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八)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八) ——诚信教育的典范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4发表时间:2017-12-14 16:42:13
摘要: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八)”,经文如是: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一、经文大意
   《诗经》上说:呜呼!前王(周武王)的德泽永远不能忘记。君子效法前王,尊敬前王那样的贤人,亲近前王那样的亲人。老百姓也享受前王给他们带来的安乐,获得他们给予的利益,这就是前王虽然己经长逝,后人仍然不能忘记的原因。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康告》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诫,而康叔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太甲曾经无所做为,犯过很多过失,但后来改过自新,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复位时对自己也有这样的诰诫。)《帝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是记载的尧帝的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这些经典有几类:第一类是诰诫书,诰诫马上要上任的这些领导。诰诫的内容都是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祖先是怎么做的。第二类是自己改过自新,自律性很强的这样一些典例。第三类就是直接赞叹,如周文王,尧帝他们伟大的品格。例举这么多典例,回到根本上来,都是“克明峻德”,都是以意诚、改过、不自欺作为一个核心,才取得的成就。其实就是我们儒家讲的“内圣外王”。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其实要做一翻事业,都要做到内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历来的古圣先贤,帝王君子,从吴魏公也好、周成王也好、商太甲也好、周文王也好、周武王也好、尧帝也好,他们都告诉我们,要做好一翻事业,要落实这个三纲,要做到明明德于天下,要做到亲民,要做到止于至善。其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做大事小事,你只要想自利利他,上至国家领导人,要领导国家天下,大事,要为人民服务,或者是为一方的英雄豪杰,或者从事政治、从事军事、从事外交、或者从事经济、或者是经营企业,想做一翻轰轰烈烈的事情,或者下至个人谋生,想做一些小事,你只要想做好,都要做到“止于至善”,都要做到“无所不用其极”。你只要想做好,都必须从哪里入手呢?从自己入手,从意诚心正入手。从明德入手,也就是修身,也就是意诚。所以这是通过历史的样板或典范告诉我们如何做好诚信教育。而归纳这么多典例,其实是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不自欺”。如何做到不自欺呢?就是我们的真心不被念头所欺,就是意诚。念头往往欺骗我们的真心,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入手来修养一种功夫,让心做主人,让自己的心来管住自己的念。不能让这个念头上串下跳,不能让这个念头走向自私自利,不能让念头来遮住自己内心的光明。也就是要自净其意,心中光明永存。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的念头对话,像猫捉老鼠一样,像君子训诫小人一样,我们的心就是君子,念头是小人。经常要用君子的心,去训诫我们小人的念,让自己心中的君子来做主人。第二个要点就是“改过”。不断地改过自新,坦白反省,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弟子规》里讲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都是找自己的毛病,反求诸己,内观自己,一切人事物都是我心中的镜子。从别人的过错找自己心中的坏念。“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第三个要点是“知止”。这个“止”也是人生的智慧。常人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只知道存,而不知道亡,只知道得,而不知道失。《易经》里有:“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其实一个要知道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就可以戒掉贪心,不让自己的欲望来进行放纵,这就是“止”。我们讲的五伦关系中的五伦十义,就是指我们不同的角色的本分是什么。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忠;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五伦关系的核心是意诚,是不自欺,有了意诚,这五伦关系才能真正的起作用。
  
   三、心得体会
   王老师在这一课例举了很多圣贤的典例。他们是如何成就大业的,回到根本上来,他们都是“克明峻德”,都是以意诚、改过、不自欺作为一个核心,才取得的成就。其实就是我们儒家讲的“内圣外王”。 “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不是什么领导人,以为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这个道。就像一个班主任,我们管理一个班集体,我们就是这个班级的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内圣,那我们管理出来的班级,即便是考试成绩优秀,也不是真正的治班,学生没有从内心里服我们,而只是迫于无奈。这就是不是真正的“外王”。如果连类似班主任这样的小领导也不是,那至少我们也是一个家庭的家长,要想齐家,也必须是先“修己”,再“治家”,否则这家绝对齐不了。这同样也是内圣外王的道理。
   而如何才能做到内圣呢?老师给我们强调了三个要点:第一是意诚心正;第二是改过自新;第三是要进退有度。我觉得这三点给我的启发很大。
