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燕子,穿花衣(散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如今换了主唱,50年前是爷爷奶奶,30年前是爸爸妈妈,现在是我。爷爷奶奶早已作古,爸爸妈妈也已经衰老不堪了,但祖辈的隔代之情却丝毫没有改变,爱,就这样在每一个家庭薪火相传、承继赓续着。晚上六七点钟,是三个月大小的外孙女春妮恹恹欲睡的时刻,但她似乎不甘心沉入睡梦的深渊,于是挣扎,于是哭闹。此时此刻,即使她妈妈最香甜的乳汁也失去了魅力。我忽然想起了《小燕子》,试着给她唱了起来,不想却产生了奇效:春妮不哭也不闹了,怔怔地盯着我看,静静地谛听,不一会儿便安然睡去。尔后的日子里,这一招竟屡试不爽。从此,春妮习惯了在我粗声大气还跑调的《小燕子》声里迎接睡神的光临。以至于,连她妈妈、爸爸都被迫学起了《小燕子》。一次,我们都不在家,只有她姥姥陪着她,临睡前她又烦躁哭闹起来,姥姥如何哄都哄不好,只好也唱《小燕子》,但却还是不管用,于是,姥姥故意模仿起我的嗓音,春妮竟然安静了下来,并且很快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从那以后,大家都承认了我的原唱地位。而最接受和享受这个原唱的,当然是我的外孙女春妮了。看着怀里在睡梦中还时而蹙眉,时而咧嘴笑的春妮,如同一只稚弱温软的小燕子,我哼唱《小燕子》的劲头更足了。
五个月大,春妮开始学习爬行了。开始时,她的脖颈很软,头抬不起来,整个上肢不咋会动,只有两条小腿儿在身后紧踢蹬,屁股由于使劲撅的老高,她妈妈说她像炸碉堡的姿势,但在我眼里,活脱脱一个黄嘴丫未退、羽毛未丰的雏燕,耷拉着脑袋,闭着眼睛,扎散着膀子,撅着腚的形象。跟雏燕不同的是,雏燕一个劲儿地练习着,而春妮练一会儿累得不行,便要哭闹起来,这时候就必须抱起来安慰安慰她,否则便撒泼没完。过了一阵子,她还是不能向前爬行,但却学会了朝后退。还学会了把头和双臂都抬起来,像飞机飞行的样子,大家戏称“飞”。她喜欢为你做“飞”的表演,这时你若鼓掌、喝彩,她的兴致就更高了,一脸的骄傲和自豪,一边“咯咯”地笑着,一边没完没了地给你表演“飞。”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更像刚学会滑翔的小燕子。
一次让她靠着沙发坐起来,周围用沙发靠垫挤住,她第一次尝到了坐起来的滋味,高兴极了,伸出两只小手给大家表演起攥拳头,两只拳头前伸并用劲地攥住,浑身跟着用力,下边的小腿儿像青蛙的两条腿,一个劲儿地扑登,累得五官都走了型,嘴巴歪到了一边,逗得大家大笑不止。抱着她到外面小区遛弯,她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兴趣了,目光紧随对面走来的人,直到人家走过去老远,还盯着不放;地上跑来跑去的小孩儿更让她感到迷惑,使劲地看,身子会在你的怀里扭来扭去,不肯将视线从小孩子身上移开;摇头摆尾的小狗更是她的喜爱之物,她甚至伸出小手要去摸摸它们;她还开始注意地上的影子了,弄不懂怎么回事,总是出神地琢磨起来没个完。由于会坐着了,她发现并且能够抓到自己的小脚丫,这让她显得有些欢欣鼓舞、得意忘形,她便跟自己的小脚丫疯玩起来,抓住这只,又去抓那只,抓住又放开,放开再抓住,活脱脱小猫逗弄老鼠的样子。
六个月,她生出了两颗下牙,雪白雪白的,两只小手和指头都更灵活了,抓到东西更喜欢塞进嘴里啃咬。即使趴在床上,两只手也能很协调地抓起一个大苹果送进嘴里,小牙儿已经能够在苹果的表皮上留下两道明显的啃咬的痕迹了。大人们明白她除了吃奶以外,该喂辅食了。于是开始把山药、土豆、胡萝卜、牛油果蒸熟了喂她吃。起初,她只会吸食,但过不了多久就开始会吃了。不仅开始喜欢吃辅食和水果,还对餐桌和进餐表现出狂热。每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她不再满足于弄几个玩具自己玩了,她要到餐桌上来,要伸手抓碗筷和食物。上了餐桌兴奋得很,虽然她还不太懂得饭菜,但给啥都送嘴里舔着、啃着、咬着,像嘴巴里被燕妈妈喂进了昆虫的雏燕,急切切地想吃。她妈妈教她用手指比划“一”“五”“八”,本只想用这种方式让她练习练习手指的灵活度,可没想到她还真学会了,右手比左手灵活,先伸出右手比划出来,眼睛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然后再伸出左手拙笨地比划起来。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那股子认真的劲儿,让人喜欢得不行。每次带她去游泳,游泳馆的阿姨为她进行抚触按摩时,她总要不失时机地向阿姨显示,伸出小手一个劲地比划“一”“五”“八”,惹得阿姨们也一个劲地夸她。
