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文化本色是不该流失的(杂文)
现实之中国,让世界侧目的,不仅仅是经济的迅猛发展,还有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在很短时间内便已出现的各种问题,从人文到自然,从个体行为到整体认知,都与传统有了很大的反差,有时甚至格格不入,再次印证了急功近利思潮的严重泛滥,凸显了国民整体素质的不足。
急功近利思潮的根源以及国民整体素质不足的最突出表现是不思考。
不思考便无自觉,便盲目,犹似无知的婴孩“有奶便是娘”。很明显,这与我们传统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是相悖的。其长期存在和发展,必将导引主流意识形态的异化,甚至趋向于畸形。不论是盲目的自信抑或盲目的自卑,其结果大抵都是如此。
盲目自信的结果已经再清晰不过,稍稍翻阅一下中国的近代史即可了解。而盲目自卑在形式上却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常常使人误以为自信。究其实,那不过是“假洋鬼子”式的伪自信而已,骨子里是瞧不起自己的。一味崇洋媚外、动不动主张“全盘西化”即为典型。
单纯从东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来看,就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关于气节与生命的地位认知便有着很大的不同,东方崇尚气节至上,西方崇尚生命至上。因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外张”之别。深受东方文化熏陶的日本在其后来的西化过程中,大和民族的性格发生了裂变,是骨子里的自卑扭曲了它的民族心态,军国主义的思潮涌动便不足为奇了。若从表面的形式去看,它的伪自信甚至是带着十分的狂傲的。我个人以为,日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的无根。看大和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很奇特、很另类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很边缘,似乎总处于“漂移”状态之中,而这种无根的“漂移”文化所带来的无归宿感成了它民族性格裂变的巨大诱因。
事实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整体看是一致的,莫不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盲目、被动到自觉、主动。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又不尽相同,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性。每个民族在其生存、繁衍、发展的过程中所培植和凝聚起来的精神,无不上升到思想的高度,浓缩为文化的精华。所以,文化作为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有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这是文化的本色。纵然历经沧海桑田、地老天荒,文化本色是不该流失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文化的自我放逐还是文化的曲意渗透,都必然亵渎光明,破坏和谐,践踏和平,带来民族的巨大灾难甚至是全人类的浩劫。
透过历史层面看华夏文化,其稳定性、连续性和持久性无与伦比,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思想的积累,造就了它的博大精深,那些顺天时、制天命、求仁向善、天人合一的思想元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本质与本真。
拥有本真文化的民族,生命力是强劲的。唯有华夏民族能从大自然变幻万千的水中悟出外柔内刚、刚柔兼济的“太极”真谛。作为华夏文化的思想精髓,众多的经卷典藏开辟了我们灵魂的天空,支撑着我们精神的大厦,引导我们步入圣洁的殿堂。这便是我们的民族千秋万代纵然历经磨难仍然生生不息的根源。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我们的抉择却显得尤其艰难。经济风潮裹挟着精神的枯枝败叶席卷而来,诱人的阿拉伯数字开始迷障人们的心智,现代版的“假洋鬼子”应势而生,传统被抛弃,经典被扔进了废纸堆,民族自信荡然无存,“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时之间颇为流行。然而,当秉承传统文化的力量日渐崛起的时候,我们于惊喜中赫然发现,毫无掩饰、没有虚假、货真价实的发展才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便在“土得掉渣”里解构了一些人对于“洋”的敬畏,在“嘻嘻哈哈”中诠释着对“假洋鬼子”的蔑视与痛恨,挺直腰杆的中国农民照样可以享受“苏格兰调情”。这是符合我们民族的整体认知的,所以得到了极大的认同。
就在内地逐步崛起的同时,我们又蓦然发现,“西风骀荡”的沿海地区如上海、厦门等地悄然出现了“孟母堂”式的复古型私塾,教授孩子们读诵汉学经典,学习传统礼仪。很显然,带有强烈复古意味和复古气息的读经运动并非对现实的盲目反叛,而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季羡林先生认为,我们的国学并不是纯粹的本土文化,其中也包容了许多外来文化。这无疑是要求我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撇开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不悲观自弃,要乐观自信,始终固守文化本位,保持文化本色。惟其如此,才能坚定我们的民族意志,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