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寻找黄梅戏的新起点(赏析)

精品 寻找黄梅戏的新起点(赏析) ——写在重排黄梅戏《天仙配》


作者:三宽居士 举人,401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4发表时间:2017-12-02 14:07:05
摘要:对重排黄梅戏《天仙配》的赏析与评论

黄梅戏是饮着长江水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她含着辛酸在安徽找到了婆家,出落得俊俏、水灵起来,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湖北人并没有忘记黄梅戏姑娘,而是深感愧对了她。所以,湖北省委早就提出设想,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来。为了了却湖北人民的夙愿,落实省委的具体规划,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在酿酝和筹备之初。接“姑娘回娘家”的准备工作就热火朝天的在黄州进行。
   湖北省黄梅戏《天仙配》老戏新排的探索方案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萌发的。
  
   一
   八十年代,改革大潮涌动,使得各种艺术门类抑制不住参加竞争。影视录象多种现代化艺术形式的兴起,使舞台艺术正经历着严竣的考验。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鉴赏水平的提高和艺术门类增多,可供人们选择的余地扩展了,戏曲艺术不得不以清醒的头脑正视自身的更新和生存。舞美工作者不甘寂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或屑顾民间或借鉴西方,蘸赤白青橙黄蓝紫,染它个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以取悦于现代观众。
   戴真同志在《天仙配》主创人员会议上所讲的;“在一味追求用物质去交待具体时空的情况下,宠大的舞台负荷,给演出带来了麻烦,甚至有些实景给演员表演带来了障碍,形成了具体景物与虚拟表演相互否定的局面,使景物游离于戏剧之外……”他又说:“观众视觉上的能见物,一大部分转移到唱、做、念、打舞上去,一般写实布景中舞美应完成的功能,由演员的表演去体现,岂不更好!”
   往往因实景而伤戏——造成固定时空与虚拟表演的错位,以致造成观众审美心理阻隔。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以拈来。这种愈是求实的舞美手段,使人愈是觉得虚假。这种状况
   远不如传统戏曲中舞台上不着一草—木,由人物上场定环境,说山是山道水是水来得明。舞台上无有山,因明的观众通过联想进入戏剧情境,参与了舞台创造。用生活经验积淀而成的审美联想丰富了景物的“虚无”,一个生活的“实在”便突现在脑海之中。这种虚拟化的艺术手段在历史的风雨中显示了它经久不衰的魅力。这种优良传统委实丢掉不得。
   不丢传统,并不是说不要创新。创新,恰恰是继承和创造的统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人们不满足舞台上仅仅只一桌二椅的责难也无可厚非。美化舞台,使舞台走向“丰富”,也是为着适应观众审美需要的必须。
   但是,无论舞美任何花样的翻新,都是为着表演艺术这个中心环节——为更好的出情出戏服务的。而不是与表演平分秋色更不能喧宾夺主。
   为了服务好表演这个中心,用舞美更好特地发挥烘托氛围展现戏剧情境的作用,许多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地积极探索舞美设计的新途径。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在建团以前的酝酿和筹备阶段之中,就注意了舞美方面的工作,在排演《天仙配》这个戏时,就在舞美创新上进行可贵的尝试,把舞美应向表演艺术深层渗透的艺术主张,大胆地应用到演出实践中去。
  
