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六) ——诚信教育的原理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六)”,经文如是: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一、经文大意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二、内外一致性原理
心和身,内和外都有一致性原理。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外在的东西很多,我们看到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面容,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的物质环境,自己吃的、穿的、住的,还有人事环境,这都是外。诚于中,形于外,你外在的一个环境,包括你的身体,它是什么样子,是和哪里对应的呢?是和你内在的心对应的。
一个人为什么要诚?诚是不是傻子呢?不是的,因为诚中,形于外,你诚与不诚,外表都能显现出来。其实我们看,你本身的心是什么,外在的环境就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做为一个人,都常常不能觉悟。往往抱怨很多,抱怨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周围的环境。其实从诚于中,形于外这一原理上讲,就好比一个故事,《苍蝇与蜜蜂》的故事。苍蝇都飞到什么地方呢?有臭味的地方,那臭鸡蛋、牛粪周围都是苍蝇,而鲜花的周围都是蜜蜂和蝴蝶。所以你看看你自己的周围,如果你看到的都是苍蝇,哎哟,真讨厌!周围的苍蝇围着团团转,这个人也讨厌,这个事也讨厌,这个东西也可恶,那么心里面就开始怨声载道,周围没有一个好人,没有一件好事,那就要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些人,这些事都在你周围来围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叫“诚于中,形于外”。说明你的内心里焕发着一种臭味,你自己就是一个臭鸡蛋,或者一堆牛粪呗,所以周围才有这个苍蝇般的人围绕。所以我们周围的人事物的环境就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照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如果倒霉的事情老让我遇上,那你想一想自己的内心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讲的,你自欺,肯定会欺人,最后导致被人欺。这样周围的环境就变了。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很可爱,一个比一个可爱,每一件事都是好事,都是一件比一件快乐的事,让你感到非常有益处的事,觉悟的事,提升的事,每一个物也是非常地令人满意,那你可能是一朵鲜花,鲜花的周围,蜜蜂、蝴蝶来环绕,这是由内而外的一个变化,周围的环境是怎么样,处决一十分钟的内心是怎么样的。这叫诚于中,形于外。内外一致,这是一个原则,所以说,宇宙自然的规律具有不可替代性。你欺骗不了他,你心善,你的行为肯定善,你的环境肯定善。你的心恶,你的行为肯定恶,你的环境就是恶的。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传统文化讲了,利他是善,利己是恶。
为他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但是有的人有疑问,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有的人他非常心善,为什么他周围的环境却不善呢?他为什么也老遇到一些不好的事啊?而有的人,他心非常恶,他明显的就是一个恶人,可他周围的人却不是恶的。他升官、他发财,所以我们年过个世间,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坏事做绝,他为什么不遭报应呢?为什么我就老遭遇一些不好的事情呢?这里要讲一讲“内外一致”的原理,它有它自己的复杂性。
心善,行为善,环境善;心恶,行为恶,环境恶,这是必然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时候,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往往就认识不清,就容易被假相所迷惑。如果一个人他真的心善,他的行为,你看起来恶,但是是一种假恶,假恶真善,所以环境肯定也是善的。有的人存心是非常好的,为别人着想,但是这种行为看起来是恶。比如说,老师批评学生,甚至要对学生进行一个惩罚性的教育。包括家长打孩子,家长打孩子,你说是善是恶?这打人,行为上是恶,但是心善啊,是为了他好啊。这种真善,心里的善,他得到的环境肯定是善的。
有时候,这个人心善,行为也善,经常做好事,又捐款,又学雷锋,但是他自己的家庭,他自己的事业不顺畅,经常遇到不好的事,又破财啊,又遭灾啊,为什么呢?其实这个环境的恶是假恶真善的,是干嘛的呢?是帮助他提升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环境恶,但他心里是善,他的行为是善,这个环境的恶是对他的考验,对他的提升。就像一个真诚的人,内心很诚,行为也诚,但是被别人误解,被别人误解以后,还说他不好。看上去这个环境是恶的,但其实是善的,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和提升。就像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他真心弘扬传统文化,就没有名利心,真心为了我们的孩子,真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有的人不理解,还说三道四,说精神病啊,说另类啊,甚至是挖苦讽刺,这样看起来的环境是恶的,其实是善的。是对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一个德性的提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大业的担当,这种大业的担当,如果没有忍辱的功夫,怎么能够担当呢?所以必须要锻炼一下。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他心恶,他作恶多端,这种人他心恶、行为恶,环境却善,他却好事连连,升官发财,这又是为什么呢?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希罗多德)说“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先让他疯狂”,这种人是要遭报应的,物极必反,他作恶做作到一定程度必然遭受惩罚。所以这个时候让他多造恶,快造恶,加快走向灭亡的步伐。必先让他疯狂,疯狂以后,让他很快地物极必反。就像一部手机,你不断地刷微信、打游戏,电量用完以后,自动关机了。所以这种人发财以后,吃喝嫖赌,骄奢淫逸,到最后就什么坏事都来了。因为心是恶的,行为是恶的,最后环境肯定也是恶的。
