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社会需要慈善标杆 ——赏读丁香社团绝品散文《老歪》有感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慈善的标杆了!这是我读丁香社团樱雪老师的绝品散文《老歪》后所发出的第一声感叹。
一、白描“老歪”这个人
认真说起来,老歪是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甚至普通得没了正儿八经的名字,人们只是根据他生前歪着脑袋看苦楝树的形象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字,可他却乐意地接受了这个名字。每当人喊他“老歪”时,他总是歪着脖子微微一笑;当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叫他“老歪”时,他并不生气,只是在听到后,会颤巍巍地向那些孩子跑去,吓得孩子们一哄而散。
文章在一开头,就用白描的手法让我们记住了老歪这个人,这是他生前留给人们最长远的印象。他是因为受了极大的刺激和打击,这才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副模样。
其实,老歪年轻时可有能力了,而且成为当地人致富的榜样。那时,老歪做着卖果树苗的生意,由于他的勤劳肯干,没过几年,家里那座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便被推倒了,新盖了六间砖瓦结构的厦子房。这栋房子成了老歪家乡那个地方一道亮丽的风景,四里八乡的人,不论远近都来看老歪盖的新房子,并且语重心长地嘱咐自家的孩子,一定要以眼前的老歪为榜样。
二、标杆的树立
老歪富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虽然也有些趾高气扬,但却对乡亲们还是客客气气的。谁家要有个难处,只要老歪听说到了,就会主动给予帮助。因此,老歪的好被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歪种果树苗致富了,却转而种起了苦楝树,从开始栽植苦楝树苗那时起,老歪的心里便种下一个理想,因为,他见学校的课桌凳不是缺角,就是瘸腿,稍稍动一动,教室里便会传出“吱吱呀呀”的一片响声,因此他就想,一定要给学校做一批崭新的课桌凳,让孩子们在舒适的课桌凳上读书学习。
当大家听说他栽种苦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校的课桌凳时,便自发地赶到栽树现场帮忙,也由于乡亲们的帮忙,五亩地的苦楝树苗,不到一天就栽植完成,这时的老歪看到一地的绿茵茵苦楝树苗,仿佛就像看到一张张整齐的课桌凳。
慈善的标杆就这样树立在老歪和乡亲们的心头。
三、打不垮的善心
就在老歪和乡亲们的心中荡洋着希望的涟渏,展望着学校的美好前景时,一场灾难性打击却降临到老歪的头上。他的儿子突然病倒在课堂上,尽管老歪倾尽所有,仍然没能救活患上“绝症”的儿子的生命,儿子走了,老伴也因思念孩子而一病不起,最后追随儿子去了另一个世界。
最让读者感动的是,就在老歪身心极度痛苦之时,依然没有忘记昔日的心愿,并且自掏腰包订做了新的桌凳,送给了学校的孩子们。
受到命运残酷打击的老歪,虽然只有四十来岁,面容却像七十岁老人的模样:满头银发、脸色苍白、长长的眼袋、干裂的嘴唇、无神的目光以及歪斜的脖子。他的模样令孩子们不敢亲近他。
老歪太爱那些孩子们了,献完课桌凳后,他几乎每天按时出现在校门口,他很执著、很勤奋,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即使在雷雨滚滚的盛夏,以及白雪飞扬的寒冬,也不例外。刚开始,孩子们还有点怕他,不敢靠近他,后来,到了课间活动时间,那些孩子还不时来到校门口,看老歪几眼。老歪很开心,孩子们终于愿意和他亲近了,他的眼角流下两行激动的泪水。
四、善心的光芒
文章讲述的故事中,学校门前一个池塘,村里人对池塘加以修缮,于是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鱼塘,因为有了这个鱼塘,孩子们便总喜欢到鱼塘边上玩,有一个跳皮的孩子,竟然在鱼塘上空玩起了撑杆跳,精彩的表演引来一阵阵欢呼。那孩子听到欢呼声很骄傲,不断撑着竹竿,跳来跳去的,他的身影化作一道道精美的弧线,不时飘飞在鱼塘的上空。然而,就在他又一次跳到对岸时,脚下一滑,“噗通”一声,掉进鱼塘里。虽然池塘里的水不是很深,他挣扎着想要爬上来,可终究还是没能上来。虽说是暖春,可水依然很冷。他被冻得直打寒颤,岸上的小孩被吓坏了,大声呼喊着“救命、救命”,恐慌的求救声迅速传开。
此时,从镇上办事回来的老歪听到呼救声,想也没想便跳下鱼塘,费了很大力气救起了落水的孩子,他自己却因冰冷池水的摧残,身体显得越发的单薄和潺弱,再也不能到学校门口去看孩子们了,因为他怕自己走不回来。于是,便只能整日坐在苦楝树下,歪着脑袋看苦楝树,更喜欢看着孩子们来来去去,每当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远去的身影,他便欣慰地笑了。那一刻的笑,是他失去孩子、妻子之后的这些年里最甜蜜的笑。
五、不忍善心离去
老歪在孩子和妻子走后第十二年的某一天,也是一觉沉沉睡去,没有任何痛苦地追随孩子和妻子去了另一个世界。老歪的葬礼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很壮观、很隆重。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只要能走路的,甚至是怀里正在吃奶的幼童,以及病床上的老人也急切地想要去送送老歪,送殡队伍稀稀拉拉排了三里路那么长。
老歪走后,乡亲们把他家门口的两棵苦楝树移栽到他的坟前,学校的孩子们时常来坟前给苦楝树浇水,苦楝树的生命力很强大,它们笔直地挺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标杆。那些曾经受到老歪关爱的孩子,也许会像老歪那样,接过老歪树立的慈善标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