吃饱了,睡足了,春妮不再愿意被人抱在怀里,像羽毛渐丰的小燕要出巢飞翔一样,她喜欢在爬爬垫上自己玩。许多玩具都是她的好伙伴,比较起来,似乎更喜欢一只玩具琴和一面小花鼓,打很小的时候就对它们极感兴趣,会抓了,便要拿在手里反复研究,每一个琴键、按钮,上面的每道花纹、每个人物,都琢磨来琢磨去。但在她自己玩的时候,大人却必须陪在旁边做观众,对她的表演不时给予掌声和喝彩声鼓励。如果没人陪着,被她发现了,便大声地发出叫喊,以引起你的注意。愿意有人逗她,和她疯闹,谁一逗她,便“咯咯”笑,能发出很响亮的笑声。我没留意雏燕从发出微弱的“啾啾”声到“叽叽喳喳”叫声需要多久,反正春妮发出清脆笑声确是从五个月开始的。
现代人几乎离不开手机、电脑和电视,这也直接影响了孩子。春妮尽管只有六七个月,但却已经对这三大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要电视机打开,她马上就会转过头来,无论你怎样遮挡她的视线,她都会找到缝隙盯着电视贪婪地看起来。弄得大家只要有她在场只好关掉电视。电脑放在小屋里,每当我在电脑前看或者写什么时,她只要挨近小屋的门,就会扭着脖子,把头伸进小屋,两只小眼珠滴溜溜地转,像一只抻长了脖子的小乌龟。抱她的人故意掉转方向,以为她会忘掉电脑的事,可是你看她,就像向日葵一样,宁肯将身体在你的怀里拧成麻花劲,也要把小脑袋伸进门框。
电话就更是了,从两三个月起,她就对电话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只要有人打进电话,看到大人接电话,她便立刻安静下来,不声不响地仄起耳朵听着,甚至连奶也不吃了。等到了六七个月时,见有电话,她已不满足旁听了,而是手蹬脚刨地要拿电话。特别是我和她爸爸打过去的电话,她能分辨出我们的声音,这时,她妈妈把电话挪近她,说:“该你说话了。”她就会“嗯嗯啊啊”地喊上几声。刚刚会爬的她,可能是嫌累,平时不咋爱爬,但只要看见谁把电话放床上了,不管多远,她会立刻朝电话爬去,像一只发现了骨头的小狗,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春妮见了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劲头,可比小燕子聪明多了。那些燕子再通人性,也不会被它们吸引。有时候,燕子和其它鸟雀也会不小心飞到玻璃窗上,隔着窗子也会看到电视和电脑,但它们不仅不会感兴趣,反而会被惊吓到,赶忙“扑棱棱”飞走。至于电话,燕子们也肯定早已司空见惯了,每天都能看见人们拿着那玩意儿没完没了地鼓捣,但没见哪个燕子对手机发生特殊兴趣。
看来,人毕竟是高级动物,尽管我的小春妮才是一个六七个月的婴孩,但她的大脑细胞却已经比那些燕子发达得多了。春妮在微信视屏时的表现尤其令人忍俊不禁。平时,春妮要跟爸爸妈妈生活在鲅鱼圈区,离营口100多里地,尽管每个月他们都会来小住一两天,但毕竟聚少离多,加上春妮聪明可爱,我和她姥姥总是她刚走就开始想念了。日子多了不见,便觉得抓心挠肝地难受。来又来不了,去又去不得,彼此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好隔一段时间在微信上搞搞视频聊天。春妮还不明白视频是怎么一回事情,见电话的屏幕上出现了姥爷、姥姥的面孔,耳边还传来亲切而熟悉的呼唤,立刻像注射了吗啡一样,异常兴奋地朝屏幕奔来,张着小嘴笑着,扎散着手臂,嗯嗯呀呀地呢喃着,那情形既像小燕子见了老燕子叼回来虫儿的样子,更像鱼缸外面隔着玻璃看见鱼儿的小猫咪。她搞不明白为什么能看到姥爷姥姥,也能听到姥爷姥姥呼唤自己的声音,却无法摸到姥爷姥姥的脸庞,更无法扑进他们热切温暖的怀抱。她扑上来,又退回去,看看屏幕,再瞅瞅她妈妈,试图弄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每每看见她在屏幕前的折腾,我既感到好笑,又心生无限的怜爱疼惜,常会眼睛发热、鼻子发酸,只好以手机开长了电磁辐射对孩子有伤害为借口,赶紧让女儿关掉电话,结束视频聊天。