以上都是“诚于中,形于外”,因为诚者,天之道也。因为真诚是天地的本性,天地的规律,天地就是真诚的。一个人做到真诚,就“天人合一”。真诚就是不自私,不自欺。自私越少,与天地沟通得越多。所以我们讲吃亏是福。吃亏就是让自己的自私自利一点一点消减,自己和天地的对接在一分一分增长。那么做到了天人合一,是不是还吃亏呢?不是。《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就把这个内外一致性的原理解释得更透了。天地它不自生,没为自己,没有欲望,它只是长养万物,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它最长生。圣人效仿天地的做法,“后其身而身先”,就是说一个圣人是谦让的,但是让来让去,却发现他比谁都靠前,他排第一。“外其身而身存”,他总是为别人着想,总是让别人先生存,但是他自己生存得更好,所以“以其无私成其私”。没有私而成为大私。这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之行。
三、小人与君子
小人、君子这两种人是不一样的。小人总是自欺,总是自私自利的心很强。君子不为自己,但是最后结果怎么样,君子是至诚的,至诚以后就顺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所以君子的结果是好的,小人呢?它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道是宇宙自然的规律,这不是迷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人很渺小,我们人不过是天地宇宙之中的一个粒子,我们是大江大海里的一滴水。小人自私自利,不顾别人,那就等于把自己这滴水和江河里的水分开来了,这滴水分开以后,滴到岸上,阳光一照,很快就没了。这不是逆道者亡吗?如果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把自己融入到众生当中,大众当中,人民当中,就是融入江河,顺着这个江,你就会汹涌澎湃,你就会浩浩荡荡,你就会归于大海,你就能够容纳万物,你就有了这样浩瀚,这样雄伟,这样势不可挡的力量,你就能成就一翻伟业。你把自己融入江河、大海里面去,没有自己了,这就是圣人“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如果自私自利,什么都是为自己,不顾别人,就断开了与宇宙自然的联系,滴到岸上就被蒸发了。所以,小人的下场是不善的,君子的结果是善的。这叫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所以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不自私自利,周围的人还很夸奖他,还很喜欢他,他自己有了好的名声,最后结果是善。所以君子坦当当。小人呢?患得患失,损人利己,费心劳神,这个时候,他身心都不安。所以小人呢?活得也很累。他不如君子活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我们著名的“四知堂”的故事是讲的东汉的一个大臣叫杨震,"四知堂"是杨氏家族的堂号。东汉时期,杨震在荆州当刺史,由于杨震博览明经,为官清廉,心地无私,光明磊落,深得百姓信赖。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神情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来人听了,便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杨震做官一向清正廉明,并一再告诫家人,生活要俭朴,不能仰慕虚荣。杨震也因以“四知”为堂号。今天,我以“四知堂”为荣,故取名“四知堂”,以此纪念我们的老祖宗杨震。这就是小人与君子的区别。
四、我们自己心中的君子与小人
我们今天要找一个完完全全的君子不好找到,要找一个完完全全的小人,倒是也有。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怎样呢?有时候是君子,有时候是小人。这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心中有两个我,一个真我,一个假我。真我战胜假我的时候,你就是君子了,假我战胜真我的时候,小人了。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人,就是你的私欲。那么你心中的良知呢?那就是君子。良心发现的时候,你就成了君子。小人闲居为不善,你的心闲下来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心不为别人考虑的时候,小人就来了,你的自私自利的心就来了。像我们老师,从周一到周五都忙于工作,可是周末呢?闲下来了,不为学生着想了,都放假了,这一闲居的时候,自己内心的小人就出现了,杂念纷纷。今天去哪玩啊,今天吃点什么好的呀,各种念头就来了,所以“小人闲居为不善”。打打牌、喝点酒、跳跳舞、做下桑拿等等等等,越是有钱的,越是条件好的想得越多。所以“无所不至”,什么都想。但是怎么样呢?“见君子而后厌然”,就是良心发现的时候,觉得去赌搏呀,去这些奢靡的场所呀,都不对。“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赶紧给自己找个理由,如今天去喝酒呀,只是朋友聚会,今天去打牌呢?是几个同事放松放松。今天去做按摩、桑拿,为了什么呢?保养身体。这叫“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嘛。但是又怎么样呢?用自己的良知看自己的自私利,那自己看自己看得更清楚了,“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你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所以说,“诚于中,形于外”。所以你自己良心发现的时候看自己,知善知恶心是良知。就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忙的时候可能顾不上,可是闲下来的时候,一定要慎其独也。要知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个人不善的时候,就是自私自利起来,闲居的时候,所以要慎其独也,这也诚于中,形于外。这是自己心中的君子与小人,就是一个真我,一个假我。所以我们《大学》的修养功夫,就是自净其意,把自己的意念给净化。所以闲居的时候,恶念一起,要知止,要赶紧止住,知止而后能定,要有一种功夫。这就是我们讲的“慎其独也”。
过去有个“许衡不食黎”的故事,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安然如常,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这个故事就是君子慎其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