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五) ——诚信教育的核心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之(五)。经文如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一、经文大意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欺”就是蒙蔽,一个人有了情绪,良心被蒙蔽。一个人有了欲望,良心被蒙蔽。所以说“去人欲,存天理”。“诚”是纯正、清净,所以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自欺是什么状态呢?“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赶紧离开(不要欺骗自己),这是比如恶的念头影响不到我们。我们喜爱一些善事,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是从心里面喜欢,是真实的情感(不要欺骗自己)。不自欺就是阳光普照,自欺就是乌云遮住了太阳,“此之谓自谦”,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是指自己的良心,自己的光明德性始终不受污染。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管住自己的思想念头,不让自己不好的念头来污染自己的光明德性。“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个完善有本性,不受我们思想念头的污染、蒙蔽,就如我们现在讲的不忘初心。这就是所谓“慎其独也”。
二、经文里几个关键的字词
1、“所谓诚其意者”的“诚”。我们今天讲“诚信、意诚、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也有“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那么什么是诚呢?。
我们借助《中庸》里面的经文来解释一下。《中庸》里有这样一段经文:“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之者也。”
第一句“诚之者,天之道也”,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天地的德性就是生养万物,它没有偏爱,了没有自己的情绪。毛主席在诗词里也写到:“天若有情,天易老”,天没有情,没有私情,所以天地是真正的博爱。正因为天地无私,所以天长地久。《道德经》里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因其“不自生”。“不自生”,就是说不为自己打算,没有自己的私利欲望。天道至公,惟与众生。天地以其虚静之心,施恩于万物而不责报,不像世人那样只求个人私利,甚至夺人之利为己有,所以不能长久。天地有博大的胸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故天地才能长生。关于“诚”,曾国藩也讲过一句话:一念不生是为诚。心里面一个念头都没有,专一、清净、无为。“无为”不是做事,是心里面没有一点点自私、一点点自我、是一个无我的状态,这就是“诚”。
我们现在讲的“诚”与经典里“诚”的意思已经相差很远了。按照经典,真正做到了“无我”,真正做到了“一念不生”,真正做到了“无为”才是“诚”。真正做到了“无为”,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像天地一样清净无私,放下了自己,才包容了万物,才担当了生养万物这样一个责任。所以我们说“为天地立心”,也是立一颗天地之心,就是无私的心。这是帮助众生的心,生养万物的心。所以我们济世助人,帮助万物,这样才能与天地合一。所以“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其实就是“至诚”。
第二句“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人道要效法天道,天这样至诚无私,我们人呢?要做到天人合一,向天学习,跟天一样。所以《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仿天地的清净无为,像天地一样真诚至诚,顺天地之道。所以人道就是顺天道,顺天道干嘛呢?济世助人,帮助万物。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使命,都是做这件事的,不管什么人,只不过是我们每个人的工具不一样,职业不一样。我们利用自己的职业来济世助人,帮助万物,这就顺应了天道,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明合其明。天人合一。
第三句“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就成圣人了。圣人是什么样子呢?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就是一种智慧,言语行动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我们凡夫不行啊,要做一点好事,都要与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做抗争,这就是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为什么达不到呢?因为“不诚”啊,所以说至诚感通。
当一个人真正达到至诚的时候,那是最高的境界,最好的作品。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他是酒后无意中写的,那是一种无我的状态。酒后醒来,就问,这是谁写的,难道是我写的?怎么写得这么好啊?所以说他在那一个刹那间,那一个片段里实现了天人合一。
