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故乡的叫卖声(散文)
前几天去北京,路过一饭店,店里的伙计一水儿的灰衫青裤,头戴瓜皮小帽,肩搭一条白毛巾,站在店外,招呼客人,叫声此起彼伏。
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声是一绝,已经成为民俗文化之一。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即使叫卖的东西一样,每个人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我的故乡,招揽生意是不会这样大声吆喝叫卖的,在故乡多年,也确实没见过那个卖东西的大声嚷嚷叫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独家秘笈——
“哒哒哒哒”敲着一只小小梆子的是买豆腐,豆腐放在一块有框子的木板上,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卖豆腐人敲击的梆子大概六七寸长,下边有一个木把,敲起来时“哒哒哒哒”节奏感很强,声音很是清脆。传的很远,似乎在昭示村人:“卖豆腐的来了!快来买!”每到这时,胡同口就会不约而同的出现端着碗的妇人或孩子。那时的故乡,家家户户都不太富裕,一顿豆腐大概也算一顿佳肴,因而价廉物美的豆腐很讨人喜欢。买豆腐的可以用钱买、没有钱可以用粮食换。不多时,满满的一木框豆腐会下去多半,这时,卖豆腐的就会骑上车子换一个地方,梆子声渐行渐远。
还有一种大梆子,大约一尺长,没有把儿,敲击时发出“铛、铛、铛、铛”的声音,远不如小梆子的节奏来得急促、让人兴奋,厚重的声音里充满沉稳的架势。小棒子的声音好似童声、高亢、嘹亮。大梆子的声音宛如中年大汉,粗重、沉静。这声音一到,街头巷尾不多时就出现拎着瓶子买醋打酱油的男女老少。
故乡的吆喝声里除了梆子,还有其他的响器。染布的人每次到村里收布时,把一副小钹拍的山响,年轻的、年老的妇女会把自己家的布拿出来,有的是一块新的白布要染色,有的是旧布要改色,染布人一一记好,夹在自行车后座上,不一会儿就堆出一座小山,随着染布这个职业的消失,这种现象再也见不到了;只有馒头是人们日日需要的,如牛角号一般的“呜呜”声还常常响起,但不是牛角号,是一只塑料管发出的声音。
响声最动听的是卖香油的小锣。小锣比小盆的直径略大一点,上有两根绳拴在一根细细的横梁上,卖香油的人将拇指和食指架在横梁下,用小锤敲一声,小锣便发出清脆的声音,敲锣人并不急于敲第二下,任由声波在空气中扩散,待声音即将消失时才会有第二个“当——”,“当——”后边的尾音传的很远。
如今,故乡越来越繁华,已经看不到农村的痕迹,村里人和城里人一样,买东西到超市、到商场,走街串巷的生意人已经很少很少,渐渐消失。各种各样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吆喝”已成为童年的一个记忆,在某个相似的场景里,会突然被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