   1、意诚心正, 不自欺。用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念,让自己的真心不被念头所欺。上周及本周,班上连续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弄得我身心疲惫。男生在睡午觉的时候打扑克,女生最近有多人带手机。那一天,我没有午睡,花了一中午及下午一节体育课,专门处理这件事情。先是对几个打牌的男生进行批评教育。我便问他们,你们觉得打牌那么好玩么?今天我就给你们开辟一个场所,让你们安安静静的在这里打一下午牌,不上课行不行?七个孩子全都摇头说不愿意。我问那又是为什么呢?他们觉得打牌耽误了学习还是不行。可是中午不睡觉,照样会耽误学习呀。他们说打牌的时候就忘记了。我就说:你们看,打牌其实不是你的真心对不对?你们都想把学习搞好,你们知道打牌不是来校的目的。可是你们为什么选择了打牌呢?那是因为你们的念头欺骗了你的真心,你们的真心没有管住你们的念头。你的心不能做主,而让念头当了家,所以才出现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所以以后做什么事,首先要问问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有责任的心,有良知的心。如果真心不答应,你就要知道,肯定是那个念头在做怪了,你要狠狠骂自己的那么不善的念头,不能让它遮住你内心的光明。这样你的真心就做了主人,念头被你骂走了,后面还会有打牌这样的事出现吗?就不会了,对不对?孩子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后面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保证,有个孩子说:如果中考前再摸牌,就“去死”。我吓了一跳,当时他的父亲就在身边。我赶忙给他纠正:你是一个领悟力特别强的孩子,我想你说的“去死”,不是常人所说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让伏在你身上的那个“坏念”去死,也就是让那个“假我”去死。就像真假美猴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要用真心和念头做殊死的搏斗,我想这是你说的“去死”的意思吧?小伙子满意地点点头,因为我这一圆场打得让他相当有面子,一下子境界好像提升了不少。一翻教育过后,孩子们都真诚地表示以后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我也长嘘一口气,因为这一次终于用智慧,而不是靠脾气解决了问题。
   2、改过自新。都是找自己的毛病,反求诸己,内观自己,一切人、事、物都是我心中的镜子。从别人的过错找自己心中的坏念。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是很不容易。往往自己有看不惯的人或事,我们都习惯于从内心里去指责别人,觉得别人做得如何如何过分,却从来不曾想过,此时,也许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便人家不是君子的行为,我们也不能以小心之心度小人之腹呀。宰相肚里能撑船,人家的小人行为,怎么会惹得自己不高兴呢?那肯定是自己也“小人”了一把。小鼻子小眼睛,才会有那么多小烦恼嘛。但凡自己有看不不惯的人和事的时候,其实自己内心里已经有小人坏事了,只是我们自己的敏锐度不够,一点也不觉得而己。所以内观自己特别重要,不然真的是徒添烦恼,伤害自己不说,还有可能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原来真正的鬼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时时内观,就是要时刻发现并赶走心中的鬼。这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进退可度。就是要知道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这样就可以戒掉贪心,不让自己的欲望来进行放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七证的功夫,第一功,就是知“止”。止就是止住,不让自己的欲望过分膨胀,是止住自己的恶念、恶行。那么有人会问,善念、善行呢?要不要“知止”?我想善的念头、善的行为是没有止境的,也不能停止。但是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不能想着一蹴而就。特别是我们学习与弘扬传统文化,刚刚入门的时候,满腔热血。可是真正去做的时候,阻力无穷。我们很容易退心,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心想,自己是不是该止住了,停一停脚步。这时候,要守住自己的心就难了。蔡礼旭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就曾经给我们以很好的解答,就是我们有几分缘就做几分事,如果有七分缘,我们却只做三分事,那是不负责任。如果我们只有三分缘,却非要做七分事,那是攀缘,那是贪心,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坚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以后,只要尽心尽力,正己化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有了这种心态,我们遇事就不会慌乱,知道这是前进的道路上必然经历的磨练,无论怎么样迂回曲折,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这是末学在这一个特殊角度上理解的进退可度。
   总的来讲,一切都是在修身,修齐治平,修身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而外王的过程中,其实同时也在修我们的身。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回到根本上来,不要为了金钱、名利、及其它各种贪欲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做人的根本。这是历史上所有圣人为我们演绎得淋漓尽致了的,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哪怕只学到万分之一,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共 44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修身,治国,治家。修身养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杨老师在作品中,再一次谈及诚信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全文立意新颖,言简意赅,主题突出,以理服人,弘扬正能量。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欣赏学习!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12-14 16:42:43
  欣赏学习!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