   二
   众所周知,《天仙配》这个戏,是黄梅戏由民间小调向戏曲板腔发展趋向成熟的标志,是黄梅戏艺术实践中的代表作,是严凤英、王少舫的成名作。不仅在安徽是家喻户晓而且通过银幕使得全国妇孺皆知,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重排这样有影响的剧目,是有前辙可鉴的。假若原物原景照搬,毫无新意,在财力紧张的今天,在经济上仍然会造成不该有的浪费,艺术上也有步人后尘之嫌,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由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让《天仙配》按原样复排,在观众中能否产生较好的审美效应,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虽然这些预测,并非杞人忧天。值得欣喜的是黄冈地区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天仙配》剧组的主要创作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创造“新起点”的重要性。
   重排之前,专门放映了黄梅戏曲片《天仙配》,映出结果表明,当年轰动一时的《天仙配》,王少舫、严风英的唱腔仍是余音绕梁。但是从综合艺术的总体构思来看,却有陈旧之感,已明显的落后于时代,使人感到审美的不满足。这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的,苛求前辈也是不近情理的。
   有鉴于此,对重排《天仙配》要扬长避短,重点在于出新。根据这个导向,在综合艺术上则提出了拟人寓景的设想。
   拟人寓景的设想,首先是从“槐荫树”生发出来的。原《天仙配》中槐荫树的大树干上有耳目口鼻,已提供了“槐荫开口把话提”的基础。在当年,编导者让神话中使人产生想象的“角色”登上了舞台,推上银幕,给予了观众可视性形象,但今人却应该在此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何况,槐荫树实景设置的处理手段应该大大拓宽,按照规定情境应该出色地参与表演,为了达到更好地交流,把此段戏处理得更加生色,也即要将槐荫树这个景物渗透到表演艺术的深层,将槐荫树索性变成人物,已经有了基础。
   于是便把这种艺术设想赐之于实践:把老槐树——幻化成了真正的“人”,由演员来扮演,直接参与角色的塑造和董永进行极为灵活的交流,槐荫树不仅为董永和七仙女之间搭起了鹊桥,也为此次老戏重排的艺术探索找到了起点。由此及彼,广而思之,干脆将原剧中那天宫云彩、人间花草,通通改为由舞蹈演员来扮演。通过紧张排练,重排的《天仙配》便以崭新的风姿呈现在武汉观众面前。七仙女下凡时由女演员扮演的白云,围绕着这位大胆冲破牢笼的七仙女,飘渺荡漾,美不胜收;连那由女演员扮演的鲜花小草,也那么水灵可爱的向七仙女露出欢欣的笑靥。真是山水皆有情,草木皆意;那槐荫树的举手投足、作伐示意、撮合保媒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于“真实”中见生动。蕾。真是山水皆有情,草木皆有意;那天庭发怒时由演员扮演乌云翻滚,活灵活现地突现了邪恶势力的淫威。可不,那云已是流动的云,有生命的云,那树已是有人情的树,具人性的树,那花是能说笑能舞能蹈的有人的性灵的花!一反某些戏曲舞台上景物设置的板滞与繁琐庸俗,一解景物设置与流动时空内矛盾,一畅观众对实写景物与表演相悖审美心理上的扭曲;达到了戏曲人物因情即景,即景生情、景情反映人情,人情渗与景中的妙处。“情景交融”四字在此闪出熠熠光浑!
   这种艺术上的创新,观众认可了买账了,报之以热烈的掌声;专家首肯了认定了,敬之以赞许的心声;领导点头了拍板了,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实在的支持。
   请看:《湖北日报》1989年9月8日有讯,题:胡北省黄梅戏剧团首演《天仙配》获好评;副题:省市戏剧工作者盛赞:为实现“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目标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文中说,“专家们在座谈中一致肯定湖北省黄梅戏剧团的创新精神……专家们还认为,该剧在舞美、舞蹈、服装设计等方面都对传统《天仙配》艺术处理有所突破……舞台布景上,采取拟人化手法,以外在景物渲染气氛,表达戏曲人物情感,以装饰性的黄梅挑花作为舞台美术的主调,与黄梅戏的浓郁乡土气息交相融合,相得益彰,构思新颖别致……”
   《湖北日报》11989年19月22日讯眉题:十年改革乾坤转,游子高歌“回娘家”;主题: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在汉苜演《天仙配》,副题择要:省委书记关广富称赞这个戏不仅继承了黄梅戏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唱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创新。文章中说,“演出结束后,关广富等高兴地和主要演员座谈,他说……老戏新排,别出心裁,既照顾了老、中年观众的胃口,又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为戏剧的繁荣走出了一条路子。
   《武汉晚报》讯眉题:黄梅戏开二度,天仙配重返人间;主题:省剧协开会座谈《天仙配》,文章说,10月12日,我省戏剧界研究人员、编导、演员等50多人聚集武昌,对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日前演出的《天仙配》进行了座谈。文章中说……刻剧舞美设计别致,具有民间、民族的韵味,与戏相得益彰。槐荫树、花草、云彩的拟人化,突出了戏曲载歌载舞的观赏功能,丰富了神话色彩……。
   ——重排《天仙配》,舞美上的“拟人化”设想所获得的良好效应带动了全剧的创新。
  
