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小说同样可担当舆论监督职责 ——评江山绝品小说《废墟》
最近没有文章可以编辑,便有空阅读江山文章,尤其是江山绝品,读着读着,唐风汉韵老师的绝品小说《废墟》让我眼睛一亮,一口气便读完了全文。
应该可以说,这是一篇相当于舆论监督作用的小说,或者可以说,小说也可以担当起舆论监督的职责。因为,废墟上的那座孤零零的三间小砖房太刺眼了,刺得人的眼睛生疼生疼的。在拆旧建新的大潮中,那座小砖房为什么会孤零零地存在于废墟上?再看看小屋中的八旬老妪,就让人有着很多的想不通,她为什么要当拆迁“钉子户”?她是孤寡老人吗?一系列的问题吸引着读者想要探究事情的真实缘由,于是,便不自觉地被作者的文字牵着鼻子走进了故事深处。这可能就是小说不同于新闻的妙处吧。
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陪同者的从旁解说,让读者也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老妪并不是孤寡老人,“她有儿有女,据说过得都很不错,可就是没人露面,结果事就耽搁了这里……”故事把作者的眼球吸引到这里后,又把老人的一伙儿女拉到了台前,因为有重大节日,老人的儿女便大包小包地赶到了废墟中间的小屋中,像走亲戚似的。于是,他们的一番对话便相继揭开了谜底,老二慨叹买股票亏了不少;老大又慨叹房子的十年贷款够他喝一壶了;在慨叹与反驳中,让读者看清了他们只顾自己不顾老人的嘴脸。老二买股票赚的时候,没见他怎么张扬,赔的时候便吊着脸哭穷,好像生怕别人向他借钱似的。老大置了三处房产,因此便叫唤着“压力山大”,小妹对他的反驳颇有意味,三处房产怎么也值个近千万吧?老大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己的儿女。
儿女们的哭穷和辩解,让坐在上首的老者听了很不舒服,他愤愤地磕着烟锅灰反问老妪的儿女:“你还知道为儿女啊,你们各位还知道家里有个老不死的娘不?”“她也是贱,怎么没把你摁了尿罐子里闷死?”“去你娘的,不管就把老妈妈子扔到大街上冻死!”“娘的,养什么儿女,还不如喂条狗。”作者想要对不孝儿女的批判,也通过上首老头之口迸发出来,从而引起读者的同仇敌忾。
“儿女们不出面签字,协议不能达成,老人没法安置。”同行的人“唉”了一声,“结果这一片迟迟无法动工。”小说以画外音的方式,解读了老人之所以成了“钉子户”的根本原因。同行人接着又揭示了最后一个谜底:“……拆迁费没分配好,老太太如何安置?没一个想吃亏,都想沾点便宜。唉——”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开始对老人的不理解已经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对不孝儿女们的憎恨。自古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可是,等到父母老得不能自食其力时,不孝儿女们又以各种借口,千方百计地推卸掉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使得有儿有女的老人成了废墟上的“钉子户”。
这片废墟还有另外一个寓意,那就是人心的荒芜,使得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了一片废墟。这种寓意不是其它新闻批评可以达到的效果。小说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的描写,物象的隐寓等等手法,就可以履行批判的责任。
你们这些不孝儿女不是有着千万种不肯赡养老人的理由吗?作家可以在小说中塑造一至两个或一群具有公心的人对你口铢笔伐,让你的那些不孝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新闻批评不能做到的事,小说则可以通过嘻笑怒骂达到遣责的目的。
这篇小说通过对老人所处的环境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首先使读者对这个拆迁“钉子户”恨不起来,继而产生必要的同情心。你看:“在这片建筑垃圾的坟场里,一所围着三间平房的小院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东面的山墙已经倒塌,原来涂了红漆的铁大门也没了踪影,门脸宛如老妇人掉光了黄牙板的黑窟窿……”“屋门响了一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端着一只碗,佝着腰,一步一步挪也似地走了出来。”
“‘咕——,咕——’原来她在喂鸡,三四只老母鸡应声从旮旯里钻了出来,它们一边啄着食物,一边发出“咕咕”的声音。”“看样子,老太太应该八十好几的年纪,每走一步,她佝着的腰似乎弯得更低,头努力地向前探,然后一手扶着膝盖,慢慢地挪出一只脚,有一条大黄狗,寸步不离地跟着她,那狗,看起来和那老妇人一样老。”这些描写和刻画,帮助读者认识了这位“钉子户”老人,原来她过得并不容易。至于她为什么成了拆迁“钉子户”,小说将谜底交给陪同人员和坐在上首的老者——不孝儿女的三叔来揭示,他们是因为拆迁费分配问题而搁置争议,从而使老人和那三间房屋成为废墟上的孤岛。
小说充分运用留白的技巧手法,将“废墟”这个物象留给读者去进行艺术创造和补充,什么时候才能在道德这片废墟上重建起一栋辉煌的大厦?这恐怕是很多读者的共同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