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赏析) ——浅谈山水游记的柳宗元与欧阳修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两篇名篇。细细品读,发现两位名家被贬后的心路历程迥然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大不一样。
古人被贬官后,为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柳宗元和欧阳修亦然。面对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欧阳修对于“山水之乐”却能“得于心”。似乎柳宗元内心的悲凉凄苦更加难以平抑。被贬职的欧阳修虽然内心苦闷抑郁,但是,让人觉得醉翁的淡定自得,在逆境中却胸怀天下,忘却个人得失,与民同乐,是何等的豁达的胸襟。
身处逆境,古人为排解心中的抑郁,往往寄情山水,寻山水之乐。徜徉山水之中,大自然的美景会让他暂时忘却官场失意,自然乐之陶陶。乐往往有两种极致,乐极生悲,其乐融融。面对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柳宗元自然成了前者。《小石潭记》中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欧阳修自然成了后者,“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个真正的会游山玩水的人。乐的时候能一醉方休,醒来能以文明志。虽然柳宗元也是个游山玩水的高手,为啥这样说,《永州八记》为证,但相比欧阳修来说逊色多了。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此乃大家风范。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人生遭受重大打击,精神上难以解脱,走进山水美景中,只能寻得心灵短暂的宁静和愉悦。政治失意左右着他欣赏自然美景的心情,随自然美景的变化,心情也在起起伏伏。心情受外在环境影响,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不计个人得失,将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和乐。闲暇之余,交好友智仙和尚,品酿泉美酒,览琅琊美景,与民同乐,其乐逍遥。忘怀得失,心系百姓,何等的大气!较之柳宗元来说,欧阳修心理成熟健康的多。欧阳修自号醉翁,并非真正的醉酒,醉在治理的一方水土,醉在一方乡情。醉酒有两种原因,一种借酒浇愁,一种是酒逢知己。他饮少辄醉,当然是酒逢知己,酒不醉人人自醉。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没有沉沦,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积极健康地生活,这种坦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自然赢得一方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心有千千结,柳宗元和欧阳修亦然。欧阳修无疑是解结的高手,柳宗元稚嫩得多。交山中高僧,古代隐居山林的僧人道德大多高深,和高僧交友,参禅悟道,是解结的好办法。听山泉轻音,无疑也是荡涤心灵解除心结的好办法。治理一方水土,谋一方百姓的幸福,成就一番事业并用文章记叙,可以说是解结的最好方法。柳宗元解结的方式单一,玩中解结,玩只能磨磨意志和理想,自然心头的结难以解开了。终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怅惘和愤懑之情暴露无疑。同样两篇山水游记,一个记之“悲”,一个记之“乐”。探究“悲”情和“乐”意的基础,是心胸的狭窄和豁达。
同样遭贬谪,柳宗元和欧阳修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心理反差,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他们生平得知:家庭成长环境和人生成长历程,是造成巨大心理反差的重要因素。柳宗元出生名门士族,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年少得志,仕途春风得意。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革职,在顺境中成长,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打击,自然心理的承受能力很差。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经历多次贬谪。成长在逆境环境中,又经历人生的几次大起大落,一切看得很淡,心胸自然也就豁达起来了,从“治世”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
从山水游记中可以悟出古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细品不难发现柳宗元的消极避世,在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正视现实,勇敢地去面对。“一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欧阳修能直面人生挫折,不为这些身外之物而忧愁,懂得何以解忧。他诗酒山林,随遇皆乐,显示自己绝不曾因横遭打击垂头丧气;反而意气自若,心态安怡,表现出泱泱君子的坦荡风怀,铮铮铁骨。无疑,欧阳修更加豁达。这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