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力写手选拔赛】邮票收藏的时光(散文)
我没有集邮的爱好,但邮票给我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总共只写过两封信,一封是写给在外工作父亲,是家里没粮食了,要父亲回来了无米之炊,当时不知如何书写,是婆婆口诉,我记下了一段文字,最多不超过一百字符,买了一张邮票和一个信封,就邮走了。不几天父亲就回来了,也许是父亲从来没看到我写的字,或许是想激励一下,还表扬了我的钢笔字写的不错。这时我才知道写信的作用。另一封是写给当兵的表哥的。表哥是父亲唯一的亲侄儿,父亲非常关注。父亲要我写封一信,问一问工作生活情况,也有可能是父亲想考考我的写作水平。可信寄出了大半年也没见到他的回信。大约又过了半月,队里人打着锣鼓、吹着喇叭给他家里送来了喜报,才知道表哥上老山前线了,还立了二等功,虽然说子弹没长眼,可他没有受一点伤,家人听了非常高兴。经过战火洗理的人就是不一样,从他的来信中或见面的谈吐中,才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真正含义。去年春节期间表哥告诉我,现在国家对参战人员又有了新的优惠政策,他可以安度晚年了。
还有件事让我终身难忘,就是我弟弟上初中时,本来是可顺利上学的,可别的同学通知书都来了,就是他的没收到,幸亏我有一好友正在那儿上初中,从红榜上见到了弟弟的名字,才去报名。过了好几年从他人的闲谈中才知道是小学一位姓马的校长将通知书扣下了。我一直在想,学生有本事、能升学,老师应高兴才对,不知马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我曾问父母和他是否过节,他们想了想好像也没有。那时通讯交通都不方便,如果不是好友,弟弟的人生可能就要被改写。据报刊杂志上报道,那些年没有什么挂号信,更没有快递,收信人也不是签字负责,有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好几年后才发现还在报纸里放着,让不少人吃亏,有人虽然通过法律讨到了说法,可青春已不再来。
1978年正好恢复高考,我也顺利地上了大学,开始半年写信比较多,向家人亲友报告喜讯,向同学告知去向。记得有一位同学与卫校的同学有来往,别人以为他谈恋爱了,原来卫校也是招收男生的。
参加工作后时我还是喜欢看书学习,每次看到同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也能写。我就试着写了不少,工整地抄写在文稿纸上,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写多少的篇文章,买一张张邮票,贴在信封上,信邮走了,心也随着8分的邮票远远地飞走了。一连期盼,也没有看到我印成铅字的稿子。不过那些年代不管你的稿子用与不用编辑部都会回信的,好的编辑老师还会你写几条修改意见或建议,给我一点动力。记得有一次写的一篇小文章,杂志社来说录用了,可过了几个月又来信说,最后一审没有通过,心情从兴奋又到了抑制。直到十年后才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让我兴奋了好几天。那张8分的邮票,也就一直深藏在我的脑海里。
好像有了这篇文章发表就不是那么难了,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在编辑有人啊,让我不知如何回答。还是了解我的胡老师说的对,我那长期坚持的经历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十一世纪初,我将一篇小文章复写了两份同时寄给两个不同杂志社,让我预想不到是那篇小文就在当年的那两份杂志的第八期同时刊登了,我还没来得及高兴,杂志社就来信批评了。胡老师看了那文章说,是还不错,没有多余的废字。原来不是杂志社不用我的稿件,而是文章没有写好罢了,好的文章总是会被编辑看上的。写的多了不再强求一两个稿件的得失,有时发的稿子一年多了,连自己都差点忘记了,才来信说录用。让我真正高兴的是接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而不是刊登后。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邮票已涨到两毛,那时弟弟正在北京读大学,有时来信了可能因工作忙,就没及时回信。有一次弟弟就在信封里放了一张邮票或一张空白信纸。妻子说,这是要你快点回信呢。也是,远在他乡,多么希望见到亲人的来信。
本世纪与上世纪比较,学术会议多了,特别是大城市几乎天天有,竟然成了特殊产业,网上发了通知,还要发信函,办的多了质量也下降,有讲课专家几年还是那个课件,让人失去了兴趣。这样的信函也就成了垃圾。说来也好笑,上周我们在开会时,办公室工作人员拿来六十多封信,来至同一个单位,大家拆开一看,大意是你在嫖娼时被拍了照,请你在三天内向信内的账号打8万块钱,否则将报告纪委。附的照片都是同样的场景,只是把头相换了一下。现在的骗子也是与时俱进,据说那些有不良记录的贪官确实被这样骗子骗了不少银子。
我在工作之余,看看书、写点东西占了大部分时间,在报刊杂志上的刊用的频率也逐渐升高。在抽屉里就备用了许多邮票,还有胶水、信封。只是现在用的少了,还有一些存货,偶尔整理书房时,一沓牛皮纸的信封被我从旧书堆中翻了出来。看到那些信封,还有没有用完的邮票,那些来自四面八方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各种邮票,时光一下子又让我回到了二十年前,还在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如今,人们的信息传递已不完全依赖信函了。家书、信封、邮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人们对邮票、信函的情感,却是历久弥新。那些邮票、信函、明信片等,一一翻过,把我带回到美好的情境,那时光流逝的声音,虽已久远,但回忆起来还是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