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有奖金”征文】一念行医,二念庄稼(散文)

精品 【荷塘“有奖金”征文】一念行医,二念庄稼(散文)


作者:丹江诺儿 举人,3120.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66发表时间:2017-11-21 17:54:29
摘要:张大仙如今六十多了,名头不减当年。他还是那么瘦,一边行医,一边种庄稼,风里来雨里去,两不耽搁……

张大仙开始行医的时候只有20岁,那时候别人说他“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不敢请他看病。为了精准号脉,他见到人就拉着人家的手腕;为了打针一针到位,他对着自己的血管只管推。
   他的第一个病人是个快要垂死的老头,实在来不及送到公社医院,儿女非常焦急,去外村请医生距离也远,情急之下,大家就想起刚刚学医回来的他,老人的儿子慌忙背上他的药箱就走。
   看到老人气喘不过来的样子,他定神闲,不急不躁,示意屋里人安静后先号脉,两只手都号号,又拿出听诊器按在老人胸口听听。两项诊断下来,基本定性病情。他拿出圆珠笔刷刷刷地开药方,然后看着药方,从他那个黑色的药箱里拿出剪好的四方小纸片,呈括弧状,那些纸片是废旧书纸剪的。他把药丸从盒子里一样一样倒出来,包了九包药递给了老人的儿子,说:“现在就赶紧吃一包!”
   “打吊针吗?”老人的儿子问。
   “先吃几嘴药看看,病情缓解就不打吊针了。”他把听诊器装进他那个黑色的药箱里,合上了药箱。
   那时候物价便宜,张大仙第一单生意一共折合两毛多钱。神奇的是,老人吃了他的一包药后,病情就有所缓解了。九包药入肚,竟然好了。
   从此以后,张大仙便开始了他漫长的行医生涯。
   张大仙本名张中玉,为何获得仙的称谓,两个版本:一是说张大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踏着露珠回家,走着走着,黑漆漆的夜里竟然亮起了一盏灯,掌灯的人对他说家里有急病人请他去看看,张大仙二话不说跟着那人就走。给病人看病后由于太晚就留宿在主家,第二天早上睁开眼,他却睡在了一个坟堆上。二是村子东头的刘大妈忽然发病,哭哭笑笑的,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家人以为是羊癫疯,赶紧去找他过来。他看看刘大妈的症状,一不号脉,二不听诊,说是中邪了,弄一些驱邪的法子,结果刘大妈没吃药打针,去去邪就好了。
   从此,村里人就说,张中玉如大仙,既可以号脉看病,又能阴阳看邪,大仙这名字就这样冠在他头上了。他也不在乎褒贬,庄稼人没有啥坏心眼,他觉得这是一种尊称。
   据家父说,当年要不是张大仙,我的小命可能就定格在两岁了,所以,张大仙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我对张大仙有印象的时候,他已经行医十几年了,在我们那儿方圆二十里内都知道他的名字。可不要小看这二十里之内,那时候没有摩托车,自行车都是稀罕物件,张大仙一直靠着两条腿背着他的黑色药箱,翻山过河,走村穿巷,乐此不疲。
   他是我们村的包村医生,按季度到各个小队发放糖丸,说是驱虫药丸。糖丸是螺旋状的,还带着颜色,我们叫“呆螺糖”,那种糖用舌尖舔一下,直爽到心尖。
   真正对张大仙刮目相看,源于一件小事。那年秋天收黄豆,邻居三岁的孩子爬在黄豆堆上玩,小孩子不懂事,他把两粒黄豆分别塞进了自己的鼻子,那孩子本身就是流着鼻涕的邋遢小孩,这下可好,黄豆遇到鼻子里的鼻涕,膨胀了,抠不出来,也下不进去。
   小孩子张着嘴哇哇大哭,憋得脸紫青紫青的,邻居夫妻慌了神,想尽办法,那两粒黄豆就是出不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叽叽喳喳,出尽主意也毫无用处。眼看孩子白瞪眼了,大家都在心里默哀,说这娃恐怕有危险。
   那天张大仙正好在我们村里,大家涉及慌忙把他喊了过来。张大仙挤进人群,掰掰孩子的眼睛看看,然后让邻居大叔抱着孩子,他嘴对着孩子的嘴,用力吹了一口气,再用力吹一口气,第三口气吹完,从孩子的鼻空里飞出两粒泡大的黄豆。
   大家鼓掌叫好,“真不愧是大仙啊,这绝招,没得说!”
   邻居夫妻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硬是拉着大仙去家里吃了顿饭。
   张大仙不仅医术好,医德更好,不论谁家有病人去请他,他从不耽搁半分时间。询问病人的大致情况后,装几瓶药到药箱,然后让来人背上药箱,就急匆匆出门,不管白天还是夜晚。请张大仙,背他药箱,这好像形成了规矩。待看了病人下了药后,他便背着药箱不紧不慢地回家了。
   同样的九包药,别人都比他要的价贵,一直到今天,他的要价依然是最低的。
   张大仙第一身份是村医,第二身份是农民,用他的话说:“治病行医挣的钱养活不了老婆娃子。”村里人说:“张大仙真是神人哪,医术高超,种庄稼也一流!”
   经常看到一个情景,张大仙的黑色药箱放在地头,他撅着屁股在地里薅草。
   那一年在丹江河边老家,他种了二十亩辣椒,秋天摘辣椒的时候,他和老婆搭个棚子在地头睡了整整四十天。天蒙蒙亮就在地里忙着摘辣椒,怕吃饭耽搁了时间,一天只吃两顿,喝点开水吃点馒头。他身高1.7米,体重却不足40公斤,大家担心他身体扛不住,劝他:“你给自己弄两瓶营养水输输吧,你又不差钱儿。”
   张大仙咧嘴一笑,说:“那东西能不输就不输,没馒头的营养价值高哦!”
   村里人说:“张大仙行医几十年,从没有马失前蹄,他号脉准,下药对症。”
   听到这话的时候,张大仙的心里咯噔一下,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也失过一次前蹄。那时他大仙的名号才得来不久,心里正飘乎呢。有天正在地里哼着歌儿锄着草,他大哥急匆匆地赶了过来,站在地头大声对他喊道:“妈在我家突然病了,你赶紧回去看看!”张大仙二话没说扛着锄头就回了家拿了药,让他哥背起药箱,他跟在后边三步并做两步向他大哥家走去。
   老太太气息微弱,他先是号了右手的脉,接着拿出了那件听诊器听了听,还按了按他妈的肚子,敲了敲跟鼓似的,他深叹了一口气,对他哥摇了摇头……
   一家人开始忙碌了,给老太太穿上提前做好的寿衣、寿鞋,棺材抬出来刷了黑漆,就差把老太太移到地上了。一家人一个个瞪着眼睛等老太太咽气,谁知道这一等就是三个月。他妈又轮到他家住了,把他妈抬到他家的第三天,老太太瞪着眼睛看着他,嘴唇不停抽搐着,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然后脖子一歪,死了。
   这件事儿他深埋在心里,以后无论给谁号脉,他都号两只手的脉。
   张大仙如今六十多了,名头不减当年。他还是那么瘦,一边行医,一边种庄稼,风里来雨里去,两不耽搁……