   三
   《天仙配》舞美上的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众所周知,传统戏曲离开了“虚拟”,离开了“假定”,就不成其为独具风格的中国戏曲。辟如,传统折子戏《秋江》,舞台上虽看不到逼真的江水,但通过虚拟表演,巧妙地再现了船在水上,人在船上的逼真情境,而且比实际生活中的船上动态显得更真更美,有效地表现了老艄公插科打诨的谐趣,和妙龄尼姑陈妙常欲追情人的焦急心情。这种戏剧情境的完美展现,正是靠着景物虚化由人物表演出环境的假定性处理来完成的。还有《水漫金山》,那滚滚滔滔的“海水”翻腾上了金山寺的状况,就是由演员的舞蹈表现出来的。类似这种传统的绝妙艺术手法,是湖北省黄梅戏《天仙配》中景物“虚化”进而步入以人代景的坚实基础。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对外国某些戏剧主张也进行了借鉴和研究,波兰戏剧家戈罗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的经验给予启示,质朴戏剧就是要把前人常用的一切舞美手段尽兴去掉,使舞台显出“质朴”景象。这并不是别人置不起道具设不起景物,而是为着强调要演员利用形体去表达这一切。这种戏剧主张与我国的传统戏曲某些艺术追求是相吻合的,又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排演《天仙配》,在舞美这个门类中,是认真继承传统,严格审慎地吸收了外国戏剧的艺术主张,大胆地发挥表演艺术的优势,代替了物质的景物造型,进行了舞美艺术要向表演艺术深层渗透的实践。尤其重要的是,没有省、地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排演的成功,没有主创人员之间的亲密合作,也不可能是一次心情舒畅的艺术实践,没有杨俊、张辉这样有魅力的演员,再好的舞台美术,再好的艺术主张,更不可能完美实现它的预期效果。《天仙配》的舞美艺术实践,在振兴戏剧的今天,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为湖北黄梅戏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湖北省委“将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指示,任重道远,古语云:艺无涯。时代召唤着戏剧工作者要再迈出坚实的第二步、第三步,为创造有湖北特色的黄梅戏进行不懈的努力。

共 39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有关黄梅戏夹叙夹议的说出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分析到位,渗透着对黄梅戏向表演艺术深层渗透的实践,在振兴戏剧的今天,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分了三步走每一步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虑得到的。同时也很有分量。作者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八十年代,改革大潮涌动,使得各种艺术门类抑制不住参加竞争。影视录象多种现代化艺术形式的兴起,使舞台艺术正经历着严竣的考验。二是《天仙配》这个戏,是黄梅戏由民间小调向戏曲板腔发展趋向成熟的标志,是黄梅戏艺术实践中的代表作,是严凤英、王少舫的成名作。不仅在安徽是家喻户晓而且通过银幕使得全国妇孺皆知,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三是《天仙配》舞美上的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然后层层递进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答案,那就是继承传统,严格审慎地吸收了外国戏剧的艺术主张,大胆地发挥表演艺术的优势,代替了物质的景物造型,进行了舞美艺术要向表演艺术深层渗透的实践。这种更高一层次的进军,有理有据值得品读。感谢赐稿,推荐阅读。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秋日枫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04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日枫红        2017-12-02 20:34:41
  欣赏问好,祝笔丰,期待更多佳作!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2-05 14:47:09
  恭喜获精,继续努力。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三宽居士        2017-12-05 18:07:52
  就是谢谢老朋友鼓励,就是文章太便宜,不值钱啊。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