我不知道,视频停止后,春妮有什么样的情绪变化。我只知道,每次视频结束后老半天,我都会沉浸在回忆中。春妮那双充满疑惑的乌珠般的小眼睛总在我面前转着,她似乎还在屏幕前“扑棱”折腾着,弄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昨天,女儿传来一小段视频,春妮坐在床上摆弄一个带许多纽的玩具,她想把那些纽拿下来,但却始终无法办到,最终她生气了,尖声尖气地喊叫起来。此前,春妮就已开始在游戏中训练起自己的记忆、判断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过,婴儿的学习能力远远超出我们这些大人们的想象。甚至,他们还是胎儿时就已经开始了学习,等到了春妮这样大,他们智力发育的速度,几乎可以用“飞”这个词汇来形容。别人家的孩子,我没机会有更多的接触,但在春妮身上我印证并信服了电视节目里的说法。
她发现了墙上的电灯开关,便伸手去够,我抱着她靠近开关,看看她想干什么。只见她伸出小手使劲地拨弄那一排琴键一样的开关——我想她一定把它们当作玩具琴的琴键了。忽然,开关被拨下来,电灯亮了。春妮发现了,又去拨弄,开关又被拨弄回到原来的位置,电灯就灭掉了。如此两三次,春妮便发现了电灯亮灭与开关之间的联系。于是,她再伸手摆弄开关时,就不再漫无目的了,而是拨弄几下开关,便扭头看看灯泡是否亮起来。那情形,让我想起心理学教程中关于巴普洛夫那只验证条件反射定律的小狗狗。
如果说玩开关,注意到灯的明与灭多少还有点偶然,那么,学着打开拉门则完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了。她姥姥在厨房里忙着做饭菜,我抱着她隔着拉门看她姥姥近乎表演的忙碌。她姥姥发现我们站在门后,便抽空过来逗弄春妮。春妮觉得有意思,好玩,就隔着门和姥姥疯闹起来。玩到开心时,她想和姥姥有再亲切一点的接触,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这时,我轻轻地拉开拉门,让她们在门缝里贴脸、顶脑门儿。反复几次,春妮便熟套了,先隔着玻璃和姥姥逗弄,然后伸手拉门,接着便歪着身子,扭着脖子,到门边去看门开没开。这套思路对于我们成年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对于一个刚刚只有七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是多么复杂的心理过程啊。看着春妮十分认真却又很熟练地做着这一连串的动作,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她自己的思维成果,我惊诧于一个温软得像雏燕的女婴,比香瓜蛋蛋大不了许多的小脑袋里,竟然能够进行如此复杂的计算过程。
生命,简直就是奇迹。小燕子从蛋壳里钻出来,站都站不稳,哆哆嗦嗦、跌跌撞撞地让人担心,可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叽叽喳喳”地在巢穴里跳来跳去,再后来,便会跟着父母张开翅膀在院子里外飞起来,及至飞到远处,飞到半空……而我的“小燕子”春妮虽然不会生出翅膀,像燕子那样飞来飞去,但她却会另一种飞翔,那就是智力的快速发育。这飞翔比燕子的更高、更快、更远、更迷人。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每当我怀抱着春妮,哼起这首儿歌哄她睡觉时,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心里会生出许多期望和渴盼,仿佛会在《小燕子》的旋律里,看到明年燕子重回的时候春妮满地跑的情形,还有她灿如春花的笑脸。我希望那情形早一天成为现实。到那时,我会像老燕子一样,带着这只满眼新奇的小燕子,“飞”到更广阔的天地里,让她经风雨、见世面,给她的小脑袋里塞进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和数据,让那台小小的“计算机”也生出“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