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河西走廊(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河西走廊(散文) ——一次心灵的旅行


作者:胡昌海 童生,8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20发表时间:2017-12-03 13:22:06
摘要:河西走廊旅行是我很早的奢望,2017年的某月,终于如愿以偿。这次河西走廊旅行绝对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因为亲身体验了自汉武帝以来,张骞出塞、霍去病打败匈奴而开通河西走廊,形成了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成了千古绝唱。莫高窟的佛教文化真正让我感觉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诸葛亮六出祁山想占领河西走廊体现了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唐僧西天取经同样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心灵】河西走廊(散文) 一、前言
   河西走廊纪行,是我还是学生年代的奢望,那时当我想了解河西走廊的时候,仅有的资料让我对西域的栓释只停留在懵懂状态,依稀的概念认为:河西走廊除了丝绸之路、张骞以外便知之甚少。再后来,是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了解到一些关于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的景致,河西走廊的旅行就成了迫不及待的愿望。终于,在2017年的某月,一次河西走廊的心灵旅行在不经意之中开始了。有备的心情总是让我满怀信心,于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那就是有关开辟河西走廊的关键人物: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他素以“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极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
   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构。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经常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苦于无人相助,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欲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但这一地区自从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成为匈奴人所控制的地域。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了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于是,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对他们的监视渐有松弛,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的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了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车师而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却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顺着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张骞一行,在大漠上行军,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的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帝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在中间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的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于是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势力,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归汉。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及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了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再词任令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元封六年(前105年),汉使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献上了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安息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以外,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期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了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卒,年仅23岁(虚岁)。陪葬茂陵。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二、乌鞘岭
   河西走廊的历史注定了由汉武帝、张骞、霍去病主笔。沿着古人历经艰险、金戈铁马打造的西域通道,我们来到了河西走廊的第一站:乌鞘岭。
   乌鞘岭,它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在乌鞘岭,我遇见了当地文化部门的一位老者高老,谈到乌鞘岭的传说时,高老如数家珍: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岭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强河、有水草丰富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被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乌鞘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3562米。我在采访本山飞快的记录着关于乌鞘岭的资料。
   自古以来,乌鞘岭是为河西走廊的咽喉,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极目远瞧,乌鞘岭西高东低,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广袤的天祝大草原上。在乌鞘岭的南部有一座山峰名曰马牙雪山,虽然还不是隆冬季节,却依然是白雪凯凯,冰凌如画,灰暗的浓雾裹住了马牙雪山,像一尊神秘的女神若隐若现。马牙山注定了她的伟岸……在马牙山的脚下,金强河默默的流淌着、衬托着千年为伴的女神。清澈的流水发出哗哗地声响就像藏族姑娘婉转而清脆的歌声。金强河历经千年向西流淌着,突然转了一个弯一头扎进了黄河。成群的牛羊、撒着欢快步伐的骡马悠闲的低头吃草,像是不愿意外人的打扰。不时有远处传来歌谣,那是牧民们随便喊出的一嗓子。我想,这注定就是一个盛产歌手的领地。雷公山位于乌鞘岭的北边,和牛头山并肩而立,像是要展示从古至今乌鞘岭缺了他们不行,有了他们乌鞘岭才会别具一格。古浪峡壁立千仞,关隘天成,独挡了乌鞘岭的西部要塞。有了马牙山、雷公山、牛头山、古浪峡,还有穿行其间的金强河就构筑了乌鞘岭的天然画图。

共 1420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回顾了汉代大使张骞出使西域,又回顾了历次汉代的胜败兴衰史,以及张骞打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后又有西汉名将霍去病随名将卫青继续征战匈奴,屡立战功。作者详细介绍了霍去病为河西走廊打通关道,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亲力亲为的河西走廊旅行,在浏览的同时还得到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各个有名景点历史背景,歌颂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中华的远古文明。久负盛名的河西走廊在作者详细的清楚的描述下一览无遗。很佩服作者的功夫,一定查阅了不少文献史册,就连文章的数据都很细致。很好的历史回顾文章,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得到了一些历史知识,真所谓一举两得。准确的措辞,清晰的层次,虽低调但彰显奢华。值得我们学习品味,力荐大家赏读!【编辑:小白兔白又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白兔白又白        2017-12-03 13:23:51
  问候作者,感谢您的美文,欢迎继续赐稿,遥祝佳作连连!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12-03 22:00:02
  大气滂沱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厚重的历史知识,也突兀着作者遒劲的文学功底!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