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花诔(散文)
她让我给她写悼文
一日,我的一篇祭文《悼古渡》被“江山文学”刊出,我转贴给了朋友圈。我想,她是看了……或许,她觉得好。
今天的下午,我在回乡返城的路上,“花溅霓裳”微信我:“明仁兄,能不能给我也写篇悼文!拜托了。我不怕折寿。这是最后也是最美丽的归宿,对喜欢文字的人来说,提前看到身后的文字其实是一种福分,在世俗的人看来怕是要挨骂的吧!只希望您能理解。”
她对我说:生何幸?死何惧?看淡生死,不敢之为境界,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我记得她写诗,女人的婉约,却不是强说愁的那种。我犹豫了长久,我回复她:久违了,还好吗?我不敢写,我写怕肤浅了,也恐亵渎。倒不是因为我文笔鄙陋……我惶恐的是,怎有如此荒诞不经的念头呢?你还年轻,来日方长。我曾写过咱们的“狼群”,题目记得叫《聚散》吧……里边有你,但,这毕竟是一种浮光掠影的印象,你读过吗?“如今写,也怕是掠影浮光……”,我对她说。她是个奇女子。我很赞赏。
你对我是模糊的,花溅霓裳。记得我们是在“狼”群里认识的,在那个QQ群里你叫“绿眼”……我曾问过你怎么是“绿眼?”
“绿眼,你怎么这样一个网名呢,我一直在朦胧着,那么诗意......有什么说头?”
你说,“呵呵,我原是不叫绿眼的,我刚入狼群,他们说我刻薄,我就干脆绿眼好了,我们不是狼嘛?哈哈......”
“哦。”我恍然,我愚钝的汗颜。
……
那是2009年十月的事,天已有些冷了,我们第一次见面。你还记得吗?是在一个叫“藤”的茶社里……过去八年了。
说实在的,多年了,我一直喜欢你的文字,很有灵性,似乎你是在自己的文字里寻找着自己……我不知道你是谁,包括你的过去和现在。我很好奇你的身世和遭遇,似乎总是个猜不透的谜,你把自己包裹得很深很深……每每遇到你,也就是那么两三次的“狼群”聚会,也是多年前的过去了。记得,你总是不多说话,磕着瓜子,默默地看着大家,微笑着……但你写诗,你的诗我几乎都读了,你有个叫《雪屋》诗辑……读你的诗,越发的好奇:
你在逃避着什么?或是在宣示着什么?
你躲避在你的诗里……寒冷而忧郁的诗。
你写诗,如你吐丝……结成了茧,把自己藏在里面,写诗……
你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我常这么想像。
你不应该有故事……一条花裙子就是你一整天的故事,因为你是个女人,不应该有这么多的哀伤。你应该幸福。幸福得如同你静静坐在海边看慢慢的日出日落,日落日升……生死不是你该谈的。是的,在你的语言里应该是人间的四月天,是那日的阳光,那夜的玫瑰色的梦,或应该是蓝天上的飞鸽的哨声……
“还记得你的雪屋吗?”
花溅霓裳:“我好久没去雪屋了。”
我对她说:“快活起来,从这一刻起,你怎样世界就怎样,真的。”
我总以为,人的一生应该是一次燃烧,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或,照亮别人,温暖自己。
你自然知道张爱玲有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的全文应该是“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理解,张爱玲这话不只是说给胡兰成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当一个人越接纳自己,他对于周围就越开放、越宽容。
比如:我更容易原谅别人的自私,因为我接受了自己的自私。我们并不厌恶和逃避我们的种种的“卑”。我们只是懂得“不易”和“无奈”,所以我们慈悲得宽容。对别人,也对自己。只是,张爱玲把它说了出来。
我记得我在我的散文《聚散》里写花溅霓裳的那段:
那年,我认识了一个写诗的女子,她叫“绿眼”。“写诗?要先有面包的……顾城……海子……”,我对她说。她说:“我喜欢海子的……舒婷写《致橡树》……”
“绿眼”的另一个网名叫“花溅霓裳”,我在那文中写道:“她遮耳的短发,黑风衣,赭色的厚裙,她坐在那里有着诗人的忧郁……”
我在《聚散》里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在网上。绿眼曾靠写诗给自己挣生活,却困顿……”
今天……因为你的一句“明仁兄,拜托了” ,我却失眠。我告诉花溅霓裳,如果,非要我写你的悼词的话,我只有一句话要说:“曾经,有一朵花绽放过……在那个飘雪的日子。”
我或许要告诉过往的人们:
在这个万紫千红群芳争艳的世界里,我们却寻不到她踪影……我们怀念她,她叫“花溅霓裳”,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和所有的花一样,她也有过春天的梦。和所有女人一样,她也有过一个关于爱的梦……她或是错过季节的花,她不悔。她或是失了恋的女人,她便写诗,在她自己构筑的“雪屋”里,啮冰以渴,啼血为音。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她,因为慈悲,所以懂得。我读不懂的永远是埋葬在她那“雪屋”里的诗,每读,只觉隐隐的心痛。
她写《蝶舞花香》。她在这首诗的“题记”里写道:张爱玲说,“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她在这首诗的结束写道:“这蝶舞/ 这花香/搁浅在了那个叫轮回的地方……”
我应该书我的诗:月上柳梢,倩影何处?葬花有我,芳魂无觅!
巫山一片云,峨嵋一峰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
云散,雪消,花残,月缺。
落花流水春去也,恍然一个“情不情”,质本洁来还洁去,问世上,谁是那呆子?谁是那颦儿?
最后,我必然要祷告于你,花溅霓裳: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2017。11。18 晚 于西安
注:“情不情”。脂砚斋批读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提到“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 。情不情是指对于自己不爱的人都会动情。而情情是只对自己爱的人动情。情不情者,乃以不情为情,或曰用情于不情。黛玉为情人流尽了眼泪,她只为宝玉一人活着,宝玉出门一天,她“便觉得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看到宝玉回来她便开心。用情于情人,生死靡他,故曰“情情”。而宝玉为所有清俊女孩儿活着,不管他们的出身贵贱,甘做她们的下人,陪他们说笑,逗她们开心,而不必她们一定属身于自己,故曰“情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