共 23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记得有个故事,传说医圣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期,当时长沙连年流行瘟疫,每年都死很多的人。张仲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开方,做到办公、行医两不误,后人因为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便仿效他,把在中药店行医的中医称为“坐堂医生”,把中药店多称为“堂”。 古人常说:医者父母心。为医者,理应拥有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医者若为名利,则违背了行医之道。孟子在《梁惠王上》中说:“医者,是乃仁术也”。散文《一念行医 二念庄稼》通过医生张中玉的几十年行医生涯,通过张医生的一件件小而神奇的医案,很好地塑造了一位精于医术,心念农民的医者“张大仙”的形象,张大仙的医德与医术值得每一个人钦佩,人们尊称张医生为“张大仙”里边也满满地包含了深深的敬意。文章语言诙谐幽默,把张医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颇有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的风格,好文推荐阅读共赏!【编辑:上大人孔乙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125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7-11-21 17:57:59
  为张大仙的医德、医术点赞!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7-11-21 18:00:19
  感谢老师美文投稿荷塘,学习了!文中个别字做了校对,欢迎老师继续投稿荷塘。
回复2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21 18:33:38
  谢谢编辑校对,今天头疼发烧,写完就发出去了,可能有错别字,请多包涵!
回复2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22 08:58:40
  编辑好,辛苦你了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22 06:19:14
  感动中肃然起敬!文学就是要弘扬这些人物。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1-22 08:59:10
  谢谢红叶编辑点赞,问好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25 10:23:33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向老师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