里。野菜生长在村庄的田野里,接济着村庄人曾经清苦的生活,让农家人的日子多了丰盈和充实;烟囱,炊烟升腾的地方,从村庄的每一个院落飘出,飘着不同的生活滋味,烘托着村庄的生机,激荡着村人心中的期望。一篇充满淡淡忧伤的思乡散文,散发着浓浓的村庄气息,叙述中融入作者的生命情感体验,描写生动真实,抒发了作者对村庄的无限深情,扣人心弦。佳作,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19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17 14:13:48
  野菜烟囱和村庄一同消失了,而关于它们的故事永远在村庄人的心中。
回复1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19 20:44:59
  谢谢编辑,辛苦了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17 14:36:26
  思念故乡的味道是各种野菜的味道,眷恋故乡的情愫如袅袅炊烟!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17 14:37:38
  老师的文章真精彩,富于生活原生态,浓郁的乡村气息!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19 15:37:57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向老师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19 20:45:27
  谢谢,你们付出很多!
5 楼        文友:天龙        2017-11-19 16:39:35
  祝贺丹江深情散文加精!精品连连,精彩无限!
回复5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19 20:45:45
  谢谢社长。问好
6 楼        文友:阿巧        2017-11-19 19:36:49
  祝贺丹江老师美文加精!精彩无限!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6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19 20:46:07
  谢谢,问好阿巧编辑!
7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7-11-19 21:19:08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欣赏学习乡土气息很浓的佳作!点赞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回复7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20 13:35:41
  谢谢鼓励,问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