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秋在原乡谁是客(随笔)
故乡很远,秋天很近。
季节的秋天总会如期而至,我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但是,我最爱的还是秋天。
人生如梦,萍踪如影,一年又一年,我在不一样的地方,邂逅不一样的秋景,又在那一次次不一而足的秋色中感受着一些熟悉的况味。它们是母亲堆放在墙角的果蔬,这些本是留给远方儿女们品尝的鲜与嫩,在等待中同母亲一起老去,她们又一起在老去的时光里依旧等待,等待唧唧啾啾檐下燕子衔新泥。秋天里,父亲的收获在晒场上,阳光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成熟的甜香,那些金黄色的玉米攒是父亲挂在老屋胸前的勋章,在秋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还没有脱去籽粒的玉米挨挨挤挤地紧实簇拥在一起,饱满的、干瘪的,那些在同一片土地上长在一个玉米秸的孩子们,在安享这最后的团聚时光。世事苍茫,分别在即,从此后,天涯无信,相见无期。圈棚里那头陪伴着父亲起早贪晚春种秋收的老牛,瞅着父亲的背影,嘴里慢慢咀嚼着草料,像是咀嚼着父亲的忧虑和盘算,那么多个朝夕相处相顾无言的日子,即便生活沉重如山,他们也能一起坚定地在这大山里耕耘出应有的收获。然而,晾晒在向阳山坡上那焦黄厚实的旱烟叶,才是父亲的体己。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在搓捻烟叶时和缓轻柔力道适中,劳累后或闲暇时,父亲都习惯抽上一支旱烟来提神解乏,当他专注地卷起烟卷时,就像卷起了满腹的心事。这是一位倔强得只肯向脚下的土地低头的老人,他知道是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了他生命中的一切,这片土地还将继续呵护他的子孙们,当他耐心地打理地里的庄稼时,就像是打理寻常的农家日子,那样细致,那样认真。不管那棵秧苗是茁壮还是羸弱,他都给与它们尽心的关爱以及成熟的机会。他习惯在秋天里珍爱地审视这些形态各异的收成,有赞赏,有叹息,也有期许。
秋天像是一部弘大的史诗,情节丰富且总能扣动人心。站在一片明媚的秋光中,我明白绮丽的不只是梦想,还有生活本身。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们的五彩斑斓,它给人的感觉是五味杂陈,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秋天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习惯抬头的人只会看到烂泥里的颓败和凋零。抬起头来你才会看到枝头的璀璨与丰盈。天近清秋,人到中年,经历了风花雪月,见证过世间百态,秋天的况味或许只有中年人能够懂得。走过才会知道,春天固然充满了希望,但是更多的希望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我们有多少人在犹疑与轻慢中错过了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只在快要走出这个季节时才在局促与慌乱中种下属于自己秧苗。夏天的葳蕤让我们长舒了一口气,仿佛我们什么都没有错过,枝繁叶茂的盛况掩盖了曾经的闲散与疏狂,我们假装按部就班一本正经地混迹于大千世界,似乎自己也是这样繁盛中的一份子。而秋天是一个删繁就简水落石出的季节,所有的喧嚣与繁华都将落下帷幕。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也许在无知中错失了春天,又在无畏中忽略了夏天,但是,我们再也不能无视秋天。虽然没有了“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底气,人到中年,你会懂得,人生从不以成败论英雄!秋天告诉我们,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到了秋天,尘归尘,土归土,我们都要坦然面对所有的结果。但是,秋天不是消极地接受,它是沉稳端丽地正视。我们再也不是攘攘碌碌群体中的一员,面目模糊,随波逐流,而是脉络清晰,个性鲜明,成就醒目的个体。不同的过往在枝头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就像是不同的机遇和态度成就出不一样的人生结局。果实有果实的自豪,叶子有叶子的尊严。它们都在枝头明媚着。有谁想过,这样不卑不亢的笃定里需要怎样的坦荡与自信?当繁华落尽,也有一些空荡荡的枝头在朗朗秋光下沮丧着,落寞着。什么样的结局我们都得欣然接受。
