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蒂尔德:一个不失光彩的文学典型(赏析)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选有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项链》,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感受,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总有些“恍惚”。
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课本练习二提供了三个答案:1、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2、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者形象;3、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最终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和可爱的女性形象。究竟谁对谁错呢?没有标准答案也应该有一个核心答案吧?
我们还是仔细分析一下玛蒂尔德的性格。
她爱慕虚荣。她有许多不着边际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铜灯……她梦想那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她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如果说这样的物质享受还不完全是爱慕虚荣的话,那么她借项链在舞会上出尽风头,并且“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以及认为丈夫为她加披家里带来的衣服太寒碜而想赶快逃走,则是十足的虚荣的“楷模”了!
不过,有个问题需要读者思考:玛蒂尔德和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谁更爱慕虚荣呢?佛来思节夫人有那么多的镯子、项链和金十字架,真的能有几件呢?这不是爱慕虚荣是什么?显然,玛蒂尔德的虚荣有些“嫩”,远不如佛来思节夫人“老道”!佛来思节夫人没有人指责,为什么要指责玛蒂尔德呢?佛来思节夫人是诚实的人,因为她毫不犹豫地告诉玛蒂尔德:“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一下救了她,使她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许多。玛蒂尔德又何尝不是诚实的人呢?她不光诚实,而且守信用!她没有赖着不还,更没有还串假的——她连这样的心眼也没有,她太善良了!
可贵的是,经过十年的辛劳,玛蒂尔德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这可是一笔财富啊!你看,小说的结尾又等于开了头:凭着三万法郎(佛来思节夫人当然会退还的)的资产,玛蒂尔德变个小实业家也未尝不可!她定然会鄙夷佛来思节夫人式的虚荣生活,定然会厌弃法国式的“上流社会”。
综上所述,玛蒂尔德应该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最终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女性”,通俗地讲,她是一个由犯错到改错的“动态”形象。毛主席说,“改了就是好同志”,所以,玛蒂尔德虽然算不得“很美好很可爱”,但也是不失光彩的文学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