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力写手选拔赛】老黄牛(散文)
前些日子在边远的山里下乡,又见到了黄牛,勾起我与牛之间的一段情愫。
我出生在清江边的一个小山村,从小跟牛一起长大,熟悉牛,喜欢牛,和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童年时代生活比较艰苦,放学后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有时帮父母做点小事,大多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放羊。想想那会儿,一边放牛羊,一边游戏,有时还骑在牛背上玩耍,枊笛在山谷回响,欢声笑语洒在回家的羊肠小路上,那是一段多么纯真快乐的时光。
说起家里的老黄牛,可以说是黄的清一色,没一根杂毛,它那一身像绸子般光亮的黄膘毛,从头至尾,包含那厚实的脚趾甲。除了那光彩鲜亮的毛色外,她那铜铃一样大的眼睛,青里透亮的弯角,四条粗壮均匀的腿也十分惹人注目。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大多数农村娃来说,牛是普通的动物,追溯到远久以前,家里有头牛翻地耕田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如今或许牛耕少了,在城里娃娃们眼里,牛好像是稀有动物,偶尔见到它就会兴奋地惊叫起来。只有与牛接触时间长了,才会对老黄牛有独特的情感。爷爷养的那头大黄牛,对养育它的人表现得很温顺,叫它走就走,叫它停就停,叫它转弯就转弯。但如果遇上它不喜欢的人,它就会用脚踢他,或用角顶他,以致大部分人都怕它。耕田时,只有邻居曾爷爷架得住它,干农活时很听话,我至今仍不明白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日前一位好友下乡,碰到一头大黄牛,搞得还很纠结。原来是牛在田野吃草,这好友主动和牛打招呼,可牛不理它,好友生闷气了。好友从小在农村长大,成年后外出工作了几十年,语音、语调都有了很大变化。我劝他别生气,这么多年没有和牛亲近,连与牛沟通的语言都忘记了,说一口土洋结合的普通话,有时连人都听不懂,何况牛呢,不能说是牛不懂礼数。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三四月间是农耕时期,是老黄牛最艰辛的时候。爷爷每天还没有亮就起床,把牛从牛圈里牵出来,先把它伺候好,吃上好的青草。老黄牛在犁田地时,鼻孔中喷着热气,不知疲倦地埋头拉犁,一个劲地往前走。有时它劳作累了,脾气也有点倔,就是只剩最后几下它也会不干的。
在我的印象中,婆婆爷爷一年四季总是在从家里到地里,又从地里到家里,含辛茹苦的劳作。夕阳西沉,爷爷牵着老黄牛,背着青草,将老黄牛带回牛圈里。每当爷爷走到家门口,我们两兄弟就站在大门口不停地叫着“爷爷、爷爷”的,爷爷总是笑嘻嘻的,不停地答应着。吃饱喝足的老黄牛,不时甩动尾巴驱赶蚊蝇,蜷伏下来,怡然自得地反刍,回味着青草的美味。
我在读初中时,老黄牛已年老体衰,耕不动田了,老乡就把它杀了。听爷爷说,那时牛是不可随便杀的,杀牛前要通过专家查看,上级批准。杀牛的那天心里难过,我没敢去观摩。据说当时老黄牛还流泪了,真是可怜!
为什么牛的命这么苦,有许多说法。古人认为,牛是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因激怒了天帝,就惩罚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侗族中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见人间百姓终年劳累,不得温饱,安排牛魔王下凡传话,“赐人三天吃一顿饭”。谁知牛魔王传成了“赐人一天吃三顿饭”。牛魔王为自己的失误深感内疚,于是下凡变成耕牛,替人出苦力赎罪。由于牛卖力干活,家家获得丰收。人们出于对耕牛的感激,每年春耕后都为它洗尘,后相沿成俗。
牛是耕田、运输、拉磨的能手,在古战场上曾经都可见到它的身影,这是其它家畜所不可比拟的。牛还能提供牛肉、牛奶作为食品,牛皮是原料,牛骨牛黄是药材,就连牛粪还是天然肥料。因此人们对牛的热爱、同情和敬意,其感情的深厚真挚非同一般,不仅农人喜欢它,文人墨客还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赞美牛的品格和心灵,抒发了人对牛的热爱和敬意。古人诗词中尤以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著名。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耘,这是多么高尚的节操!
元朝吴澄的《题牡牛图》,描摹出了牛的情态,又写出了牛的高贵品质,舐犊之情,“已济伺同队”的集体主义精神等,都显示了牛的精神境界之高。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都曾自喻为牛;郭沫若先生还愿做牛尾巴,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的横幅。咏牛的诗篇作为人们理想的载体,象征着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人们的精神食粮。
人们常常用“老黄牛”精神来比喻踏踏实实、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的人。“勤勤恳恳”既是牛辛勤耕作的精神,也是在当今提倡的中华民族精神。丰厚的牛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为人们提供了启迪心灵之门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文化也饱含生命的真谛,使人类更达观地对待命运,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平和地对待荣辱,更睿智地对待人生。
在新时代,我们呼唤“老黄牛”精神,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人人都出一份力,实现中国梦就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