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一亩村头荒(小说)
一
记事的那年,鲁西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合理张庄村,开始搞土地承包责任制。分地那天,三三两两兴奋的村民相互间打着招呼,陆续向村中央一片开阔地聚拢,开阔地那棵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沧桑、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呼啦啦一片晃动的人群心怀惊喜,闭不上的嘴巴或高声谈论或窃窃私语。
“哎哎,好了好了,都别瞎咋呼了!人都到齐了吗?各个生产组的组长负责点一下名报上来。人齐了,咱就去分地,都别给我磨磨唧唧的,快点,快点啦!”生产队长王富贵重重拍了几下巴掌,站在砖头垫起的台子上,唾液四溅,大声喊着话。
一组的靠这边站,二组去那边,三组留下来,快快。三个生产小组的村民,在各自组长的指挥下,很快聚拢成相对独立的一小撮。听,开始点名了……
“王富安家来了吗?”
“哎,分地是天大的事,早来了。”
“王二糕家来了吗?”
“来了,来了。就站在在你后面。”
“王登福家来了吗?”
“耶,来没来,也亮个相,吐句话呀!”见没人吱声,小组长四下环顾一圈,加重口气,再次点了王登福家的名。
“来啦,来啦。俺家登福昨晚吃得不好,拉了一晚上肚子,到现在还没爬起床,俺是他媳妇,来了还不行吗?”王登福媳妇迎春只顾惦记躺在床上的丈夫,一时走了神,见小组长又点到她家的名,这才慌张张大声应着话。
“哎哎,王登福不来能行吗?这分地可是件天大的事!今天,大伙都在这,我可先是把丑话撂这了,家里的男人来不来,我无权干涉!可我要多提醒一句话,来分地的老娘们能不能当了这个家?要是扛不起这个责,最好赶紧地回家去,把当家的老爷们喊过来……”
“嗨嗨,‘好话说三遍鸡狗不待见’,你这说的是啥屁话?真是狗眼看人低!说你能,咋还真就喘上了!俺那口子不是前两年前在外出挖河修渠时摔伤了腿,走路不方便吗?这不,昨晚又生病起不了床,俺知道分地是大事,既然我来了,老娘就能扛得起,当这个家!信不?”
哈哈,嘿嘿,呵呵……炸了锅般,笑声四起,肆无忌惮。
“嗨嗨,笑笑,就知道笑,笑个球!各小组统计得咋样了?快,快点报情况!”队长王富贵有点不耐烦,耷拉着个“驴脸”,气嘟嘟大声喊着话。
“报告队长,一组到齐。”
“报告队长,二组到齐。”
“报告队长,三组到齐。”
“好,到齐了,咱一会就准备去分地。下面,我还要强调个事,大伙都给我听好啦。”队长王富贵猛吸两口,丢掉手里的烟屁股,开始喊话:“村里的老少爷们,分地是件大好事,咱为了把好事办好,分地采取抓阄的方式进行,按抓阄的先后顺序依次丈量。我丑话说在前,这要是谁时运差,命不好,抓阄摊到了孬地,不许胡搅蛮缠瞎胡咧咧,都是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少爷们,为这事闹翻脸,传扬出去丢人不说,会坏了咱村里的名声,是不?要是没啥意见,鼓鼓掌,算通过。下面,咱就以各小组为单位去分地吧!哈哈。”
噼里啪啦,一阵凌乱却热烈的巴掌声过后,各家各户的代表扛着铁锨,一路咋咋呼呼不停喊叫着,紧紧跟随在生产队小组长、会计的屁股后面,热火朝天分田地(责任田)。
二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田间地头,散乱的村民人人憋不住喜悦,脸上漾满笑容。
小组长接过会计用小纸片写好的“1——30”个阿拉伯数字,当着来分地所有村民的面,一个个团成小纸球,然后紧紧攥在两个手里,晃了晃拳头,大声问:“来来,各位老少爷们,谁先抓阄?”
“哎哎,让我先来,看看咱运气咋样?”年龄偏长的王福安红光满面,抢先一步凑近小组长,捏起一个小纸团,犹豫不定放下来;接着他又重新选一个捏起来,再放下;磨叽了好大一阵子,鼓起牛眼,不知道到底捏那个。
“唉唉!富安哥,你咋恁磨唧,咋像个大老娘们,就不能不干净利落点!”
“嗯嗯,就是呀,大家都还排队等着抓阄呢。看看你咋这样,快点行不?”
“哼,你要是再耽误大伙的时间不捏阄,可换我们啦!最后剩个算你的。”
听到大家议论纷纷催促的抱怨话,王福安索性眯起一双牛眼,右手哆哆嗦嗦地小心捏起一个纸团,生怕会长腿跑了似的紧攥手中,扯开嗓子,大喊一声:“嗯,菩萨保佑,风水宝地就是它了!哈哈。”
“呀,看你神神叨叨的样子,啥号?瞅瞅,满意不?”