第四句“诚之者,择善而固之者也。”诚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那么如何做到至诚呢?“择善而固之者也”,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才行。择善就是断恶修善,守在一个善中,这样至诚,就自然感通。当然,这也不容易。我们讲了“七证”功夫,怎么做到至诚呢?得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格物致知,致知,到一个知性出来以后,就至诚了。知性是什么,就是良知。致知就是良心发现,怎么良心发现?格物。把物欲、自己的情绪、烦恼、自私自利的通通地格除掉,就达到知,良知,良心发现了,就达到了至诚。格物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格物致知”也不容易做到啊,得有功夫。“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七证”的功夫,有了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达到格物,才能够实现意诚。
以上是通过《中庸》的经文来解释什么是诚。这个“诚”在经典里面,它的含义是很深的。
“所谓诚其意者”的“意”。什么是“意”?就是我们讲的意念、念头。意是最活跃的,最不稳定的。“心猿意马”,这意是像一匹马一样来回地上窜下跳,不停地在我们头脑中活跃。所以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的产生来自于这个“意”。这个“意”往往会欺骗我们自己的这个知性,这个良知。它就像一团乌云,往往就拽过来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把自己的良心给蒙昧,蒙昧以后,我们就说一个人的良心被狗吃了。其实不是被狗吃了,是被我们一些不好的念头,恶念给蒙蔽了,恶念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利他就善,利己就是恶。有一句话说:为他人着想是最高的学问。为他人着想,那就是善呗。所以这个“意”是最不老实的,不老实就是不诚实。那怎么样让它老实下来?那就要净化它。怎么净化?要诚,要让它专一、无为、清净、一念不生。所以我们一个人的修身要从净化自己的意识开始,从念头开始,改念头、转变念头。把恶念转变成善念。我们有句话叫“自净其意”,自己净化自己的意念,净化自己的念头。其实念头净了,念头纯正了,你的思想就纯正了,念头是思想的前沿阵地,这个念头失守,把不住自己的念头,思想就污染了,思想一污染,心就污染了。心一污染,恶就出来了,自私自利就有了。把念头这个最前沿的阵地把住,把这个基本的元素给筛选。我们的念头有太多太多,看见什么想什么。如果把每个念头都筛选,把恶念转成善念,念念不为自己,念念为人民服务,念念为人类,念念为国家,念念都 为我们眼前的这些人事物,这就净化了,也就是我们讲的敦伦尽分,把念头止在自己的本分上。眼前是父母,念头就纯正在“孝”上;眼前是儿女,念头就纯正在“慈”上;眼前是领导,念头就纯正在“忠”上,眼前是部下,念头就纯正在“仁”上。所以五伦十义,我们念念都在自己的责任义务上,就纯正了。父慈了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都在这十种义务上,就纯正了嘛。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要修学。怎么修学?还是那七证功夫。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的“自欺”。什么 是“自歁”?我们讲了,为人处事,我们的意念最重要,但是我们的念头有善有恶。自歁就是自我的这个念头占了上风。“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德性本来是明德,是光明的,是昧了良知,善心被蒙蔽,就自歁了。所以说,人往往有两个我,一个是真我,一个是假我。一个小学生记日记说,每天早晨起来都有两个我做斗争,一个勤奋的我说:起来吧起来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懒惰的我同时也说:睡一会吧睡一会吧,千金难买早晨睡。这就是一个真我一个假我,勤奋的我是真我,懒惰的我是假我;善良的我是真我,丑恶的我是假我。当真我战胜假我的时候,真我做主的时候就是善,假我做主的时候就恶。自歁就是假我做主,真我做不了主。围绕自我,围绕自私自利去考虑问题就是自歁了。我们的私欲、习性都很重,不由自主地都在自歁,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都是物欲。眼睛喜欢看好的,漂亮的;鼻子要闻好味道;舌头要吃美味;所以我们每天都被这些好看的、好吃的、好闻的、喜欢的所蒙蔽。我们吃饭时,这个舌头上面有些个蓓蕾,我们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其实就处决于舍头上的蓓蕾。这个蓓蕾是什么呢?我们小时候吃一样东西,大人教我们,这个好吃。其实“人之初,性本善”,人小的时候没有区别,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给什么吃什么,他没有好吃不好吃,是慢慢慢慢他有了记忆,你给他刺激,说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然后把这个记忆储存在大脑里,长大后,这个蓓蕾一偿,那个储存的记忆标准不一样,储存的那个是自我,最初的那一种体验就形成了自我,自我就形成了标准,然后再遇到这些事物,符合标准的就是美味,不符合标准的就不好吃。为什么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呢?就是存储的不一样,那你说是真的假的?假的。为什么一样东西,一个人喜欢而另一个人人不喜欢吃呢?那客观吗?不客观。所以是假的嘛,自歁啊。什么东西过了嗓子眼,都是一个样,没有味道的区别,味道在哪里呢?在舌头。几十块钱的一道菜与几千元的一道菜,区别在哪里?在舌头上。过了舌头,进了食道,食道里没有味觉。不然你拿块胶布把舌头粘上,那就是一样的味道了,所以是自欺。