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记忆中“猪油盒子”味悠香(散文)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陇中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地孕育出了心地善良、与世无争的父老乡亲,憨厚待客的热情和周到;同时,也孕育出了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小吃。再加上我的家乡位于定西、临洮、渭源三县交接界地带,三个县的地域特色同时孕育出了一道名叫“猪油盒子”小吃。
在我儿时记忆中那个八、九十年贫困的年代,虽然全国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人们的物质基础和生活经济条件,已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可是,对于大西北我的家乡来说,农村的生活水平依旧是那么贫困和落后,长期居住在黄土地上的人们,依靠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亩三分黄土地为生,每天起早贪黑,急于解决全家人面临的温饱问题。对于每户农户人家来说,一年难得吃上几次“猪油盒子”,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家里平时来客人的时候,才能吃上几次。
客人来的时候,这户农家的男主人便招呼客人座上座,用自家的火炉子,用干的木材,生起火来,先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先熬上一曲“罐罐茶”;女主人立刻动手,做“茶垫子”(方言:指的是喝茶吃的馍馍)“猪油盒子”,不大的一会儿,觉得有一股葱花、胡麻油清香味儿飘来,这时候女主人便把一大盘子“猪油盒子”端到客人面前,只见那“猪油盒子”等大等圆,外表红黄相兼,黄里透亮,香气扑鼻。客人一边和这户人家的主人喝“罐罐茶”一边吃“猪油盒子”。边唠家常,边话桑麻。其乐无穷。因次,“猪油盒子”,其风味独特,登上大雅之堂,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它地域蕴含的文化积淀。
“猪油盒子”当地人也叫“猪油鼓子”又名叫“油包子”。做的时候,先用开水烫面,把面烫好后,把面团分成几个小面块,加上用猪油、葱花、花椒等做佐料;用熟面(熟面:是由各种杂粮面炒熟,用石磨磨成粉状)做成馅儿,把馅儿放在小面团中,用擀面杖擀成大小相等的圆形,不厚不薄,然后平铺在烧热的铁锅中。锅烧热后,锅内周围均匀抹上胡麻清油,盖上锅盖。听见水汽滴在锅里噼啪作响时,打开锅盖,用铲翻饼,这时面饼上有斑斑点点的硬皮就说明火候恰到好处,等另外一面也差不多时,就可以出锅了。看着金黄焦脆的煎饼使人馋涎欲滴,“猪油盒子”焦黄的硬皮,薄如蝉翼;入口,脆爽;一嚼,还会有轻微的咯吱声。不带硬皮的部分柔中带劲,很有嚼头。那种清爽,在一口一口地咀嚼中散发出来。
吃“猪油盒子”要趁热吃。冒热气时,用筷子夹起一个猪油盒子,稍稍抖一下,那垂感就像质地厚重的丝绸;再放入口中嚼味蕾顿时被美感包裹了起来。皮脆里软、食之有面的绵甜感,与烫面有关。刚出锅的饼脆,脆得令牙齿跳舞;虽略烫嘴,但也就这个时段吃,那脆感才最美;其后的十几分钟,是吃饼子的最好时间,过了这个时间,饼子的美味急剧外流;凉了,美味就全无了。
在我有记忆开始,除了逢年过节,能吃上“猪油盒子”。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家来了客人,母亲会做几盘“猪油盒子”待客人。一般客人不会把盘子里的“猪油盒子”吃完。因为他们知道,在院子里和厨房里,有几个比猫馋的小孩,正眼巴巴的偷偷地盯着盘子里的那些“猪油盒子”。只要客人一出门,母亲便把那些“猪油盒子”分给我们几个小孩吃。记忆中,经年的那些“猪油盒子”的味道,清香的味儿悠长,至今,还留有余香。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步步落实,“开发大西北”的号角,犹如一夜春风,吹进了我大西北家乡的千家万户。免税、扶贫、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各项农业补贴惠民政策的落实,让每个农户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家家有房住、人人有衣穿、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生活水平已经踏在了奔小康生活的路上。农家人在平常的日子里吃“猪油盒子”、喝个“荷包蛋”(荷包蛋,是用鸡蛋烹调的一种汤)汤,已成了家常便饭。
可惜今天,我家乡的广大农村,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沧桑巨变中,年轻人都携妻带女,已经抛弃了肥沃的黄土地,蜂涌如至,挤进了一座座陌生的城市,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都为生济各自奔忙,农村只留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常年聚少离多,平时能吃上一次“猪油盒子”,也只有无尽的沧桑和苦涩,永远品不出原来的那个纯真味道来!
曾经,那个贪婪、淘气、比猫馋的少年,早已离开了黄土地上农村那个儿童时代最熟悉的家门。今天,在异国他乡这片陌生的土地里,常年为生计,艰辛的拼搏。好多年已经没吃过家乡那清脆、味道绵长,记忆种的“猪油盒子”了!至今回想起家乡的“猪油盒子”的味儿,永远留在青葱的记忆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