王富贵扭转身,小心翼翼打开那个小纸团,定睛一观,双手捂脸大声叫起来:“哎呀呀,我的个亲娘老奶奶,咋抓了个十四号的阄?估摸着要摊到那片纠结堵心的洼地了!呸呸,看我这臭手!”
“哈哈,洼地好,天旱雨水少时,浇地多方便,是不?”
“唉,好个屁,那雨水多时岂不汪洋也会一片,害了我的庄稼?嗯,你说这阄好,要不一会你抓阄摊上了好地块,你就跟俺换换呗?行不?”
“哎哎,换换,想得美。你那个破阄,我保证打死没人会跟你换!哈哈。”
“嗨嗨,好了,好了,一个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都啥时候了,还抓不抓阄啦!快点……”
好好,我来,我来,我先来……
半袋烟功夫,阄被抓完了。
王登福媳妇迎春把抓到的那个小纸团紧攥在手心里,没敢马上看。她摸摸比平时“砰砰”跳动加快的小心脏,心想自己一定要等到分地喊号,没人应声时,自己才打开。
“嗨嗨,大家都过来,靠近点。”小组长大声喊话让大家围过来。他先是点名推举了两名老实可靠的村民负责拉尺子丈量土地,两名人选负责挖坑撒石灰、界定户户田地之间的地边。
“同不同意?要是同意就鼓掌通过,好不好?”见一切就绪,小组长问大伙。
好好好,伴着声声叫好,一阵参差不齐的巴掌声在空旷的田野蔓延……
一切安排妥当,万事俱备,只差分田地。
小组长干咳两声,开始喊:“一号,是谁家?”
“哎哎,是俺家。”
“嗨嗨,记好了。他家四口人,这块地人均三分田,该分一亩二分地。哎哎,拉好尺子定好位,开量了……”
“二号,是谁家?”
……
“呀呀,看来这是要坏事,还有两户没分到田,难道会摊到最后面?挨近水渠的田,每年浇灌庄稼时,或多或少都会踩坏沿渠边的一些庄稼啊!可……”想到这,迎春干脆扔了小纸团。
“二十九号,是谁家?”
“嘿嘿,那还用说,不是迎春嫂子家,当然是俺家喽,哈哈。”
本来丈量好的土地,由于在一户户丈量分地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小误差,最后分到迎春家时,连续丈量不下三次,剩下的田地就是不够了数,整整差了二分田。
“搞土地承包,抓阄沟渠边,咋也不能让俺吃亏,差俺二分田呢,是不?”迎春蹲在地头,满腹委屈,一头雾水。
“咋办?”会计一脸无奈,小声问组长。
“唉唉,能咋办?还不快去问问村主任。”
一路跑去跑回来,大约用了一刻钟多一点时间,会计就喘着牛样的粗气跌跌撞撞大步跑回来。
此时,蹲在田埂上抽着劣质烟、歇脚的小组长见会计回来,没等他停下歇口气,就急火火站起来,问:“嗨,怎么办?咋说的……”
“主……主任说了,差这二分田,要不咱把村牛屋前的一亩村头荒折合成二分责任田,问问迎春,看行不?”
“呀,那片荒草疯长的破地,白给都怕没人要,她能同意?”
“唉,同不同意,问问迎春,试试看,说不定还真有戏类!”
大声招呼迎春过来,小组长不好意思苦笑一声,问:“看来不凑巧,村主任说了,一亩村头荒折合二分田,啥意见?能成不?”
“哎,是俺家前面闲置的那块村头荒吗?”
“是。不过,你要心里委屈不乐意,回去我们村干部再研究研究,一准会给你家个说法。”
“嗯,不用研究了,俺愿意!”迎春想,地多是好事,没有千亩田,那能长出万斤粮。再说了,那片村头荒离家也就百十步远,不就是多年闲置茅草疯长吗?咱天生就是出力的命,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哼!我还不信这个“邪”,谁说村头荒长不出好庄稼?!
迎春爽快地答应下来,这大大出乎小组长和会计两人意料之外,相互挤兑个眼色,小组长转身冲着迎春说:“迎春嫂子,你可要想好了,能当了这个家不?可别到时后悔了,闹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笑话来。要不,你回家去问问你男人,再确定行不?”
“哼,你就把心放肚子里揣着吧,这个事俺做得了主,一准行!”
