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故乡散章之水的高度(散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故乡没有大山,属于丘陵地区,所以当别人说是大山的孩子时,我只能说我是水的女儿。我不止一次用尽全力来阐述对那片土地和对水的热爱,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田间的野兔,天空的飞鸟,河里的鱼虾,以及村口成群的牛羊,这些画面,时时在眼前浮现,令我贫瘠的大脑溢满乡愁,缱绻的文字,跳跃高度,挽起丹江的手臂,越走越远……
丹江,古代叫“丹水”,《尚书•逸篇》记载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渊就是今日丹江流域的淅川地区。据传说,丹朱到丹渊后,变好了,他带领当地部落治理水患以致劳累而死,这就是后世所传的“太子丹”。
抛开古老的传说故事不提。生活在丹江岸边,我对水有一种特别的偏爱、依托、怀恋,而这种偏爱、这种依托、这种怀恋,则不仅仅是因为丹江水质甘甜清醇。这种偏爱,应该是因为这一湾圣水,使我们品尝了生活的甘甜,树立了活下去的勇气;这种依托,来自于要生存而使我们不得不依靠着水而寻找生路;这种怀恋,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一天天流逝,直到今天才积累而成的。
也是这座丹江水库,曾经让生活在两岸的千万乡人们在贫穷中顽强生存着,年年都要和水患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可能是沉睡在湖底的巨龙寂寞难耐也想出来透透气,吸收点紫外线,观赏丹江两岸秀丽的风景。秋季,一场连阴雨就能让白色的丹江巨龙凌空而腾,欢呼在广阔的大地上。白色的巨龙,可能因为极度的亢奋,飞溅的浪花,就像呼啸而过的列车轰鸣着,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于是,所有的田地便在巨龙的淫威下而藏身水底。蒸腾的水雾,抛洒在天空,丹江涨水了,这个字眼,就像烙印,死死地钉在了丹江人的心底。我特别惧怕这个字眼,却又年年经历着这个词汇。泪水和着汗水,撑着小船的我们就像汪洋上的一叶轻舟,随时都有覆舟的可能。赖以生存的庄稼颗粒无收,捞芝麻,捞红薯,掰包谷,是心中一道难以抹去的记忆。
当白色巨龙舞累了乖乖回到湖底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口粮也随之而来了。夕阳映红天边,晚霞放射出灿烂光芒的那一刻,撒网的渔船便悠然出海了,那带着希望的渔网被乡亲们投到河面上。此时的丹江水库,完全抛弃了凶猛的一面,平静得像一面闺阁的瑶镜,找不出一丝波纹,更像母亲的娴雅从容、和蔼安静、柔情满怀。她用纤纤玉手细腻地抚摸着被她破坏的庄稼,洒下一滴滴清泪,滴落在暮色中的枝头上、庄园里。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羞答答、娇滴滴地照射着低矮的土坯房子的时候,没有油水的铁锅里已经漂着泛白的清鱼汤。母亲的花格子围裙在灶火的映衬下更加漂亮了。鲜嫩的鱼肉养活了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娃娃。我们喝着清淡的鱼汤,啃着红薯面馒,在故乡日渐衰老的土坯房子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贫穷的也养育着我们的母亲般的丹江水库,却始终坚守在一个地方,没有改变。
很多年后的今天,一库清水向北流,丹江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故事。他们开始用文字深层挖掘那个地方,他们力求用最美好的文字铸造精神魂魄,把丹江的风采展现给世人。
早在丹江大坝初建成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离丹阳古城东南10余公里处,挖掘了一座被当地人称为“龙城”的楚国古城遗址。
“龙城”城墙为夯土,宽8米,最高处3.3米,夯土内含有西周、东周时期的陶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断,“龙城”建设于西周晚期或者东周时期,毁于汉代,而在丹阳古城东西20公里范围内的丹江河两岸,挖掘出了2000余座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数以万计,时间涉及楚国早期、中期和晚期。如今河南省博物馆存放的楚国文物多数均来自淅川,国家博物院的“王子午”鼎也出自淅川。
古都丹阳,今日淅川的兴衰,均与水有关。古时候,是因为与楚国毗邻的秦国也把目光投向了淅水—丹江—汉江—长江这条战略大动脉,发动了一场旷古溯今的战役“秦楚大战”。
《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战于丹淅之汇,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沿丹江而下,再与楚军大战于丹淅之地,大败楚军,斩首五万,丹淅之地尽归于秦。
楚人从丹阳出发,走向了江汉,走到了长江。丹阳,这座承载着楚国文明的古都,由水而兴,因水而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末年,当楚国诗人屈原登岵山以《国殇》凭吊丹阳之战死难的楚国将士时,丹阳城剩下的只有残垣废墟,辉煌的楚都从此渐渐沉寂于滔滔的丹水之中。
千百年后的今天,丹江人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再次集体启动了,数十万丹江人,舍小家顾大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切服从于南水北调工程,以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兮”的大无畏精神,开创了中国一个县级移民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先河。在浩瀚的丹江水库上,一座南水北调枢纽工程——丹江口大坝昂首屹立起来。一座巍巍大坝,一个旷世传奇!
如今,我经常伫立于丹江岸边,仰望脚下的丹江水,那一汪蓝莹莹的色彩,像一幅画荡漾在心头。那一望无际的辽阔,是一种满足,是一种自豪。因为这是一座寄托希望的水库,寄托中华千秋业绩万代不衰的水源。它汩汩北上,为首都送去了甘甜,也送去了古老的文明和传承。
悠悠绵长的丹江水,是我心里难以割舍的情结。我知道,不管我身在何方,脑海里回荡的,永远是蔚蓝的天空上那漂浮着的白云,那一片碧绿的青草地,还有那潺潺流动的清澈的丹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