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由“惯性”想开去(杂文)
某老人在公共汽车上,被急刹车撞到一女子。此女回头便骂:老不死的,瞧你那德性!老人辩解说:是惯性,不是德性!
这里,“惯性”用于物,“德性”用于人。但现实生活中,“惯性”之意常被引申用之于人,且与“德性”有着关联。
有个小故事:某人被心里的阴私搅得坐立不安,实在憋不住了,便去忏悔。他承认好几年来,经常从工作的堆木场偷建筑材料。牧师问:你拿了多少?这人回答:我自己可以盖间房子,儿子和两个女儿盖房子也足够了,我们还要在湖边造个小别墅。牧师说:罪孽深重啊!我得考虑一个影响大的赎罪苦行……你以前盖过静修所吗?这人回答:没有,神父。不过,如果您能定出个计划,我倒可以搞到木料。
故事透露的信息是:人之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改变,改变需要条件。
由是想到了荀子。宣扬性恶论的荀子对于人本身的改造有着独到见解。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其《劝学》篇有精辟论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每个人都可以修炼成为君子。君子之惯性,昭示着良好的品德与修养,就像“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看来,君子应重义避利,这是有别于小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曾经听说欧洲市场排斥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原因在于中国商人重利忘义,中国商品“假冒伪劣”。一度以为那是“不怀好意”的偏见,是小题大做、故意为难之举。及至被商界同胞扇了几个耳光之后,方才醒悟,顿生“当局者迷”的感慨。
据传,某市领导在质监工作会议上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可以有区别地对待。那些对身体没有多大危害的,比如服饰一类,在管理上可以松一松。一方面,可以让那些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有碗饭吃;另一方面,“水货”价格便宜,普通百姓愿意消费,市场有保证。但是“进口”产品要严格把关,那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马虎不得,如若出现问题,不好交代。
抱如是之观点的绝非个别。但对于其中的厉害,人们似乎有所忽略。“蝴蝶效应”同样适用于商道,“有区别地对待”无疑为“假冒伪劣”横行打开了方便之门。
学好不简单,学坏很容易,如若小疾不治,久而久之,必成顽症。若干年前,媒体曾披露假制“中华鳖精”的案例:水龙头下挂一鳖,然后加糖精装瓶了事。原以为这是个案特例不足挂怀。及至后来“毒奶粉”出现,“地沟油”、“瘦肉精”相继被曝光,再后来“染色馒头”面世,才明白了“假冒伪劣”已渐成商界之惯性,也才真正透彻了“远虑近忧”之说法。
总理曾说:“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尽管总理不止一次提到商人与道德的关系,并指明道德之剑应该是悬挂在商人头上不可逾越的利刃,但层出不穷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依然让我们谈“食”色变。
如果仅仅将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归结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那是不够彻底的。因为那远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追根溯源,探寻道德滑坡的原因所在,才能开出一服治世的良方。
谈到经商之道,一定很少有人把它与文化挂起钩来。因此,考证一下我国历史上的那些商界奇才,或许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从陶朱公范蠡而下,直至平遥商业巨族乔家、“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钱王”王炽以及宁波商团的先驱“五金大王”叶澄衷,这些商界巨子无不被冠以“儒”的封号。学识渊博、温文儒雅、为人宽厚、处事诚信、乐善好施是他们共同的品性。
但凡到过扬州的人,必然会对那些私家园林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但却是一个极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单就文化地位而言,它排名世界第一。扬州盐商雅俗并举亦儒亦商,正如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叔成所说:“没有扬州的盐商,就不会有‘扬州八怪’。反过来,这些文人也赋予了盐商相当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含量。”
因而,上升到文化层面来探寻道德滑坡的原因或许可以触及根本。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载体,道德滑坡、精神缺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抛荒。而唯有确立于精华文化之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培固道德与精神的土壤。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我们迷失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经典被扔进了故纸堆,连同几千年来优秀的华夏民族的品质。孔子被遗忘了,君子之道何存?
经济的繁荣不能抹掉教育改革的败笔。距离传统越远,我们将失去得越多,不只是生命,还有灵魂。
救救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