我们通过五官把外界的信息传到自己的意识,然后起念头,对比自己原来自私自我的标准,适合了就是好,就喜欢。不适合了就排斥,这就是自歁。如果要把这个自歁拿掉是很不容易的。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的“自谦”。什么是“自谦”?一个人什么叫真正地做到了谦恭、谦让、谦卑、谦虚谨慎?去掉自私自利,做到至诚了,那就是淡化自己、清净无为、踏踏实实,自己的念头非常老实、诚实。所以圣人都是很谦恭、谦卑的,永远不骄傲。我们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是一个很平实的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到不傲慢,真正的境界是什么呢?至诚。做到了诚,起心动念老老实实,这就是做到了不傲慢。所以一个人的谦德是一种品质,易经六十四卦,只有一卦谦卦是六爻皆吉。为什么呢?谦卦是地山谦,就是大地在山的上面,高高的山顶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才能包容万物。我们讲“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个人的地位很高,丫得很高,看得很远,做事很平实,很平常,这就是一个人谦的品德。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慎独”。“独”就是独明,就是觉悟。自己的知性始终处于一个能够格物的状态,能够不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影响,处在觉悟当中、明理当中,这就是慎独。这就是真正做到了“自净其意”,格物、致知、意诚,也就是不自歁。始终不自歁,始终不蒙蔽昧自己的良知,就慎独了。
三、我们的诚信教育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说失去了诚信,哪里都有歁骗。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短信诈骗很多,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一个人做到了不自歁,才能不歁人。他有良知发现,他肯定不会去欺骗别人,往往是自歁、歁人,然后被人歁。一个人不自歁,他也不会欺骗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所骗。往往是我们自己歁骗了自己,才能够被别人骗。
所以诚信教育怎么进行?诚信教育有难点在哪里?
第一个难点是做到不自歁。让一个人做到不自歁,自然就会诚信,而且做到不自歁以后,他不会欺骗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所歁。所以你看我们受骗,往往是什么呢?先自歁了再受骗。为什么呢?往往电话诈骗、短信诈骗都是先给你好处,如你的手机号码中大奖了,几百万,然后呢?想要奖,先把手续费寄过来,身份证号码发过来,信息泄露,被人骗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先自歁了,你想要这个奖,你不是被自私自利蒙蔽了吗?如果良心始终在慎独之中,觉悟之中,即便是国家有奖金,那不义之财,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我就不要了。我领过来以后也把它捐出去,既然领过来又捐出去,那领它干嘛呀,就不要领呗。所以说自歁才歁人,最后被人歁。同样我们做到了自爱,也才能爱人,也才能被人爱;做到了自尊,才能尊人,才能被人尊。这是同一个道理。
要做到不自歁是很难的。现在物欲很重,功利心很强,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其实对事物的本质明了了、明理了、觉悟了,良心就会唤醒出来。你比如财,财的本质是什么?过去哪里有金钱?没有。钱是为了生存的,种地的与放羊的,种地用打的粮食去换放羊人的羊,都有粮食吃,都有肉吃。跟织布的一交换,有衣服穿了。有粮食吃,有衣服穿,生存。这样商品的交换就是金钱的本质。但是今天不是,今天温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天我们对金钱的追求是什么?是享乐、是欲望。欲望有没有尽头?没有,欲壑难填。如果我们看到金钱本质是生存上,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贪心起不来。我们当老师,是教育工作者,拿的是国家的工资,是纳税人的钱,给我们干嘛的呢?给我们生存的,不是给我们成为百万富翁的。明了这个,生存有啊,吃住不愁,那就满足啊,知足常乐,一个人的状态就好啊。我们争名夺利,这个名是干嘛的呢?名是榜样,是模范。我们真正要做一个优秀者,模范者,是要做榜样的,可不是拿来加分数,去评职称,去涨工资。食物的本质是什么?是为健康。什么是健康的?五谷杂粮、蔬菜、萝卜白菜保平安。但是我们不是,为什么呢?吃好的美味,是为了享乐。享乐后,这个物欲起来了,就自歁了。吃饭自歁,追名逐利自歁。房子的本质是什么?挡风遮雨的。但是我们呢?豪华的装修,来攀比啊。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完成人生使命的工具,是济世助人,帮助万物。老师也好,警察也好,医生也好,都是如此。老师的三尺讲台是工具,医生的手术刀是工具。就算是国家总理,手中的权力也是工具。都是为了济世助人,帮助万物,都是平等的。可是我们把工作做成什么了?做成了谋生,自私自利,追求享受的一个工具,这就自歁了,也就是我们忘掉了初心,忘掉了事物的本质,迷惑了,被这些享乐、虚荣、攀比、自己的感受、情绪蒙蔽了,我们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再比如我们男女关系的本质是生儿育女,延续人类,但是现在弄得是色情泛滥。追求刺激、享乐,所以迷惑了我们的青少年。所以做到不自歁,就要明理,明白事物的原本,本立而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