三
那个年月,村生产队牛屋前有一亩村头荒,原本是好田地,村干部认为地块小,又挨着几间破牛屋,相对村集体大片田地,在这一小片田里种庄稼费时费力不够搭功夫钱,这都几年了一直无人问津闲置着,地里茅草疯长,一年四季,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村里的人管它叫不长粮食的村头荒。
“嘿嘿,合算,真合算!一亩村头荒折合二分田!”像是得了天大的便宜,迎春心里乐开花。就这么简单,村里的那一亩村头荒,几乎是作为“搭头”,名正言顺归属了迎春家耕种的田。
当年,迎春一家人动手开垦村头荒。先是拔掉枯草、铲除草根,接着是深挖翻地,干得十足,垦荒的场景热火朝天。
勤快善良的迎春是个种菜的好手,费力费时开垦出村头荒,她和丈夫王福安又运来一车车灰土粪,用铁锹扬起撒匀了,再重新把土翻松耙平整,整理出大小不一的菜畦,播种下冬瓜、南瓜、黄瓜、萝卜、茄子、辣椒和豆角等时令瓜果蔬菜的种子。
每天的晨辉里,夕阳下,迎春提水浇园,躬身拔草捉虫,融融暖身心,幸福乐其中,犹如疼爱儿女般精心呵护着自家的菜园。俗话说“人勤地不懒”,一点都不差。没过多久,村头荒田地里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结出一架架、一排排、一畦畦丰盈的蔬菜果实,招蜂惹蝶,沁人心扉,诱人食欲。
“哈哈,这是俺家种的菜,能进去自由采摘,谁都可以品尝。”迎春满脸诚恳,逢人嬉笑着介绍着。她这用一亩村头荒打理起来的菜园,只是用细小的树枝条围了个四方的篱笆,门总是对外敞开着。
“吆,孩他嫂子,侍弄菜园啊!这不,家来了亲戚,天快晌午来不及赶集买菜,来你家菜园摘两样菜应挡挡急,行不?”
“哎呀,二婶子,咋又见外了。快进来,看看哪样蔬菜合适,您就摘那样好不?自己种的,可别见外放心上,尽管放开了摘,哈哈。”
收获的季节,那冬瓜、南瓜、萝卜、白菜整整拉了一地排车,很是喜人;还有那用线串起来的一个个红辣椒,一串串挂在太阳底下晒干放好冬日里做菜。迎春一家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了,她嘿嘿乐着说:“一冬天的菜,全指望它了,多好啊!”
在村里,迎春出了名的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村头荒地里收获的菜除留够自家吃的,她还会毫不吝啬分送给乡邻。因为她种的菜从不施化肥、农药,就连她城里的亲戚都特别喜吃她种的菜。
迎春家这菜园一种就是十几年,后来村里的牛屋破败倒塌了,乡里大力推广种植白杨树苗,说是等树苗长大了,现钱负责回收。那时,她家的几亩责任田种的都是养家糊口的粮食,自然不舍弃粮种树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迎春和丈夫商定放弃在村头荒田里种菜,专心致志育起杨树苗。
一年过去了,迎春家的杨树苗长势喜人。
那天,乡里来检查的相关负责人看了她家的树苗,竖起大拇指夸赞说:“不错,真不错!明年就可以回收树苗,见效益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到,第二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前一天夜里,她家的一亩白杨树苗被无耻的坏人连刨带毁坏,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心疼得迎春一家人唉声叹气,锅灶三天没冒烟。迎春和丈夫一气之下,不再等乡里回收,将地里所剩树苗全部刨起,拉到不远的乡镇集市上贱卖处理掉。
种菜自给自足,种树苗被毁坏。不得已,他们又重操旧业,种起菜,偶尔也会到附近的集市上卖些瓜果蔬菜,换回些过日子用的零花钱。那时候,农村也没啥发财致富的好门路,何况像迎春家这样的境况,丈夫有点残疾干不了太累和太精细的技术活,也只能靠地里的种出的粮食养家糊口,省吃俭用,勉维供儿子读了高中,考上大学。
四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到了二零一三年。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后,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在全国大江南北迅速嘹亮吹响,一个声音喊出了用两年时间,实现贫困家庭率先脱贫目标!
市直部门下派“第一书记”到合理张庄村后,很快进入角色。他忘我工作,深入群众,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经过一段时间深入走访和调查研究,他决定对村里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带领全体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村里的土地集中划片成立了三个社,这样一来村民既当“股东”,又当“长工”或“短工”,土地得到充分高效利用,效益打着滚翻倍增长。
当负责包村的第一书记详细了解了迎春一家的情况后,很快根据他家的现状和实际情况,经过反复掂量,专门安排迎春和她丈夫去参加市里组织的培训班学技术,还特事特办拿出部分资金重点支持,鼓励他们在自家的一亩村头荒上建起了蘑菇大棚,养起了三十多只青山羊,帮他尽快脱贫致富,尽快过上好生活。
政策如春风化雨润人心,扶贫路上情暖贫困家庭,树立了党和政府形象!短短三四年间,这方圆十里八乡只要提起合理张庄村的迎春家,都会不由然竖起大拇指——点赞。
昨天,我在电话里问:“嫂子,小日子过得咋样了?”
电话那头憋不住地乐:“嘿嘿,早脱去‘贫困帽’,提前奔‘小康’了!这一亩村头荒,原本是人人嫌弃的‘鸡肋’,一晃几十年,你说说,咋就成了‘下金蛋’的‘老母鸡’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