所以,站在秋天里,我们的姿态应该是谦恭的,心中充满着感动和敬畏。我们人类是应该向大自然学习些什么的,在自然界中,没有谁是卑微的,也没有谁是自甘堕落的,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坦然,一朵花有一朵花的欣慰,无论美丑与珍稀。命运给了它一块什么样的土壤和生存环境,它们都会努力生存并成长为那个最好的自己。无论闹市还是深山,无论平原还是荒漠,这个发自内心的努力的过程或许只有它们自己知道。想起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这名字真好,这是尘世间每一个生命个体真实的存在状态,但是,在植物身上我们体会得更清晰更深刻。秋天给人的感受不是肃杀悲凉,不是离别的伤感,自然界中的每一株植物都是那样地喜悦,沉稳面对自己的过往和归宿。尽人事,听天命,这话说起来简单,人却很少有这样坦然自在的心境,说到底,人们悲秋悲的不是草木的枯荣,而是自己的跌宕起伏。懊恼、惆怅、焦虑、悔恨,当我们把诸如此类的情感强加给眼前的秋景时显得多么荒唐。秋天是告别,也是回归,这个过程也庄重,也从容,没有沮丧和不堪,总觉得秋天才配得上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是我们需要向自然界学习的,关乎肉体,也关乎心灵。
我们常说“落叶归根”,这是秋天里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也是远方游子们对故乡的向往。可是,曾经我们对远方充满了渴望,我们曾经那么急切地想要摆脱和离去,甚至把父母的牵挂当成羁绊,把亲人的不舍当成束缚,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成了人生中的一种得意。那些一生不离大树左右的枝叶,就像我们从未离开过故土的人们,显得人生是那样地苍白无趣。我们总以为梦想只能存在于远方,或者远方有着无穷的诱惑,我们义无反顾地远走他乡,当那些漂泊奔波的脚步终于放缓,驻足回眸时,这些眺望的目光便汇聚成了一种被称为“乡愁”的情感。
秋天的原野上,一切都在渐次荒芜,唯有悲凉的愁绪愈加枝繁叶茂。枝枝叶叶间闪烁的是生命的真谛,看懂了秋天,也就悟透了人生。那些在春天的原野上一起萌发的绿色,经过风雨的洗礼和自己蓬蓬勃勃的努力,有的长成了一株草,有的长成了一棵树,到秋天,有的开了花,有的结了果,不管我们进行过多少努力和尝试,我们都将成为那个命定的自己。此时,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明白了有些事情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曾经的一些梦想和追求是多么地不切实际。但是努力过就不后悔,至少它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它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是一棵树就努力长高,是一朵花就努力绽放,那才是我们的生命本该有的样子,我们成为不了别人,却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远方对我们渐渐失去了诱惑,对故乡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只有养育了我们的那片土地才让我们感到踏实。就像今年秋天,在北部山区那个叫“解放”的村子里,我们坐在大兴农家院的土炕上,窗外细雨霏霏,寒意微微,杯中是微温的老酒,桌上是热乎的饭菜,农家院的老板大兴,那个年近四十的小伙子,娓娓讲述着自己的奋斗史。高中毕业后,他离开了闭塞落后的家乡,辗转于各地打工挣钱,辛苦劳累,收入却不高。乡村游和农家乐兴起之后,大兴看到了纯朴自然的家乡所具有的潜质。他回到家乡,从一个小小的商店干起,到今天能为外地游客提供食宿的三层小楼。热情朴实的小伙子一边极力向外界宣传着自己的家乡,一边给外地游客们提供着家一样的温暖。大兴望着窗外说,原来,门前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以及对岸那群阻挡了视线的大山,让他看不到出路和希望。如今,眼前的山山水水不仅滋养了他的生命,也让他的生活越来越好。他对自己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很满意,身在故乡,他与故乡彼此成就,也省去了与父母相互间的牵挂和担忧,周围是熟悉的草木和乡亲,不时有朋友自远方而来,大家热络地聊聊新鲜事,叙叙旧话题,大兴很满足现在的生活,他用微信或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络,他的农家院远近闻名,那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在半路就可以通知他安排食宿,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他还义务担任导游。他觉得只有根植于故乡这片土地上的幸福生活才是最扎实安稳的。当初他从外地返乡时,父亲是反对的,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外地打拼着,为什么你在外面的世界就站不稳脚跟?这让父亲觉得在乡亲们面前很没面子。如今,他成了父亲的骄傲,老人家在村子里走路时腰杆都挺得格外直,时不时地还背着手煞有介事地来他的农家院里转一转。父亲原来养着四十多箱蜜蜂,现在已经发展到二百多箱,大兴的客人多,老人的蜂蜜根本不愁销路,用大兴的话说:死皮赖脸地把蜂蜜拿到我的店里来代买。大兴嘴上这样说着,脸上却满是宠溺和骄傲。看得出来,能够帮衬双亲是让大兴最能体会到成就感的事情,他是陶醉在父亲的满足里。
谁在秋天里现世安稳,谁又在秋风中寂寥萧瑟,在那么多个风花雪月的故事里,最重要的,是你能清醒地认识到,秋在原乡谁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